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人都很喜欢花,花它可以让我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种植花草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有哪些种植经验和知识可以学习的呢?下面的内容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园艺发展历史,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我国现代园艺事业,主要兴起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园艺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蔬菜、果树的总面积和总产量的增长,在我国农业和世界农业中,都具极高的速度。到2000年底,中国果树总面积己达890公公顷,总产量达6500万吨; 中 国蔬菜总面积己达1400万公顷,总产量达4亿吨,均居世界首位。我国果品年人均量,1978 年是6.8公斤,2000年已达46公斤(世界65公斤);我国蔬菜年人均量,1978年是70公斤,20 00年己达270多公斤( 世界135公斤)。所以我们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现在我国农业总产值中,蔬菜己占第二位, 果树占第三位。我国的观赏植物生产,起步较晚,但发展也很快: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 底,全国观赏植物的栽培面积己超过12.6万公顷,年产鲜切花22亿支,花卉的消费需求以 年增20%的速度上升。1999年我国昆明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充分展现了我国和世界园艺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我国作为园艺大国的形象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总的来看,我国的园艺业和园艺科学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差的很远,在一些地区园艺业还基本 上停留在小农的分散、落后的水平,没有规模、没有产业,生产和市场不够衔接;科研方面 ,过去文革所耽误的时间短期内还赶不上来。目前,我们的园艺产品是非常丰富,甚至 是许多果品、蔬菜供大于求,滞销现象比较普遍,其原因主要和这一段时期生产发展的速度 超 过了人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有关,和一个时期园艺生产的发展主要是个体农民的积极性而 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导也有关。从发展上看,园艺产品的质量存在不少问题,单产很低 ,总的生产效益不高。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去解决。?二、园艺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园艺业是农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个大产业。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园艺业的这种 地位越显著。其主要原因是:(一)许多园艺产品是重要的食品、营养品?蔬菜和果品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人们从中取得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特别是维生素、矿物 质,蔬菜和果品的含量更为丰富,是人的营养与健康不可缺的。与谷物、肉类食品比较,许 多蔬菜和果品是低能量食品,又能在人的胃液中起酸碱的调节作用,其营养与保健功能非 常重要。营养学家主张,人的食物中蔬菜、果品不应是副食,应当成为主食,而谷 物和肉类应成为副食。他们提倡的膳食结构是:年人均蔬菜120~180公斤,果品75~90公斤,谷物60公斤,肉类45~60公斤,每天食物的热量不要超过8.37~11.30千焦耳。中国目前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农村,人的食物中蔬菜已相当充足,但果品还差得很多。(二)园艺产品作为工业原料食品、酿酒、医药工业以及化工、轻工业,以园艺产品作原料者甚多,特别是发展很快的饮 料工业。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果品和蔬菜以加工形式的果酒、果汁、菜汁消费量很大, 而 且还在不断增加。从表0-2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情况。我国的果品和蔬菜饮料工业方兴未艾, 前 景令人鼓舞。园艺产品经过加工,不仅仅增加产值,销售和消费也较方便,大大减少了流通 过程中的损失,总的生产效益提高了。当然,在目前我国城乡人民总的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的 时候,蔬菜和果品的加工量的增加还要有个过程。(三)园艺植物的绿化和生态效益园艺植物,特别是果树、观赏树木、花卉、草坪,覆盖和绿化土地的功效,改善生态的功效 ,是无可替代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都已经把生态当作人最重要的生存 条件,当作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巴黎、莫斯科、华盛顿、渥太华、海牙、伯尔 尼等绿地面积均超过总面积的25%,而北京2000年只占?13.9%, 上海则更低。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园艺业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四)园艺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合点及综合表现。现在已广 泛流行的茶文化、竹文化、花文化、橘文化等等,就是这些园艺生产与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社会学等结合的产物。园艺生产是形成园艺文化的温床,园艺文化的形成又促进园艺生 产以及更宽领域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即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园艺文化有着极 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和新的创造形式。我们先人的诗歌、戏剧、绘画、小说、锦绣、建筑、 陶瓷等,有大量的名作传世,以园艺反映或寓示了当时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园艺文化今后 会有更大的发展,园艺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作出更大的贡献。?

