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千百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正在用清脆的声音微笑低语: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想信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随处可见有关花的句子,如果要形容的话,花就是我们的知己。种植花卉的过程既有乐趣也有学问,怎么样才可以种植好花草呢?为满足您的需求,鲜之花网小编特地编辑了“油松小卷蛾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油松小卷蛾分布与危害 油松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属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辽宁、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大部分省区。 以幼虫钻蛀新生嫩叶及幼芽,使被害新梢形成光杆。连续受害树生长不良,易遭次期性害虫侵害,以致成片死亡。
油松小卷蛾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6mm,翅展12-13mm。体灰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突出呈半球形,黑褐色,眼球基部为淡黄褐色。头顶密生浅灰至灰褐色鬃毛,下颚须、下唇须及额部毛色较深。前翅银灰褐色,有棕褐、银灰、黑褐三色鳞片相间组成的不规则波纹;中线银灰色鳞片居多,外横线,亚外横线处的横纹及顶角处似弧形纹均为银灰色。前缘褶颇明显。翅前缘具钩状银纹。肛上纹明显,约由7-8条黑褐色纵纹组成。前后翅外缘线色淡清晰,缘毛灰褐色,其基部鳞片黑褐色。后翅灰褐色。后足胫节有两对发达的距,跗节各节间黑白相间。 卵 扁椭圆形,长0.9-1.0 mm,宽0.6-0.7 mm。卵底面平,初产时乳白色,状若蜡滴,后渐变为米黄、橙黄、暗褐色。临孵化前可透过卵壳见到幼虫体躯。 幼虫 体长7-10.5 mm。体色黄白。头、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背板中线及前缘、侧缘黄白色。 蛹 黄褐色。雄蛹体长5.5-6.8 mm,雌蛹体长6.5-7.5 mm。
油松小卷蛾发生规律 在河南省1年发生1代,以蛹在枯枝落叶中及柴草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 成虫白天隐伏于叶丛、枯枝落叶等蔽荫处,傍晚进行交配,产卵活动。卵多产于当年生芽梢各松针基部或先年生球果上,卵散产,一般每果2-3粒,每雌最多产卵130粒。卵历期15天左右。4月中旬始见幼虫。 初孵幼虫取食当年生球果或嫩梢表皮,然后蛀入先年生球果,取食鳞及种子。5月中旬为幼虫危害盛期,老熟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坠地化蛹。世代较整齐,常集中为害。 发生轻重与当地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此虫主要发生于15-25年生人工油松林中。危害程度,一般海拔低重于海拔高,油松重于其他松,阳坡重于阴坡,疏林重于密林,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顶梢重于侧梢,树冠南侧重于北侧。幼虫孵化的始、盛期,正是油松、马尾松开花的始、盛期,也是对该虫进行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
油松小卷蛾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减少为害;注意林区卫生,清除林间柴草及地面落叶,剪除枯枝,集中烧毁;10-12月份,在树蔸周围进行松土抚育,把越冬茧翻出地面冻死,或组织人员捡茧,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趋光性,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 (3)化学防治。 在越冬幼虫出蜇盛期及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后是施药的关键时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或5%来福灵3000倍液喷雾,均可杀灭幼虫。

XzH52.COM推荐阅读

松针小卷蛾的防治


分布与危害
松针小卷蛾危害油松。以幼虫取食针叶叶肉,并吐丝将几束针叶缀结在一起,针叶变黄、枯萎脱落。被害树冠一片桔黄。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5~20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基斑深褐色,约占前翅1/3多,中横带和端纹界线不太清楚,臀角处有6条黑色短纹,前缘具白色钩状纹;后翅淡灰褐色。卵,长椭圆形,扁平,初为白色,近孵化时灰白色。幼虫,末龄体长8~10毫米,黄绿色,头部淡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臀板黄褐色。蛹,长5~6毫米,浅褐色。茧,长椭圆形,土灰色。
发生规律
松针小卷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来年3月化蛹,3月中旬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达羽化盛期,羽化期2个多月。成虫产卵于叶鞘基部内侧。幼虫孵化后钻入针叶内取食,9月以前幼虫危害单叶,9~10月间叶丝缀叶成束,在其中取食,造成针叶丛状枯黄。11月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在地面连缀杂草、土粒等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加强营林措施,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促进幼林生长,尽快郁闭,减少危害;于幼虫初孵化时,或卷叶危害期,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松针卷蛾的防治方法


