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白,满山遍野的芳香,站直了身子,在风的吹动下,舞出美丽的英姿!花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因此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和种植花卉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有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才能种好花卉,遇到种植难题如何解决呢?以下是鲜之花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茶树矮化密植栽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茶树矮化密植栽培,是一种速成高产栽培法。实践证明,矮化密植栽培能比常规栽培提早三年投产,产量高且增长快,经济效益显著。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矮化密植茶园的建立

1、选好土地。凡土层1米以上,无铁锰硬结层,pH值4.5--5.5之间,地下水位低于1米,坡度10度以下的生荒地都可建园,熟地一般不如生荒地好。为避免水土流失,可先修筑梯幅等宽近等高的梯田,再行开沟下肥作畦种茶。为避免根结线虫的为害,播种前,每亩可用7.5公斤3%的呋喃丹颗粒剂撒于播幅上,然后用铁锹将药剂与25厘米的整个土层拌匀。

2、分层施足基肥。土地经深翻平整,即可规划种茶畦,畦宽100--120厘米,种植畦分层施足基肥,每亩基肥用量:猪、牛栏肥60--80 担,饼肥200--300公斤,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50--60公斤,火烧土20--30担。猪、牛栏肥施入30--40厘米深的土层,其它基肥先一起拌匀,2/3施于20厘米处的土层,其余全部施于10厘米左右的上层。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有机肥均要经腐熟后才能施用,特别是饼肥,如不腐熟易引起烧根。

3、选用良种。选用耐密植、顶端优势强、植株直立、株型紧凑、叶片上斜、育芽力强、生长快的茶树品种。

4、合理密植。目前采用较多的密植方法有:①大行距1.5米,小行距33厘米,丛距(穴距)20厘米,每丛植茶苗2--3株,每亩6667丛 15000--20000株,俗称三条密植法;②大行距1.5米,小行距26--30厘米,丛距20厘米,每丛植2--3株,每亩8500丛、 20000--25000株,俗称四条密植法。在推广应用中,水肥条件好的也可再密一些。

5、加强幼苗期管理。做好幼苗阶段的保苗工作,提高茶苗成活率十分重要。新植茶苗,晴天要求每天早晨或傍晚浇一次水,一年中耕除草4次,即 2--3月份春茶前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深度10--15厘米;5月中旬春茶后一次浅耕,深度10厘米左右;7月中旬夏茶后一次浅耕,深度7--8厘米;秋茶结束后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深中耕,深度15--25厘米。

二、密植茶园的管理

1、科学施肥。密植茶园的茶树,通常比常规茶园多6--8倍,高密度的多20--30倍,投产早、单产高,合理增加施肥量是必要的。通常一足龄茶园亩施尿素25公斤,二足龄60公斤,三足龄75公斤,四足龄90公斤,五足龄以后100公斤。氮、磷、钾以3:1:1施用,每50公斤干茶保证纯氮 7--8公斤。随着单产的不断提高,氮肥用量要增加(氮、磷、钾4--6:1:1)。基肥每年施一次,亩施饼肥150--200公斤,火烧土20--30 担,于11--12月中旬施下,追肥(尿素)于3、5、7月中旬平均施下,撒施于畦沟后复土,最好赶在雨前施肥。

2、低位修剪。密植茶园的产量构成,主要靠发挥个体的顶端优势,顶芽多,芽头壮。降低修剪部位,使树型矮化,缩短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距离,促进顶芽生长,这是矮化的目的。因此,种后第二年3月上旬,当苗高平均超过20厘米时,距地面15厘米处剪去上部枝叶。这年7--8月,一般苗高平均要超过 40厘米,可先打顶采摘一部分鲜叶,然后在30厘米处进行平剪。由于幼龄茶树长势旺盛,第三年3月上旬如果苗高平均达50厘米时,可以40厘米处进行平剪。茶树经过三次定型矮化修剪后,以后每年3月上旬只须在树冠面上进行2--3厘米的轻剪就行了。

3、分批多次采摘。光靠修剪来控制密植矮化茶树的高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分批多次采摘和延长采摘时期。茶树在幼年期要注意采、留结合,为尽快提高单产准备条件,因此,茶树经过第一次修剪后,当树高达40厘米时,打顶采一芽一二叶,不到高度的新梢,一律不采,每隔3--4天采一次,反复采摘 4--5以控制高度,到年终保持树高40--45厘米。茶树经过第二次定型修剪后,春芽可留3--4叶采,夏茶留2叶采,秋茶留1叶采,年终保持树高 45--50厘米。茶树经过第三次离地40厘米的修剪后,春茶留2叶采,夏茶留1叶采,秋茶留鱼叶采,年终树高保持在50厘米左右。四足龄茶树,春季轻剪一次,春茶可留1叶采,夏秋茶皆留鱼叶采,年终树高55厘米左右。采摘时期,一般谷雨开采,霜降前一星期封园停采。

xZh52.CoM展读推荐

香椿保护地矮化密植栽培技术


香椿芽萌动对温度的要求不高,可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设施,对已通过休眠的香椿苗木进行假植,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利用苗木本身体内所贮藏的养分抽生短枝,进行矮化密植栽培,产品可在元旦、春节期间上市,并一直持续到清明前后,从而达到提早供应、调剂市场的目的。现将其矮化密植栽培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起苗 香椿幼树不耐霜冻,北方地区需在10月底~11月初(南方地区时间可适当推迟),将苗木从育苗畦内起出(起苗时要注意尽量少伤根),按长势高矮程度分级进行假植处理。