XzH52.coM文章精选

浙江园艺栽培介质现状及发展趋势


浙江省作为一个园艺产业发达的地区,无土栽培水平在全国亦处于领先地位,花卉苗木生产采用介质或半介质栽培的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例,相应地带动园艺资材类产品特别是园艺介质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介质生产走向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

据调查,去年浙江地区的园艺介质产量突破了10万立方米,生产主要集中在杭州锦大绿产业、森禾种业介质中心、浙江国美园艺有限公司以及浙江亚林所等几家单位。锦大绿以泥炭、蛭石和改土介质为主,森禾以发酵木屑规模化生产和混合型配方专用介质为特色,国美园艺有限公司则全部开发松鳞、核鳞、木鳞等有机生态型介质。相对有特色的产品定位,使生产厂家逐步培育了自己的专长,变得越来越专业。

专业化生产可以使生产者获得市场的认可,而标准化生产则是生产者提升产品质量层次、控制产品成本的重要手段,浙江的介质生产厂家这方面的意识普遍较高。森禾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占地100余亩的介质生产加工厂,拥有全自动高档配料生产设备;锦大绿已建有3个中型介质加工厂,既有标准化的生产设备,也有专业的发酵流水线;国美园艺除了建有松鳞、核鳞介质加工厂外,目前正在筹建一座大型的介质加工厂,目标是两年内建成国际一流的年产5万立方米的标准化混装介质加工流水线。由于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介质生产国家标准,介质生产厂家都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质量控制,自行规范生产管理。

浙江省介质生产还呈现出系列化的趋势,即产品的深度加工。如浙江国美的松鳞产品,形成了丰富的系列,有普通型、粗犷型、精细型以及打磨型等,松鳞洋兰专用介质也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

有机生态介质成为开发焦点

工农业有机废弃物的使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在概念上是以肥料的方式加以利用。真正作为介质使用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外园林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在高尔夫球场为主的草坪、生态修复、园林建设中的需求带动起来的。作为工农业发达的浙江地区,有机废弃物利用的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从2000年开始,国美园艺率先在国内尝试推广松树皮介质,并以“松鳞”字样申请了介质类商标注册,逐步带动了有机生态型介质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包括森禾公司、锦大绿产业在内的众多园艺介质生产单位都陆续开始生产有机生态型介质。国美园艺在原有松树皮介质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出了利用山核桃蒲壳为原料的核鳞介质和利用木材加工下脚料为原料的木鳞产品,2005年已达到年产1万多方的生产能力,并计划扩大生产规模,预计生产量在今年将成倍增长。

改土介质商品化生产得到重视

土壤改良材料作为介于介质和肥料两类产品之间的过渡产品,一直以来其开发和应用都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中国与日本园艺从业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日本园艺业在改土介质上所作的大量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使国内的介质生产者和园艺种植者都同时受到了启发。在这方面,成功借鉴日本的经验,行动较早的浙江省内企业是锦大绿,目前他们生产的产品种类已经比较丰富,有粘性土壤改良材料、盐碱土壤改良材料、酸性土壤改良材料等。近期,国美园艺即将推出的高活力有机改土材料、制革脱毒污泥、石灰质改土材料和膨润土等新品改土介质,也将在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4月中旬的品种展示会上首次亮相。

模制介质研发初见端倪

模制介质是把介质模制成固定形状,在上面预留栽培穴,种子或幼苗直接种在穴内,省去了栽培容器,便于消毒,常用的有压缩泥炭块、农用岩棉等。浙江地区尚未见泥炭块、农用岩棉在园艺中上规模地生产和应用。不过,模制介质的自行生产和开发在部分介质生产厂和园艺种植场已初见端倪。森禾公司开发了一类网袋产品在市场上推广,类似于模制介质。网袋可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采用专门生产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包括网袋扦插介质和网袋种植介质。扦插网袋主要成分是泥炭、珍珠岩和蛭石,它比一般穴盘扦插的介质通气、排气效果更好,发根比通常的穴盘扦插提早了2至3天,根系更加健壮,使用方便。种植网袋主要成份为泥炭、珍珠岩、有机肥、砻糠灰、木屑,适用于造林苗木培育和蔬菜、花卉大苗种植,特别是芽苗移植。另外,宁波鄞州林果站也利用专门的生产流水线生产网袋介质,网袋材料是无纺布。

