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簇鲜艳的花朵,聚集在叶片下,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动。”生活中,不喜欢花意味着没有生活情趣,所以很多人将种植花卉作为人生一大乐趣。如果想种植好花卉,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种花达人怎么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呢?鲜之花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花卉根癌病的防治(图)”,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根癌病又称冠瘿病。樱花和月季根癌主要发生在根颈处,也可发生在根部及地上部。发病初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瘤内部木质化。瘤大小不等,大的似拳头大小或更大,数目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由于根系受到破坏,故造成病株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该病除为害樱花、月季外,还能为害大丽花、丁香、秋海棠、天竺葵、蔷薇、梅花以及林木、果树等300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

病原菌及病瘤在表皮及土壤中存活越冬,随病组织残体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病菌借水流、地下害虫、嫁接工具、作业农具等传播,带病种苗和种条调运可远距离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后,经数周或1年以上表现症状。偏碱、湿度大的砂壤中发病率高,连作利于发病,根部伤口多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对有病的苗木可用500~2000ppm链霉素液浸泡30分钟或1%硫酸铜液浸泡5分钟,清水冲洗后栽植。

②重病区实行2年以上轮作或用氯比苦消毒土壤后栽植。

③细心栽培,避免各种伤口。

④改劈接为芽接,嫁接用具可用0.5%高锰酸钾消毒。

⑤重病株要刨除,轻病株可用300~400倍的402浇灌,或切除瘤后用500~2000ppm链霉素或500~1000ppm士霉素或5%硫酸亚铁涂抹伤口。另据报道,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l2份)涂瘤有治疗作用;放射形土壤杆菌84号可用于生物防治。

XzH52.cOm精选阅读

根癌病的发生与防治


根癌病的发生与防治|如何防治根癌病?--根癌病又称根头癌肿病,是园林花卉苗木上最容易发生的根部病害之一。据资料统计,其寄主多达60科300多种植物。如樱花、月季、玫瑰、银杏、石竹、大丽花、秋海棠、梅花、丁香、天竺葵等花木,以及葡萄、桃、李、杏、梨、苹果等果树均有发生。根癌病主要危害根颈、主根和侧根
对于苗木则多发生在接穗和砧木愈合的地方。发病初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瘤内部木质化。瘤大小不等,大的似拳头或更大,数目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由于根系受到破坏,故造成花木病株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根癌病十分顽固,即使清除癌瘤,往往又能重新生长。病原细菌在肿瘤组织皮层内越冬
或当肿瘤组织腐烂破裂时,病菌混入土中,土壤中的癌肿病菌亦能存活1年以上。病菌借水流、地下害虫、嫁接工具,作业农具等传播,带病的花木种苗和种条被调运时,可远距离传播。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虫伤、耕作时造成的机械伤,插条的剪口、嫁接口,以及其他损伤等,都可以成为病菌侵入的途径。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温湿度有很大关系,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土温22℃时最适于癌瘤的形成,超过30℃的土温,几乎不能形成肿瘤。土壤的酸碱度亦与发病有关,碱性土有利于根癌病的发生,而酸化土壤病害较少,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发病较重,连作栽培的花木发病严重。此外,耕作管理粗放,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多,以及各种机械损伤多的花木苗圃地,发病较重。插条假植时伤口愈合不好的,育成的苗木也容易发病。如何防治根癌病?一是加强检疫
对出圃或外来苗木应抛弃病株,若发现可疑苗木,可用500~2000ppm的链霉素液浸泡30分钟,或用1%硫酸铜液浸5分钟、2%石灰水浸1至2分钟,用清水冲洗后栽植。在栽植苗木时,应避免从病区引进苗木或插穗,若有带病苗木应彻底清除烧毁。二是加强栽培管理
适宜于根癌病发生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应多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结构;在进行中耕除草等操作时应尽量少伤根或损伤花木茎蔓基部;注意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减少虫伤;雨后注意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促进花木生长,提高抗病性。
三是刮除病瘤或清除病株
发现苗圃或栽植花木感染病菌后,应及时扒开周围土壤,用刮刀将肿瘤彻底切除,直至露出无病的木质部,并用高浓度的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保护伤口,以免再感染。对无法治疗的重病株应及时清除并彻底收拾残根,集中烧毁处理。对轻病株可用402抗菌剂300~400倍液灌根,或切除瘤体后用500~2000ppm的链霉素、500~1000ppm土霉素、5%硫酸亚铁等涂抹伤口。另据报道,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 份、碘片12份)涂瘤有治疗作用。还可施放射形土壤杆菌84号进行生物防治。
四是嫁接时应避免伤口接触土壤
嫁接工具可用75%酒清或1%甲醛溶液消毒灭菌。