松针卷蛾的防治方法|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松针卷蛾Epinotia rubiginosana Herrich-Schaffer,属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陕西、河北、甘肃、北京、河南等地。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7mm,翅展15-19mm,唇须前伸,略向上举,第2节膨大,末节隐藏在鳞片中。雌蛾前翅有缘褶,灰褐色并有深褐色基斑。臀角处有6条黑色短纹,前缘白色钩状纹清楚。臀角处有纹,但界限不太清楚。雄蛾后翅淡褐色,前翅无前缘褶。 卵 椭圆形,长约0.8-1mm,黄白色,有光泽,半透明,即将孵化时为红褐色。 幼虫 长8-10mm,头部淡褐色,背板暗褐色,近后缘中间色泽较浅,臀板黄褐色。 蛹 纺锤形,长5-6mm,茶褐色、腹部2-7节前后缘各有1列小刺,前列为大。 发生规律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面茧内越冬。来年3月底4月初化蛹,成虫3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盛期。5月上旬为末期,多在18-20时羽化,成虫在傍晚前后活动最盛,此时成虫常成群围绕树冠飞翔,夜晚多集中在松蚜所排出的分泌物上取食,进行补充营养。成虫趋光不强,交尾多在18-20时进行,20-23时产卵为最多,卵散产在针叶上,少数产在嫩枝上。喜在15-25年生的松树上、林缘或稀疏的林木上产卵。活动较少。成虫每雌产卵45-48粒,成虫寿命5-12天。卵期3-7天。 初孵化幼虫在针叶上爬行,多选择2年生叶上危害,当年生的新叶很少侵害。幼虫侵害部位多在针叶近顶端处。侵入后,一般先由侵入孔的上部开始危害,几乎吃到针叶的顶端,然后再向下蛀食;但也有由下向上蛀食的。幼虫在1个针叶内很少转移。但被侵害针叶如遇机械损伤,或因食料不足,则可蛀孔外逃,重新侵害别的针叶。幼虫仅食叶肉,而不食表皮。针叶被害后变成空筒,逐渐枯萎脱落,幼虫常在内向外蛀孔钻出,吐丝缀叶,将6-7束针叶缀织一起,在其内取食活动。使针叶枯黄脱落。每年晚秋到来年早春,被害树冠布满成束针叶,一片枯焦。9月初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在地面吐丝连缀杂草、土粒、碎叶上结茧越冬。一般在树冠下有浮土、枯草、碎叶处越冬最多。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并注意林区卫生,清除地面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活动前,剪除被害梢、果,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 第1代幼虫孵化期,在树梢上喷洒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杀螟松5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喷2次。

苹褐卷蛾


苹褐卷蛾又名褐带卷叶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在河北任丘地区主要危害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秋葵、碧桃、三叶草和紫叶李等植物。特别是对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和秋葵可造成大面积危害。河北任丘石油矿区种植的秋葵有虫株率达到100%,80%以上的叶片纵卷干枯,丧失观赏价值,不得不提前剪除枝条。苹褐卷蛾已经在任丘成为重点防治害虫之一。

危害特点 幼虫食害幼嫩的芽、叶、花蕾,常吐丝连缀2片至3片叶片或纵卷1叶,潜藏在卷叶内危害,受害严重时不能展叶,严重的使整个叶片残缺不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毫米,翅展24毫米。体及前翅褐色,雌成虫前翅前缘稍呈弧形拱起,外缘较直,顶角不突出,翅面具网状细纹。基斑、中带和端纹均为深褐色。中带下半部增宽,其内侧中部呈角状突起,外侧略弯曲。后翅灰褐色。下唇须前伸。腹面光滑,第2节最长。雄成虫前翅前缘呈弧形拱起更明显,中带深褐色前窄后宽,其内缘中部凸出,外缘略弯曲,基斑褐色(这一点与雌成虫有区别);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较宽,基部有1对耳状突起。