混合配方介质生产和应用渐成气候

近年来介质生产厂逐步专业化,加上进口的混合配方介质在国内的成功推广应用,种植者开始表现出对混合配方介质前所未有的需求。因此,新近发展起来的浙江省内栽培介质工厂,也开始重视混合介质的生产。据调查,2005年,浙江省内自主生产的介质种类除了保持原有种类如泥炭、蛭石、珍珠岩、木屑、陶粒、松鳞、核鳞等单一介质外,混合型配方专用介质生产量大幅度增加。如森禾介质中心2005年全年生产各类介质约6万立方米,其中60%左右为混合型栽培介质,即采用进口泥炭或国产泥炭与珍珠岩、蛭石、松鳞、木屑、砻糠灰、椰康等介质中的三种或四种混合,配成各类植物专用介质,包括仙客来栽培介质、蔬菜育苗专用介质、扦插育苗专用介质和苗木栽培介质等。国美园艺也开始尝试利用松鳞、核鳞为主要材料进行洋兰等高档盆花的专用介质的开发,而亚林所年产2000方左右的介质,也是定位在山茶专用混合配方介质。进口介质方面,除斯里兰卡的椰糠是以原料形式为主进入浙江市场外,其他厂商大多是以混合专用介质形式进入,主要用于种苗和花卉生产。随着省内介质生产厂家自配介质能力加强,同时由于进口介质价格昂贵及我国花卉栽培技术的提高,介质原料形式的进口将逐步取代混合配方专用介
质的进口。

家庭园艺的发展带动小包装介质的销售

随着家庭园艺的发展,小包装介质的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介质销售的模式也逐步从专业推销向公共销售渠道(如超市)过渡。锦大绿是浙江地区首家进行家庭园艺小包装介质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一直是以介质原材料出口为主业。从2000年起,该公司打出″锦大绿产业″的品牌,各种栽培介质从蛭石到花卉种苗生产介质、土壤改良剂等,一齐进入国内市场,同期,家庭小包装的园艺介质3.5升装的蛭石、珍珠岩、泥炭、兰石、陶粒、底石等通过超市和花鸟市场,面向家庭园艺种植者。现在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在开展家庭园艺产品批发兼零售业务中,也重点推出了园艺介质的家庭小包装,包括赤玉土、鹿沼土、松鳞、核鳞、泥炭等介质等,消费者主要通过网上在线支付、邮购的方式购买。

进口泥炭销售竞争愈演愈烈

国产泥炭和进口泥炭质量上的较大差异,使得泥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是进口量需求最大的介质。目前在浙江销售的泥炭品牌有克拉斯曼、凯基拉、品氏托普、发发得、阳光、伯爵泥炭等。由于品牌众多,相互间竞争激烈。
进口介质因辅材价格贵、劳动力成本高和运输费用大造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国内花卉市场的成熟度尚较低,对高品质产品的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因素,导致对进口介质的应用仍然没有大的突破。据有关人士分析,介质品种不能根据栽培品种及栽培技术条件的差异进行及时调整,也是进口介质推广不开的一个重要技术障碍。如以泥炭为主要成分的介质产品,2005年全国进口量仍然稳定在2004年的3万立方米左右的水平,浙江地区整体情况与上年相比也相差无几,但从发发得泥炭单个品牌的销售量来看,除了育苗泥炭仍占有一定优势,略有上升外,进口介质的总体销售比2004年还略有下降。

新型特产栽培介质成为进口介质的新宠

随着介质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在原有介质种类不能更好地拓展销售渠道和赢得更进一步的市场额度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开始瞄准国外的特种新型栽培介质,希望借此大做文章。如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园艺资材展览会上,国美园艺从日本进口的尤其适合兰花栽培的赤玉土、鹿沼土等产品,受到兰花生产者的欢迎。一位参观展会的兰花种植者,一下子就订购了500包。可见,适时引进新型的特种栽培介质成为行业有效的竞争手段。

园艺介质出口大有作为

2005年,浙江省内自产介质的消化仍然以自用和内销为主,主要集中在华东一带。森禾自产介质6万立方米左右,大部分自用,少部分销往省内市场、江苏和安徽等。国美园艺2005年第一次尝试介质出口,就完成出口松鳞3个集装箱,核鳞5个集装箱,珍珠岩7个集装箱的业绩,实现销售额6万多美元,计划今年出口松鳞、核鳞30个集装箱,珍珠岩50个集装箱,同时将尝试其他介质产品的出口。锦大绿近几年来一直从事介质的出口业务,2005年介质2/3主要销往华东市场,1/3用于出口,出口额突破了100万元。园艺产品的出口是随着园艺产业水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作为活的植物体要成功实现出口,存在诸多的制约和风险因素,而介质作为一种相对单纯的产品,在出口操作上有绝对的优势。可见,利用浙江地区对外贸易交流的优势,园艺介质出口创汇大有作为。