月季根癌病


月季根癌病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分布也很广泛。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菊、大理菊、樱花、夹竹桃、银杏、金钟柏等。寄主多达300余种。

症状 月季根癌病主要发生在根颈处,也可发生在主根、侧根以及地上部的主干和侧枝上。发病初期病部膨大呈球形或球形的瘤状物。幼瘤为白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以后,瘤渐增大,质地变硬,褐色或黑褐色,表面粗糙、龟裂。由于根系受到破坏,发病轻的造成植株生长缓慢、叶色不正,重则引起全株死亡。

病原 该病由细菌引起,为根癌土壤杆菌,又名根癌农杆菌。菌体短杆状,具1至3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较厚的、白色或浅黄色的菌膜;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圆而小,稍突起,半透明。发育最适温度为22℃,最高为34℃,最低为10℃,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耐酸碱度范围为pH5.7至9.2,以pH7.3 为最适合。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可在病瘤内或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生活1年以上,若2年得不到侵染机会,细菌就会失去致病力和生活力。病原细菌传播主要靠灌溉水和雨水、采条、耕作农具、地下害虫等传播。远距离传播靠病苗和种条的运输。病原细菌从伤口入侵,经数周或1年

樱花细菌性根癌病及防治


细菌性根癌病是我国北方园林花卉苗木上最容易发生的根部病害之一,多发生于土壤偏碱地区。该病除危害樱花外,还能危害榆、月季等蔷薇科植物,以及银杏、石竹等室内外花木,其寄主涵盖6 0科300 余种植物。

症状

该病常发生在根颈部,尤其在苗木嫁接口处,有时在侧根、支根或枝(蔓)上也会发生。

癌瘤初生时呈球形,可互相愈合,颜色为乳白色或略带红色,随肿瘤长大,内部木质化变硬,表皮龟裂粗糙并逐渐变成褐至深褐色,癌瘤可小如豆或大如拳。病苗须根较少、生长缓慢或叶黄早落、枯枝增多、花期变短,甚至死亡。该病十分顽固,即使清除癌瘤,往往又可生出。

病原及侵染循环

该病系革兰氏阴性根癌土壤杆菌引起,该病原在癌瘤组织的皮层内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远距离苗木带菌,人为因素、虫或根结线虫等造成伤口传播;在10℃至34℃范围内生存,最适湿度2 2℃,低于18℃或高于30℃不易成瘤;耐酸碱范围pH值5.7至9.2,在 p H6.2至8内可致病;在偏碱粘重的连作地,湿度越高发病越重;在疏松的沙质壤土地发病少。

防治措施

1.对出圃或外来苗木加强检疫,抛弃病株,发现可疑苗木,应用 1%硫酸铜液浸根5分钟再放入2%的石灰水中浸1分钟,也可直接用链霉素溶液泡30分钟栽植观察。2.按每平方米30克至50克施呋喃丹3%颗粒剂,翻地15厘米至20厘米后浇透水杀灭根结线虫以及地老虎等害虫;嫁接应避免伤口接触土壤,嫁接工具可用75%的酒精或1%的甲醛液消毒。3.发现病株,应背肿瘤与其周围一起切除,伤口可用医用高度碘酒或用链霉素400国际单位消毒后涂凡士林封闭;病株周围可一次施入硫磺每平方米50克至100克,并灌注20%土霸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多效灵水剂150倍液消毒,以后每半月灌消毒液一次,共三、四次即可,在癌瘤切除20天后灌50%吲荼粉剂100至150ppm液以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复壮病株。其他处理同前,治疗在早春或夏季根系进入旺盛生长前进行效果较佳。

葡萄根癌病有什么好的预防措施?(精选)


“我们老家家门口有两棵美丽的树,我非常喜欢它们,一棵是柳树,另一棵是桃树。它们都有自己的本领。我觉得树是一种给人快乐的植物。”花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种花养花的乐趣一般人难以探知!不同于赏花,种植花草的学问则比较多,怎么样才可以种植好花草呢?考虑到您的需要,花卉网小编特地编辑了“葡萄根癌病有什么好的预防措施?(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葡萄根癌病有什么好的预防措施?