2、假植香椿苗木假植的目的在于促进枝条的养分回流和脱叶,并防冻防干,使之安全度过休眠期。起苗前在温室或大棚北面的潮湿处,沿东西向挖深50厘米、宽1.5厘米左右的假植沟,沟长可因苗木数量而定。假植沟内灌水,待水尚未渗完时,在沟内撒入一层厚3~5厘米的细土,然后将苗木斜植于沟内,边放苗木、边培上。培上后顺沟灌足水,并在苗木上再覆盖一层玉米秸或麦秸等,假植时间为15天左右。

3、移植 11月中、下旬,将经假植处理的香椿苗木移植到大棚或温室内。方法是:先在大棚或温室内沿南北向作畦(要求畦沟深25厘米、宽1.5厘米,畦埂高20厘米),然后将苗木按南矮北高的顺序密植于畦沟内。移植密度为,一年生苗木每平方米120~150株,多年生苗木100~120株,育苗用地面积约为移植地面积的1/10。移植苗木时,先在沟内培土20~25厘米,每畦内施尿素或磷酸二铵2.5公斤,浇透水,然后覆土15~20厘米,埋土5~10厘米至茎基部,并灌水将畦内土壤沉实。

4、管理 矮化密植栽培香椿前期的管理主要是适时覆盖塑料薄膜。苗木移植前,温室内可不盖膜升温;苗木移植后,为防止室内湿度过大也暂不盖膜;移植5天后,待地表稍干时再覆盖薄膜。盖膜后的管理,按常规进行即可。

假植处理后的香椿苗木,比直接栽入的苗木嫩芽生长旺、产量高、品质好。如果条件限制,香椿苗木不经假植处理直接移栽到大棚或温室,则起苗时间需适当推迟,并分级移栽,浇水后20~25天再进行棚、室内盖膜。该方法也可使苗木通过休眠期,但因盖膜时间较晚,故香椿芽上市时间推迟约10大左右。

苏茶茶树栽培(二)


三、茶树种植

(一)种植方式

建国前江苏茶树种植十分粗放,只是利用林间空地或农用荒芜地挖穴点种茶籽。如《四时篡要》所载:“开坎三尺,深一尺……每坑种六、七十棵子……相去二尺种一方……。”这就是老式丛植茶园。老茶区宜兴县的丛植茶园一般丛距1.3米~1.7米,行距2米~2.7米,每亩120~250丛,行间多间作山芋、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采摘过度,茶丛矮小,覆盖度只有30%~40%,茶叶产量极低,一般每亩只产粗茶25~30斤。苏州洞庭山茶树多数与果树间种。一般于当年采种后即进行播种,也有在第二年早春雨水至春分播种。茶籽一般播种在新开辟果园的梯田坎边,或果树下间隙地,无规则穴植,间作果树以枇杷、杨梅、柑桔、银杏、柿、桃、梅为主,一般穴距1.7米~2米,穴深0.3米。播种时把所挖熟泥回到穴中,填满27厘米左右,然后进行播种,每穴播种茶籽1饭碗,重约250克,播后覆土3~4厘米,覆土后再盖2~4厘米左右砻糠或柴灰或压石块(防鼠、保湿)。待第二年清明前后茶籽萌芽时把石块搬开,由于每穴播种茶籽较多,所以出苗齐,植株大。

建国后为使新茶园很快成园投产,开始改丛栽稀植为条栽密植。1953年,首先推广单行丛植,行距1.5米×1.6米,丛距23厘米~33厘米,每丛播种茶籽5~6粒,每亩留苗3500~5700株,这种单行丛植茶园通过4~5年的肥培管理和修剪,一般7~8年每亩可产干茶50公斤,10年以上亩产可超过100公斤,比老式丛栽茶园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953~1954年,宜兴芙蓉茶场又率先将单行丛植改为双行单株密植,大行距1.5米,小行距0.2米,株距0.08米~0.09米,每亩播种精选茶籽11000粒。播种前深翻0.25~0.3米,播种行深翻0.4~0.45米,再开宽0.4米,深0.2米的播种沟,打碎土垡,每亩施土灰(火烧土)1.5吨、过磷酸钙15公斤作基肥,盖土5~6厘米,耙平后按设计密度播下茶籽,覆土5~6厘米,面积达1400亩,双行单株密植茶园五年生幼茶亩产即超出过50公斤。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的新茶园绝大多数是单行丛植和双行单株密植茶园。