黑龙江:地方林业产业发展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06年黑龙江省地方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716620万元,比上年实际增加100亿元,增长140%;林业系统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由2001年5648元增加到9325元,年均增长735.4元,增长率为65%;2006年与2001年比,第一产业降低22.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8.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减少6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果、林产工业、畜牧养殖、苗木花卉、对外贸易等10项产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林业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截止2006年,全省已命名18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处林业产业基地,10处最佳森林公园,8个林业产业化建设先进县(市、局),实现了场兴职工富、县兴民富的良性发展,在拉动区域经济、安排农村劳动力和增加职工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穆棱市悉达木业有限公司利用林区剩余物自主开发出15个系列,100余种木制工艺品,折合每立方米原木创造价值50000元以上,产品受到了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客户的青睐。黑龙江省紫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紫杉产品广泛用于肿瘤治疗,不仅企业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2镇1乡2村发展,安排农村劳力4800人。延寿成德果蔬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红树莓基地4000亩,带动了100户职工致富;大庆佳明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养殖户160户,每户年增收30000元。

针对当前地方林业产业发展情况,黑龙江省下一步将着重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扶持创建龙头企业,提升总体规模;二是提高林产品加工比重,提升增值率;三是增强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多样性;四是增强林产品出口能力;五是加强产品开发能力。

盆景的历史


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知考古、文献记载:中国盆景起源于东汉25-220年,形成于唐(618-907年),兴成盛于明清(1368-1911年)。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虽然集居城市,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为适应需要产生“囿”、“苑”,发展形成“自然山水园”;产生“画”,发展形成“自然山水画”;产生“盆栽”,发展形成“盆景”。三者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发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提高。

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桃县河姆渡新石器贵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明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河北望都东汉墓墓壁画中出现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特别是几架的使用,说明早有东汉就已把盆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南北朝(420-589年)山水画兴起,当时画家宗炳遍画平生经历过的山水,张于一室,以供卧游,并写下[画山水序],序中说:“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种对“咫尺千里”和“小中见大”的体会,既能促使他的把山水树石缩在素绢上成为山水画,也可启发他缩入盆盎成为盆景,可足不出户,高枕卧游。

发展到唐代(618-907年)出现写意山水园和山水画,盆栽者应用山水画理将山石与植物组派盆景作出可贵的贡献;广州盆景艺人孔泰初、莫眠府、素仁、陆学明等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受岭南画派的山水树木绘画技法的影响,创造以顺其自然的“截干蓄枝”剪枝造型,形成具有“飘逸豪放”特色的岭南盆景;苏州盆景艺人朱子安在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提倡、指引下,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对传统的“顺风式”、“垂技式”、“六台三托一顶”等手法进行创新,创造“粗扎细剪”的技法,制作力求顺乎自然,使其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苏派盆景;上海盆景艺人殷子敏率领其学生,博朦采众家长,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和外来风格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创立“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

除各地园林部门建立盆景园,培育、创作、展览盆景外,不少城市业余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以制作、欣赏盆景作为爱好。

1979年9月至10月,国家城建总局在北京主办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展出各类盆景1100多盆。这以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每隔数年,举办一次“中国盆景评比展览”,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使中国盆景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迅速发展。

同时,我国盆景界积极参加国际重大展览,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中国盆景艺术,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并在国际盆景界享有盛誉。
 

黄水仙引种历史


黄水仙在欧洲栽培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应用多花水仙(N.tazetta)制作花圈。19世纪30年代以来,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对黄水仙的育种和品种改良做了大量工作。

至今,黄水仙的栽培品种达到26000个,平均每年推出160个新品种。

目前,黄水仙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和应用。主产国荷兰黄水仙的年产值达到1400万美元,列切花产值的第十六位。其鳞茎出口量和产值更加可观。

荷兰菲托诺瓦公司和以色列的约德法特(Yodfat)花卉球茎苗圃,在黄水仙的育种、生产和贸易方面都处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地,黄水仙已由环境布置、切花欣赏转向盆栽观赏。栽培品种和栽培技术都朝盆栽方向发展。

我国栽培黄水仙始于19世纪末,主要在沿海大城市引种栽培。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植物园相继引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不少城市大量引进黄水仙鳞茎作展览和大环境布置,均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果。

盆景的起源历史


盆景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至于起源于何时,盆景界的看法尚不统一。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盆景是由栽培观赏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国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距今7000余年)遗址中发现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证据。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距今1700余年)有盆栽花卉的画面,画面是一个圆盆,盆中栽着6支红花,盆下配有方报几架,形成植物盆钵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造型,与现代的盆景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于盆景起源的确切时间,有待今后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证实。

一、盆景形成于哪个朝代?何以为证?