葡萄根癌病主要通过带病苗木远距离传播。因此,建园时应避免从病区引进苗木或插穗;对可能带病的苗木和插穗,应进行消毒,可用护树大将军,消毒杀菌、封闭病毒复制和传播路径。

2、加强果园管理:适于根癌发生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应增施有机质肥,提高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结构;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耐病力。

3、刮除病瘤或清除病株:发现园中有个别病株时应扒开根周围土壤,用锋利小刀将肿瘤彻底切除,直至露出无病的木质部。刮除的病残组织应集中烧毁并涂抹愈伤防腐膜保护伤口,以免再受感染。

(1)严格检疫和苗木消毒。建园时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和插穗,若苗木中发现病株应彻底剔除烧毁。

(2)在田间发现病株时,可先将根周围的土扒开,切除癌瘤,然后涂高浓度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保护伤口,并用1%硫酸铜液消毒土壤。对重病株要及时挖除,彻底消毒周围土壤。

(3)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适当施用酸性肥料,使其不利于病菌生长。农事操作时防止伤根,并合理安排病区与无病区的排灌水流向,以减少人为传播。

花卉根腐病的综合防治


一、根腐病病原菌
有多种病原菌都会引起花卉作物的根腐病,给花卉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这些病原菌能够造成介质中的花卉幼苗在出苗前或出苗后死亡,或者对成熟植株造成慢性或急性的根系腐烂。这些根腐病病原菌与具有特定寄主的锈菌、灰霉菌不同,通常它们能够侵染的植物种类范围很广。
在温室花卉生产的根腐病主要是由四类真菌和一些细菌所引起的。即腐霉菌、疫霉菌、丝核菌、根串珠霉菌和细菌类的欧氏杆菌等。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其农业防治及化学防治的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判断是哪种真菌造成的危害是至关重要的。
1.腐霉菌
广泛存在于未经杀菌处理过的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冲洗过的细沙及某些草炭介质中。腐霉菌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产生的游动孢子要通过水进行散播或游动。尽管这些病原菌和土壤中其他病原菌相比不算是很强的竞争者,但是它们可以通过球形、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这些卵孢子也通常存在于患病组织中,检查这些卵孢子可以用来辨别病原菌。
腐霉菌引起的根腐通常发生在含水量大、排水性差的栽培容器内和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过多地施用氮肥可以使病菌迅速繁殖生长。受到腐霉菌影响产生根腐的植株往往表现生长受阻,甚至萎蔫的现象。叶片表现灰暗,甚至发黄,近似缺氮的表现。几乎所有的作物发生腐霉性根腐后,都会表现出变色的症状,通常是从小的侧根或根尖开始变色,根系产生淡褐色的损伤,导致根的外层开始腐烂,只剩下很细的根的内层髓心。随着进一步发展,根系变成暗褐色甚至到黑色,且浸透水分。轻轻冲洗根系,则腐烂的病根很容易被冲掉。
在无土介质中也能发现腐霉菌,经加热消毒的土壤和无土介质都可很容易感染上腐霉菌,主要传播途径有:
·使用不洁的工具、花盆等;
·人或宠物在混合介质上行走;
·在未经彻底清扫的种植床或上盆区地面上倾倒混合介质;
·某些飞虫也能引起腐霉菌在温室间的传播。
土壤在消毒时,如果消毒时间太长或温度太高,那么这样的土壤一旦感染上腐霉菌,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根腐现象,因为这时的腐霉菌几乎没有“天敌”。