卵:扁圆形,长约0.9毫米,初为淡黄绿色,近孵化时变褐;卵块一般由数十粒排成鱼鳞状,表面有胶状覆盖物。

幼虫:体长19毫米至22毫米。体绿色,头近方形,头及前胸背板淡绿色,大多数个体前胸背板后缘两侧各有1黑斑,毛片淡褐色。腹部末端具臀节。头部单眼区黑色,单眼6枚。

蛹:长9毫米至11毫米。头、胸背面深褐色,腹面稍带绿色。腹部第2节背面有2排横列刺突。腹部第3至7节背面亦有2列刺突。第1列大而稀,靠近节间;第2节小而密。蛹的顶端不太突出,末端细,平扁而齐,具有8枚弯曲而强壮的臀棘,两侧各2枚,末端4枚。

生物学特性 每年发生2至3代,以幼龄幼虫在树干粗皮缝、剪锯口裂缝、死皮缝隙和疤痕等处做白色薄茧越冬。树木开始萌芽时,越冬幼虫出蛰,取食幼嫩的芽、叶和花蕾,受害叶表面被咬成箩底状,仅剩叶脉。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卷叶危害。6月中旬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开始化蛹,蛹期为8天至10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化性和弱趋光性,白天隐藏在叶背或草丛灌木中,夜间交尾产卵。卵期7天至8天,多产在叶面上,每雌虫可产卵100粒至140粒。第二代幼虫在7月中旬开始发生,取食叶肉,危害时间较短,8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第三代幼虫9月下旬孵化,于10月中上旬寻找越冬场所。初孵幼虫群集在叶片上,幼虫长大后分散活动,如遇惊动即吐丝下落或迅速逃逸。触动后有倒退或弹跳习性。成虫对糖醋具有趋性。主要天敌是松毛虫赤眼蜂。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在幼虫危害初期,可以组织人员及时摘除包裹着幼虫或蛹的受害叶片。

2.灯光诱杀成虫:根据成虫的趋光性,结合防治其他园林害虫,在重点防治区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防治方法: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来保护天敌,以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尽可能选用生物农药。掌握幼虫初孵至盛孵时间,及时喷药1次至2次。一般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如每毫升含100亿活孢子的B.T生物制剂的800倍液,或1.8%害极灭3000至4000倍液,或复方虫螨治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800倍至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至2500倍液,或5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至2000倍液,或5%高效灭百可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30%双神乳油2000倍至25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混配生物杀虫剂。

特别注意应在6月下旬重点防治第一代幼虫,及时防除幼虫,以控制羽化成虫数量,降低第二代危害。可用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8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20%灭幼脲3号1000至1500倍,或杀蛉脲3000至4000倍液,喷雾防治。根据发生量连续喷施2至3次。

落叶松实小卷蛾分发生与防治


落叶松实小卷蛾(Retinia perangustana Snellen)属鳞翅目卷蛾科,国内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主要为害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

为害特点 以幼虫为害球果和种子,致受害鳞片枯干变色,球果则弯曲变形,未受害的种子也发育不良。

形态特征

成虫 体褐色,体长为3.2-5.2mm,翅展10-15mm。前翅黑褐色,有两条绝大部分由银灰色鳞片组成的横纹,外面的一条约位于翅长的三分之一,内面的一条约位于翅长的二分之一处。前缘有几条银灰色的短纹,缘毛灰褐色。后翅淡灰黑色,无斑纹,缘行毛长,灰褐色;

卵 白色或微红色,椭圆形,长约0.6-0.7mm;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8-10mm,黄白色。头部褐黄色,前胸背板后部暗褐色,其余淡黄褐色;

蛹 黄褐色,长5mm左右,臀刺10根,茧白色,长椭圆形,长6-8mm。

发生规律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1年1代,也有部分蛹滞育到第三年才羽化。以蛹在树皮鳞片下或球果内越冬。成虫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开始产卵,幼虫6月中旬开始孵化,7月中旬部分幼虫开始离开球果,随机化蛹。幼虫孵化后即钻入球果内,为害后从外面看不出被害状。2龄后转移到果鳞基部沿果轴为害,取食未成熟的种子及附近的鳞片。受害鳞片枯干变色,球果则变形。一般一个球果内只有一条幼虫,在大发生年份则有2至多条。幼虫期约为36天,脱皮3次,除少数在球果内化蛹外,大多数幼虫离开球果在树皮缝内越冬;该虫分布以阳坡最多,山顶次之,阴坡最少。天敌有卷蛾绒茧蜂、长体茧蜂、松茧蜂、悬茧蜂、怒茧蜂等,寄生率20-45%;蛹期真菌寄生率达40%。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造林时实行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减少为害;种子园和母树林采种时,将有虫球果捡出后烧毁。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具有趋光的习性,所以在成虫羽人化期内可以进行灯光诱杀。