对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认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证据就是在陕西省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之子)墓的甬道东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所绘这一盆景和现代盆景非常近似。另外,在故宫博物馆内保存一幅唐代画家商立本绘的《职贡》图,图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进贡的行列中,有一个手托浅盆,盆中立着造型优美的山石,这和现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在进贡的行列中,还有人手托山石和肩扛山石的。这些画面足以证实在唐代盆景已经形成了。

二、古时那几个朝代盆景发展得较快?

盆景是文化艺术,其发展的快慢与当时政局是否稳定,经济繁荣程度密切相关。当人们处于兵荒马乱、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时候,哪有心思欣赏盆景呢?盆景在封建经济发达的唐代,以及后来的宋代、明代及清代前中期发展比较快,并有关于盆景的论述和书籍问世。在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经济衰退,盆景艺术当然就很难发展了。元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不重视文化艺术;清代后期统治者更加腐败,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国力衰退,民不聊生,盆景艺术的发展相当缓慢,甚至还遭到破坏。

三、现代盆景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古老的盆景艺术又焕发了青春,进入兴旺发达的高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盆景组织像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1981年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诞生。1984年中国花卉协会成立。年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立,该协会的成立对中国盆景艺术的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建立了盆景组织,很多县(区)乃至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花卉盆景协会。

2、盆景报刊和有关书籍大量问世。当前在全国影响最大的花卉盆景报刊有3家:①《中国花卉盆景》月刊;②《中国花卉报》(盆景占相当比重);③《花木盆景》双月刊。近十余年出版的盆景书籍据不完全统计有50余种。

3、组织国内外盆景展览。从1978年开始,全国性盆景展以及到国外办盆景展,几乎每年都有,这对盆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盆景出口外销量逐年增加。从1979年我国首次参加国际盆景展览并开始外销后,销量逐年增加。中国盆景古朴典雅,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出口形势越来越好。

四、中国盆景何时传到国外,其发展情况如何?

1、起源于中国的盆景艺术,在唐朝末期宋朝初期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后在日本发扬光大。日本子叶大学岩佐亮二教授著《日本盆栽史》中证实,日本的盆栽是由中国传入的。我国唐朝时曾以盆栽称呼盆景,现时日本的盆栽与我国的树木盆景大同小异。

2、盆景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发达程度、人们的文化素质以及生活是否安定密切相联。当前世界盆景以工业发达的日本、西欧、美国,尤其是美国盆景发展速度比发展中国家要快得多。

3、本世纪初盆景又从日本先后传到美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后继续传播。1979年以来;我国盆景在世界各地参展和销售,对世界盆景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目前盆景已遍布五大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1989年全世界性的盆景组织——《世界盆栽友好联盟》诞生,它的成立有助于盆景艺术在全球的普及与提高。

菠萝的花语和历史


菠萝的花语和历史

花语

菠萝花正如菠萝一样受人喜爱,其花语也同样有着美好的寓意,菠萝花象征的是完美无缺。

这个花语是怎么来的呢?那是因为菠萝花从一开始的发芽到灿烂开花再到最后的结果,都心无旁骛,心中一直有追求完美的信念。一朵朵小花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花茎上,形成花穗。这其中的小花都是五颜六色的,呈星星状。与其他水果不同,菠萝可以作为一种室内的盆栽花卉,可观性极强,当之无愧被称为花市上的“宠儿”。

历史

菠萝这一名字的起源和波罗蜜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波罗蜜是一个佛教用语,其含义是到达彼岸。菠萝的原产地是印度,由东南亚等地传入中国。波罗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译的结合,由于佛教起源于印度,因此,菠萝最初译为菠萝蜜多,原意是指菠萝果树所结的果实又大又甜,经过长期的发展,将“多”字省略了。

还有一种说法与一位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名人有关,他就是马可波罗,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大大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为了让这种引进来的水果有一点“洋味”,便把这种水果简称为“波罗”。

腊肠树的历史和文化


腊肠树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

腊肠树原产于南亚地区,现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地。据相传早在唐朝,我国的古文献里就有了对腊肠树的描绘。在《酉阳杂俎》中被称作波斯皂荚。另外我国还有专门描写腊肠树的诗歌,诗歌写到:“阿婆阿婆去散步,摇摇晃晃走不快,路边树下稍歇息,喘口气来喝口水;风吹落下黄金雨,彷佛置身於仙境,忽见地上黑棍棒,阿婆捡来当柺杖,乐得阿婆笑哈哈!阿婆乐呀阿婆乐!”