一旦根部开始腐烂,腐霉菌就很难控制,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措施是先将土壤加热至82℃,并保持该温度30分钟,时间太长或温度过高会将基质中有益生物也杀死,然后将消毒过的土壤进行遮盖和储藏,并防止其和未消毒的土壤接触受感染。商业用无土介质的贮藏也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果用水塘水或流水灌溉,需注意入水管不应放置太深,以防水下部沉积物被吸入管内。如果灌溉水被腐霉菌污染,应在使用前对水进行消毒。对涨落潮灌溉系统的蓄水池要进行遮盖,防止植物残片进入。另外,对回流水进行过滤处理,以去除水中土壤和植物残片,使蓄水池免受腐霉菌污染。
对可能接触种植基质的苗床、上盆工作台、工具和器具进行消毒。并定期对涨落潮灌溉系统的蓄水池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对有腐霉菌病史的温室,应尽早在种植初期对温室进行消毒。生物类药剂可在移苗前、移苗时或移苗后加入种植基质使用,甚至还可在移苗前,直接被用来处理穴盘苗。但在使用生物类灭菌剂前后十天内,切勿使用化学杀虫剂。
为达到理想的防止效果,也许需要多次使用生物类药剂和杀真菌类药剂。某些腐霉菌还会产生抗性。当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效果不佳时,可换用其它产品。
2.疫霉菌
疫霉菌也广泛存在于未经杀菌处理过的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冲洗过的细沙及某些草炭介质中,为两栖性真菌,兼性寄生或腐生,绝大多数是兼性寄生。高湿环境有利于疫霉菌的生长与繁衍,其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可经风、雨、带菌种苗、土壤及灌溉水传播。病菌侵入寄主植物后即可产生大量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进一步再侵染,在温湿度合适的情况下,病菌的数量迅速上升,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病害流行。疫霉菌引起的根腐也通常发生在含水量大、排水性差的情况下。
3.丝核菌
大多数的盆栽花卉容易受丝核菌的侵染产生根腐病。这种病菌广泛存在于未经过蒸汽消毒或药物熏蒸的土壤中。这种病原菌很容易通过显微镜来识别,因为其菌丝分枝成典型的直角。尽管它不能产生可经空气传播的孢子或游动孢子,但丝核菌能够产生一种坚硬的休眠状态结构,叫做硬化孢子,能够在植物残体或土壤中存活多年。
丝核菌很容易通过花盆或其他设备工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其他地方。丝核菌能够使根系、根茎甚至地上部分都产生伤害。最初,病根的发展是不连续的,产生浅褐色到深褐色的病斑。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连接到一起,从而使根系腐烂死亡。与腐霉菌和疫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不同的是,丝核菌根腐病不出现腐烂的根系浸满水分的特征。根系被侵染后,病菌还会进一步向上侵染,引起根茎腐烂或茎部腐烂,且在病部组织常常形成纵裂。
4.根串珠霉菌
根串珠霉菌是一种土传真菌,能够侵染一些苗床植物。通过移栽、被污染的花盆、使用工具、未经消毒的土壤或某些类型的草炭,可能使根串珠霉菌传入到温室中。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根串珠霉菌能够产生念珠状的孢子。这些孢子很容易从一棵植株飞溅到相邻的植株上或者通过温室昆虫(包括蕈蚊等)传播。其休眠结构为厚垣孢子,它能够长时间在土壤中存活。虽然很多花卉植物都会感染上由根串珠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但在长春花、凤仙、紫罗兰上更为常见。患病植株生长缓慢、叶色发黄、似缺氮症状。最初,患病植株有很小范围的根系变色,实际上,如果不通过显微镜很难判断是否已经发生根腐。后来病株根系出现小的黑色病斑,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黑色病斑逐步扩大。
5.细菌性软腐病
近几年来,由于细菌性枯萎病与软腐病造成的损失有所增长,其致病病菌主要是欧氏杆菌属的几个种类。细菌性软腐病能够侵染多种观赏植物,但在菊花、一品红等花卉上更为常见。这类病害在高温高湿或栽培密度较大的条件下更易发生。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萎蔫或植物组织迅速腐烂。