(3)保护与利用天敌。

(4)药剂防治。

7月中旬在幼虫离开球果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

常用药剂 阿维菌素

法桐袋蛾防治技术

法桐袋蛾:被其危害的法桐叶片只剩叶脉,远看枯黄,其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初龄幼虫仅食叶片表皮,虫龄增加,食叶量加大,大袋蛾一生食叶36平方厘米,取食时间在早晚及阴天。10月中下旬,幼虫逐渐从枝梢转移,将袋囊用丝牢牢固定在枝上,袋口用丝封闭越冬。

防治方法:人工摘袋囊;冬季落叶后可见到树冠上袋蛾的袋囊,尤其是大袋蛾的袋囊十分明显,可人工摘除,把袋蛾幼虫集中烧掉。

化学防治:喷施90%敌百虫晶体水溶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袋蛾低龄幼虫效果很好。

油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聚存园林绿化责任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油松等各种规格小苗,并承接各种大小绿化工程。他们油松树苗基地里从未发生过油松毛虫泛滥的情况。我们感到很好奇,到底是用了什么方法防治的呢?下面是我们从聚存园林绿化责任有限公司找到的答案:

(1)农业防治。造针阔叶混交林,改造油松纯林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强度修枝,提高自控能力。

(2)物理防治。在成虫羽化始期,按4hm2设置一黑光灯诱杀成虫,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可达到预防和除治。

(3)化学防治。幼虫期用2%安得利粉剂,11.25-15kg/hm2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95%以上;或用25%灭幼脲防治,每hm2用有效成份90g。

(4)生物防治。①注意引放天敌。卵期每hm2可释放赤眼蜂9-15万头进行防治,寄生率达80%以上。②幼虫期可用松毛虫杆菌、苏云金杆菌、7216芽孢杆菌,含菌量为1亿孢子/mL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白僵菌菌粉含量50亿/克,每hm2量15kg进行喷粉防治,效果达85%以上,在林间并有再侵染作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每hm2用2250亿病毒含量,加水喷雾防治,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加紧防治国槐尺蛾


国槐尺蛾,又名国槐尺蠖,俗称“吊死鬼”。它主要寄主为国槐,经调查,在正定县铁路沿线大面积发生,有虫株率达到100%,严重发生的地方,将叶片食尽。

国槐尺蛾在我省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始见于5月中旬。各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虫能吐丝下垂,随风飘散,或借助胸足和两对腹足的攀附,在树上作弓形的运动;老熟幼虫已完全失去吐丝能力,能沿树干向下爬行,或直接自树冠掉落地面,全身紧贴地面蠕动。5龄幼虫体背出现紫红色,表示幼虫完全老熟。老熟幼虫大多于白天离树,到土壤中化蛹。化蛹场所大多位于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内,以树冠的东南面最多。在有适宜化蛹场所(土质松软)的条件下,离树干最远不超过12米。幼虫入土深度大多在3~6厘米,少数可深达12厘米。

防治方法:幼虫为害期,可用15%杀虫畏乳油500倍液、25%灭幼脲3号1000倍液、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生物防治可用苏云金杆菌乳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杨树刺蛾的虫害防治


杨树刺蛾是一种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主要取食树叶,在大发生时要不了几天就可把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危害杨树的常见刺蛾种类多,长江流域的种类有扁刺蛾、褐刺蛾、黄刺蛾和青刺蛾,林农常将刺蛾的幼虫统称为“洋辣子”、“八角辣”。除危害杨树外,还危害苹果、梨、桃、枇杷、榆、泡桐、梧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现将杨树扁刺蛾的识别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形态特征

扁刺蛾雌成虫体长13毫米至18毫米,翅展28毫米至35毫米;雄成虫体长10毫米至15毫米,翅展约30毫米。成虫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较深,前翅灰褐色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长椭圆形,扁平光滑,长约1毫米,初为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全身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虫体两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蛹长10毫米至15毫米,前端较肥大,近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孵化时为黄褐色,茧椭圆形,长12毫米至16毫米,暗褐色,其茧结在杨树根部周围的表土层里。