文化

腊肠花的花期在五月份,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观赏,满树的黄色花朵随风摇曳,婆娑多姿,瓣瓣花瓣随风飘落,看起来像是在仙境一般,为此,腊肠花又名黄金雨。

黄色在我国清朝,是尊贵与权利的象征,我国古代皇帝的龙袍都呈黄色,可能也正是腊肠花的黄色花瓣美丽壮观,腊肠花被泰国奉为国花,黄色的花瓣更是被看做是泰国皇室的象征。2006年举办的世界园林博览会中,清迈农业研究中心将腊肠树命名为佛历2549年世界崇颂叻差弗花苑博览会,要知道崇颂可是泰王普密蓬,由此可见腊肠花在泰国的地位。

除了在泰国有着重要地位外,腊肠花在印度同样尊贵。印度的喀拉拉邦省,将腊肠花定为他们的省花,而且是他们新年时的典礼花卉。

蒲公英的园艺栽培


蒲公英从不与百花园中那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争芳斗艳,仅以它小小的花朵,在大自然的绿野芳踪之间,默默地奉献着每一个春秋。 蒲公英是花,是草,是菜,又是药,是极具有开发前景和广泛应用价值的多功能的园艺、园林植物。

一、蒲公英的生态习性 蒲公英又名婆婆丁、黄花地丁,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及日本、朝鲜、蒙古等亚洲国家广有分布,多生长在农村的路旁、田间、山坡、草地、郊野荒地等处。 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清明后展叶,春花期为4~5月,秋花期8~9月。蒲公英的花期因生长所在地的小气候条件不同而有七天左右的差别。每“朵”花开放时间大约七~十天,群体连续开放时间在二十五天左右。 蒲公英具有抗寒、抗干旱、耐瘠薄、耐践踏、抗污染、耐酸碱等极强健的习性,表现出广泛的适应能力,尤其能适应城市的重污染环境。在吉林市无论是工厂区,还是街路两旁,常常可见被行人践踏过的蒲公英,照样绽开出挺拔的黄色小花。在-45℃的气温条件下能安全越冬。

二、蒲公英的引种栽培与改良 蒲公英虽是人们熟知的野生地被植物,然而,做为园艺栽培,国内尚无报导。 某一植物从野生到园艺栽培的过度,也即品种驯化和改良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所需时间的长短相差很大,适应能力也各不相同。现存的园艺品种,有许多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才得以形成,如牡丹、芍药、菊花等名贵花卉。也有的需经过几年、十几年、乃至几代人的精心栽培选育,才有一个稳定的新品种形成。而有些园艺品种又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合适,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在逐年退化,如郁金香、唐菖蒲、三色堇等。 品种改良的目的,就在于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最简化的环节,最少的投入,改变原有品种的某些不理想的生理、生态习性,而出现高品位的新性状。蒲公英的引种人工栽培,正符合这一目标。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习性强健的蒲公英也悄无声息地由原来的郊野、荒地,走进了城区,走进了居民的庭院。它无须驯化,便迅速适应了差异颇大的生态环境,而且没有任何退化现象。它一改园艺品种改良长周期、慢效益的弊端,迅速做为一个全新的园艺品种,进入栽培植物的园地中,成为园艺植物中的一支新秀。 生长在干旱地区的蒲公英,叶色常常带有紫晕,叶片多伏地而生,花茎短于10厘米,花径有2~2.5厘米;而生长在湿润肥沃土壤中的蒲公英,叶片大而肥厚,呈鲜嫩的绿色,叶柄呈黄白色,且直立生长,花茎高约20厘米左右,花(序)直径可达5厘米左右,花色艳丽夺目。

蒲公英的繁殖,原为野生自播繁衍,或自然根孽繁殖。蒲公英种子成熟期大约在六月中旬,成熟时间需十五天左右。因瘦果带有绒毛,极易随风飘散,故园艺栽培繁殖,对种子需随熟、随采、随播;人工分根可在四月末??“五?一”节期间进行。