花卉根腐病防治措施


一、根腐病病原菌

有多种病原菌都会引起花卉作物的根腐病,给花卉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这些病原菌能够造成介质中的花卉幼苗在出苗前或出苗后死亡,或者对成熟植株造成慢性或急性的根系腐烂。这些根腐病病原菌与具有特定寄主的锈菌、灰霉菌不同,通常它们能够侵染的植物种类范围很广。

在温室花卉生产的根腐病主要是由四类真菌和一些细菌所引起的。即腐霉菌、疫霉菌、丝核菌、根串珠霉菌和细菌类的欧氏杆菌等。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其农业防治及化学防治的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判断是哪种真菌造成的危害是至关重要的。

1.腐霉菌

广泛存在于未经杀菌处理过的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冲洗过的细沙及某些草炭介质中。腐霉菌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产生的游动孢子要通过水进行散播或游动。尽管这些病原菌和土壤中其他病原菌相比不算是很强的竞争者,但是它们可以通过球形、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这些卵孢子也通常存在于患病组织中,检查这些卵孢子可以用来辨别病原菌。

腐霉菌引起的根腐通常发生在含水量大、排水性差的栽培容器内和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过多

地施用氮肥可以使病菌迅速繁殖生长。受到腐霉菌影响产生根腐的植株往往表现生长受阻,甚至萎蔫的现象。叶片表现灰暗,甚至发黄,近似缺氮的表现。几乎所有的作物发生腐霉性根腐后,都会表现出变色的症状,通常是从小的侧根或根尖开始变色,根系产生淡褐色的损伤,导致根的外层开始腐烂,只剩下很细的根的内层髓心。随着进一步发展,根系变成暗褐色甚至到黑色,且浸透水分。轻轻冲洗根系,则腐烂的病根很容易被冲掉。

在无土介质中也能发现腐霉菌,经加热消毒的土壤和无土介质都可很容易感染上腐霉菌,主要传播途径有:

使用不洁的工具、花盆等;

人或宠物在混合介质上行走;

在未经彻底清扫的种植床或上盆区地面上倾倒混合介质;

某些飞虫也能引起腐霉菌在温室间的传播。

土壤在消毒时,如果消毒时间太长或温度太高,那么这样的土壤一旦感染上腐霉菌,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根腐现象,因为这时的腐霉菌几乎没有天敌。

一旦根部开始腐烂,腐霉菌就很难控制,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措施是先将土壤加热至82℃,并保持该温度30分钟,时间太长或温度过高会将基质中有益生物也杀死,然后将消毒过的土壤进行遮盖和储藏,并防止其和未消毒的土壤接触受感染。商业用无土介质的贮藏也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果用水塘水或流水灌溉,需注意入水管不应放置太深,以防水下部沉积物被吸入管内。如果灌溉水被腐霉菌污染,应在使用前对水进行消毒。对涨落潮灌溉系统的蓄水池要进行遮盖,防止植物残片进入。另外,对回流水进行过滤处理,以去除水中土壤和植物残片,使蓄水池免受腐霉菌污染。

对可能接触种植基质的苗床、上盆工作台、工具和器具进行消毒。并定期对涨落潮灌溉系统的蓄水池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对有腐霉菌病史的温室,应尽早在种植初期对温室进行消毒。生物类药剂可在移苗前、移苗时或移苗后加入种植基质使用,甚至还可在移苗前,直接被用来处理穴盘苗。但在使用生物类灭菌剂前后十天内,切勿使用化学杀虫剂。

为达到理想的防止效果,也许需要多次使用生物类药剂和杀真菌类药剂。某些腐霉菌还会产生抗性。当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效果不佳时,可换用其它产品。

2.疫霉菌

疫霉菌也广泛存在于未经杀菌处理过的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冲洗过的细沙及某些草炭介质中,为两栖性真菌,兼性寄生或腐生,绝大多数是兼性寄生。高湿环境有利于疫霉菌的生长与繁衍,其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可经风、雨、带菌种苗、土壤及灌溉水传播。病菌侵入寄主植物后即可产生大量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进一步再侵染,在温湿度合适的情况下,病菌的数量迅速上升,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病害流行。疫霉菌引起的根腐也通常发生在含水量大、排水性差的情况下。