防治办法

1.结合施肥、修剪,挖除或剪去树干上的茧壳及土中虫茧。在冬耕施肥时,将林下落叶及表土埋入施肥沟底,或者结合培土防冻,在树干基部30厘米范围内培土10厘米左右,并加压实,可杀灭一部分越冬虫源,减少下年发生基数。

2.人工除虫。扁刺蛾低龄幼虫多在叶片上群集为害,食叶后叶片白膜状明显,可以摘除群集大量幼虫的叶片集中处理,能消灭大量食叶幼虫。

3.灯光诱杀。在刺蛾成虫的发生期,利用其趋光性,可在杨树林、苗圃架设黑光灯或振频式诱蛾灯,诱杀大量的扁刺蛾的成虫,减少发生量,效果很好。

4.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危害期,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或马拉硫磷1000至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1500至2000倍液喷雾防治。利用生物农药杀螟杆菌、白僵苗1000至1500倍液防治,经济有效,又不造成环境污染,提倡在公园和行道树使用,因杨树较高,需用长喷杆对树冠喷雾。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


中文名称 小菜蛾

中文别名 方块蛾、小青虫、两头尖

拉丁学名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

卵 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 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

蛹 长5~8毫米,初化蛹时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为灰褐色,近羽化时,复眼变深背面出现褐色纵纹。茧呈纺锤形,灰白色丝质薄如网,可透见蛹体。为害作物:寄主主要是十字花科蔬菜和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萝卜、芥菜、油菜、雪菜、菜心和各种青菜等。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透明斑,称为“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苗期常集中为害心叶,吃去生长点,影响包心,在留种菜上为害嫩茎、幼荚和子粒,影响结实。

发生规律 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我省11-13代,一般在4月至6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1月出现春秋两次为害高峰,一般秋季重于春季。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植株荫蔽处,日落后开始取食、交尾、产卵,蛹羽化多在晚上,羽出的成虫当天即可交尾,交尾l~2天产卵。成虫产卵对甘蓝、花椰菜、大白菜等有较强的趋性,卵多产于寄主叶背靠近叶脉凹陷处,一般散产,偶尔有几粒或几十粒聚集在一起。每雌虫平均产卵200粒左右,卵期7-11天。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飞翔力不强,但可借风力作远距离飞行。幼虫活跃,遇惊时扭动后退或吐丝下垂,幼虫共4龄,发育适温为20~26摄氏度,幼虫期12~27天,老熟幼虫在被害叶背或老叶上吐丝结网状茧化蛹,也可在叶柄叶腋及杂草上作茧化蛹,蛹期5~15天,该虫10~40℃均可存活并繁殖,发育适温为20~30℃。越冬代成虫寿命长达百天,其他成虫寿命11~28天。小菜蛾抗逆性强,对农药易产生抗性,造成防治上的困难。凡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的菜区,小菜蛾常猖獗成灾。

小菜蛾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小黑蚁、草间小黑蛛、丁纹豹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还有蛙、蟾蜍等。其中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自然寄生率可达10%~30%,最高达50%以上,捕食性天敌丁纹豹蛛平均每头每天捕食17.6头,小黑蚁平均每头每天捕食318头。因此,保护菜田中的天敌种群,发挥自然天敌控制作用至关重要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蔬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并随即翻耕,消灭越夏、越冬虫口,铲除沟渠田边等处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

2.生物防治 喷洒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500—800倍液,也可选用1.8%阿维菌素(齐螨素、害极灭、爱福丁)2000倍液喷雾。

3.药剂防治

小菜蛾老龄幼虫抗药性很强。因此,应用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2龄期,选用40%灭多威乳油3000倍液,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或5%定虫隆(抑太保)乳油,或5%伏虫隆(农梦特)乳油均用1000~2000倍液;在幼虫2~3龄期可用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1500~3000倍液,或用50%杀螨隆(宝路)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20%丙溴磷乳油500倍液;也可选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

小菜蛾是我国目前抗药性特别严重的一种害虫,它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近年来,在广东、福建等少数地区对苏云金杆菌(Bt)也产生了抗药性。但各地抗药性发展并不平衡,这与各地用药历史、用药种类、频率、强度等密切相关。因此,对某种(类)药剂抗药性严重的地区,应暂时停止使用该种(类)药剂,改用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或将苏云金杆菌与其他化学农药混用或轮用。由于小菜蛾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交替用药,或用复配农药。

喜欢《油松小卷蛾防治》一文吗?“鲜之花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被害防治白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