三、蒲公英的应用与综合开发

(一)园艺观赏 蒲公英具有返青早、枯黄晚、习性强健、春秋两季开花等优良特性,又由于它花(朵)丰腴,花色鲜艳,果序绒球轻盈可爱,所以,无论是孤生、群生、还是伴生,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用蒲公英做缀花草坪,在绿色如菌的草地中,镶嵌上鲜艳夺目的黄色小花,更能显现出绰约风姿。 蒲公英植株低矮,花型整齐,故适于模纹图案式种植,为防止种子成熟后飘散,图案变型,在花谢后立即将残花剪去。 如果将蒲公英与紫花地丁混合种植,缀于草坪之中,由于它们花期相近,花色形成黄与紫的鲜明对比,恰似一片如染如绣的织锦地毯,会给园林增添无限风采。 若植于园林中铺装路面的砖、石缝中,则更是别有韵味。

(二)食用 蒲公英被做为野菜,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含有叶黄素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消食健胃之功效。近年来,蒲公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的菜市场上。因为它不受园艺蔬菜农药和化肥的污染,而成为宝贵的“绿色食品”。

(三)药用 蒲公英全草人药。性寒、味甘苦,功能可清热解毒、散淤、利尿、催乳。对乳腺炎、疗毒等有奇效,二十四小时即可使红肿的乳腺炎症奇迹般的消失,其消炎功效为青霉素等抗菌素类药物所远远不及。此外,对咽炎、扁桃体炎也有明显疗效。 据有关资料报导,蒲公英还具有抗癌、防癌作用,尤其对乳腺癌、肺癌,具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日本利用蒲公英开发了系列保健饮料。 随着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园艺的概念在不断补充新的内涵。观赏植物已不仅局限于单纯的观赏,正向具有抗逆性、食用性、保健性、益智性等多元化、多功能的综合效益型发展。蒲公英已表现出这种综合性能的明显优势,成为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广泛应用价值的佼佼者。

园艺劳动有益老人健康


从事园艺劳动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和忧郁、可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以及保护关节等,这些好处已被医学界所认同。美国科学家还将园艺劳动称之为“园艺疗法”。
对“园艺疗法”的研究只不过是近七、八年的事情。开始,国外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养老院中的老年人在经常接触猫狗等动物后,对其原有慢性疾病症状,(尤其是老年抑郁症)能起到十分明显的改善效果。这时有人联想到,既然养宠物有调节精神作用,那么种花养草是否也有如此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一项有针对性的实验是这样的:让20个成年人轮流进入暖房参加种花、锄草及培育幼苗等劳动,通过一定时间的劳动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的血压、心跳及肤温等指标进行测量(劳动前先作过测量)。结果表明,上述测试的内容几乎没有一项不是下降的。
园艺劳动的确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种植、浇水、锄草等劳动,不仅能增加身体活动量,运动四肢筋骨关节,而且人们在种花养草中,常能感受或体验到这是一种高雅的娱乐和享受,可调节人的情绪、给精神上带来某种寄托和安慰。大量的观察及研究发现,园艺劳动对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上述病人在病情相对稳定后,进行适当的园艺劳动,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能起到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稳定情绪及消除失眠等痼疾的效果。一些老年孤独症患者,参加园艺劳动后,生活增添了乐趣,其寂寞和孤独感也会减轻许多。老年人缺钙较为普遍,有研究还证实:经常从事园艺劳动能使人骨胳坚强,特别是对年过50岁,面对缺钙威胁的妇女来说,种花、锄草等确能起到延缓和制止钙质过快丢失的作用。
据观察,爱种花草的人很少得癌症。由于花草树木生长的地方,空气清新、负氧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大脑和肌肉都会获得更充足的氧气,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同时,当人们投入自然的怀抱,一边种植、培土,一边浇水,观赏,沉醉其中时,就会把不愉快之事尽抛脑后,精神得到松弛。这样就为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肌体免疫力,防癌和促癌自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今,“园艺疗法”在西方国家较为盛行。据粗略统计,仅美国就有已配备园艺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的医院近300家,其中一些医院是专为有心理障碍病人准备的。这种新颖疗法倒颇值得借鉴和推广。


 



喜欢《园艺发展历史》一文吗?“鲜之花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园艺种植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