3.丝核菌

大多数的盆栽花卉容易受丝核菌的侵染产生根腐病。这种病菌广泛存在于未经过蒸汽消毒或药物熏蒸的土壤中。这种病原菌很容易通过显微镜来识别,因为其菌丝分枝成典型的直角。尽管它不能产生可经空气传播的孢子或游动孢子,但丝核菌能够产生一种坚硬的休眠状态结构,叫做硬化孢子,能够在植物残体或土壤中存活多年。

丝核菌很容易通过花盆或其他设备工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其他地方。丝核菌能够使根系、根茎甚至地上部分都产生伤害。最初,病根的发展是不连续的,产生浅褐色到深褐色的病斑。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连接到一起,从而使根系腐烂死亡。与腐霉菌和疫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不同的是,丝核菌根腐病不出现腐烂的根系浸满水分的特征。根系被侵染后,病菌还会进一步向上侵染,引起根茎腐烂或茎部腐烂,且在病部组织常常形成纵裂。

4.根串珠霉菌

根串珠霉菌是一种土传真菌,能够侵染一些苗床植物。通过移栽、被污染的花盆、使用工具、未经消毒的土壤或某些类型的草炭,可能使根串珠霉菌传入到温室中。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根串珠霉菌能够产生念珠状的孢子。这些孢子很容易从一棵植株飞溅到相邻的植株上或者通过温室昆虫(包括蕈蚊等)传播。其休眠结构为厚垣孢子,它能够长时间在土壤中存活。虽然很多花卉植物都会感染上由根串珠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但在长春花、凤仙、紫罗兰上更为常见。患病植株生长缓慢、叶色发黄、似缺氮症状。最初,患病植株有很小范围的根系变色,实际上,如果不通过显微镜很难判断是否已经发生根腐。后来病株根系出现小的黑色病斑,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黑色病斑逐步扩大。

5.细菌性软腐病

近几年来,由于细菌性枯萎病与软腐病造成的损失有所增长,其致病病菌主要是欧氏杆菌属的几个种类。细菌性软腐病能够侵染多种观赏植物,但在菊花、一品红等花卉上更为常见。这类病害在高温高湿或栽培密度较大的条件下更易发生。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萎蔫或植物组织迅速腐烂。

鹤望兰根腐病的防治

是由一种称藤仓赤霉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所致。其无性态为串珠镰孢,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其后垣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5-6年或长达10年,成为主要侵染源。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低温高湿利于发病。该病也可由种子传带。此外,由于鹤望兰具有粗大的肉质根,如果土壤的通透性差就会引起烂根,冬季气温低于5℃易转化成根腐病。病初地上部梢生长缓慢,根和茎的蘖芽变成褐黑色腐烂,一段时间后,植株枯萎。叶片变成稻草色。剖开根后可见维管束中有褐变或出现褐色条纹斑状病变。

防治措施:⑴苗期发病要及时松土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通透性。⑵病初喷洒或喷灌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把上述药剂配成药土,撒在茎基部。⑶精心养护。冬季地温应高于5℃,养护温度应控制在20-30℃。(候和菊)

牡丹烂根、落蕾的防治


防止牡丹烂根和落蕾,可采取如下办法:

1、浇水、施肥要适时、适量。由于牡丹是肉质根,怕涝,所以不易多浇水,更不宜浇大水,尤其怕积水,否则易烂根落叶。合理的浇水应是见干见湿。施肥也不宜多,除施基肥外,可每隔2个月左右施1次稀薄液肥;伏天施1次干肥;花期加施1?次骨粉和磷肥。

2、选用疏松、肥沃、通气良好的培养土。防止盆内积水。

3、及时修剪,牡丹应在花谢后进行1次整型修剪。枝条过多,花芽过多,消耗大量养分,影响次年开花,即使能开花,也易落蕾。

4、出室不易过早。早春过早地把盆栽牡丹搬到室外,突遇冷空气或寒流,花蕾很易变黄而脱落。

《花卉根癌病的防治(图)》由养花技巧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用到鲜之花小编说的养花技巧,能够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如何防治花卉烂根”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