为了探索密植快速丰产,1975年春季,张志澄在宜兴红岭茶场布置种植了9.8亩多行密植茶园试验,其中8.8亩为单株6行,大行距1.5米,种植行宽1米,操作道宽0.5米,小行距为20厘米×33厘米。由于茶园群体数量增加,树冠覆盖度大,茶芽密度高因此表现了投产早、产量高、收益早、新芽萌发整齐、鲜叶质量好的优点。该试验地第二年亩产干茶19公斤,第三年亩产干茶76公斤,第九年达最高峰380.4公斤。1979年该场又种植140亩单株3行密植茶园,三年生幼茶单产超过77公斤,赶上七、八年生的常规茶园产量。密植栽培技术很快在全省推广,据统计1970~1982年全省新发展茶园78951亩,其中密植茶园38900亩,占49.3%。

由于种植密度在省内外争议很大,1982年,省农林厅组织茶叶技术干部15人对密植栽培方式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尽管密植茶园建园投资多,但因投产早、产量高、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出常规茶园,所以在条件具备时发展速生密植茶园,对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建设初期资金不足、增加茶农收入有积极作用。考察组肯定了茶树密植速生是茶树栽培上一项重要的技术改革。

从80年代中期到1997年发展的新茶园多采用多株单行、单株双行和部分单株三行形式。

(二)茶园间作

建国前的老式丛栽茶园几乎全部实行间作,间作物除果树外,主要是山芋,还有玉米、大豆、花生、三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以解决山区农民自己的粮食问题。50年代初期,为了不减少粮食作物的收入,在发展新茶园时仍保留了幼年茶园的间作,但对间作作物和密度作了规定,幼年茶园不可间种高杆作物, 60年代初进一步明确,茶园中不得种植高杆大豆、爬豆、山芋、小麦、芝麻,可以种植矮杆大豆、绿豆、花生和部分中药材,并要合理安排行株距。60年代末到70年代提倡茶园间作绿肥作物。随着大部分茶园封行成园以及粮油生产土地产出率提高,80年代以后,茶园就很少间作了。

(三)无性系良种的栽植技术

70年代初,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扶持每年从福建、浙江等省引进大批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发展新茶园,但由于沿用种子苗移栽法,成活率不高,有的年份因伏旱成活率仅有30%~40%,挫伤了群众发展无性系良种的积极性。1975年,无锡市大浮林果场于坡地采用低沟栽植法移栽福丁大毫无性系茶苗,在种植行上开深20~25厘米的种植沟,沟呈船底形,然后将茶苗栽在沟中,浇一次透水,上覆盖松土,使茶苗根颈部低于地面10~12厘米,有利于降雨和干旱时灌溉水停留沟中,保持土壤水分。当年10月检查,茶苗成活率达90%以上。80年代省农林厅在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的同时,也推广了坡地低沟栽植法,全省各地在应用中又根据各地情况,进一步发展为全面深翻,开好种植沟(沟深50~60厘米,宽60厘米),分层施足基肥,坡地低沟保墒定植,平地或洼地平沟防涝。句容县高庙茶场拓植无性系良种茶园115亩,移栽茶苗采用开好种植沟、施足基肥、选择壮苗、低沟栽植、粪水浇苗、留苗补缺等配套栽培技术,达到了一次成园。1991年农业部农业司领导来江苏视察茶叶生产,亲临开沟栽植现场,对这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1997年国有茶场大规模更新改造时,这一做法被列入“技术指南”。

四、肥培管理

(一)重施基肥

建国前,茶园基本不施肥。50年代茶园很少施基肥。1963年省农林厅印发的培训教材中提倡秋季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加适量氮素化肥(每亩10~15公斤)作基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秋冬基肥的用量、种类大大增加。1974年10月无锡市郊区大浮林果场在两年生茶园的茶行间深翻26~27厘米,每亩施猪灰2.5吨,可可饼3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1975年12月又在茶行间深翻40厘米,每亩施鸡灰、猪灰、豆灰10.5吨,过磷酸钙50公斤;1976年11月,茶行间继续深翻30厘米,每亩施鸡灰、蚕蛹下脚1.8吨;1977年11月,茶行间深翻33厘米,每亩施鸡灰1.3吨。通过四年重施基肥,1977年茶园正式投产,1978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亩产鲜叶672公斤,折干茶168公斤,创造全省幼龄茶园的高产记录。1978年在全省茶叶科技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从而使重施基肥的技术措施在全省推广。80年代,茶场普遍在秋茶停采后结合深翻,开沟条施腐熟饼肥(菜籽饼)每亩125公斤,磷肥40~50公斤。宜兴县阳羡茶场每年秋冬深翻施肥,耕深25~27厘米,每亩施菜饼或可可饼200公斤,磷肥40~50公斤,尿素10公斤作基肥。1980年投产茶园1470亩,产干茶231.5吨,平均亩产137.5公斤。90年代,进一步优化了肥料结构,基肥以饼肥和茶叶专用复混肥为主,数量不少于150公斤/亩,为了来年提早开采,施肥时间大大提前,改冬施为秋施,一般在9月中下旬开始,10月份施肥结束,为来年春季增产打下基础。

(二)分期追肥

50年代后期,部分茶园开始施用人粪尿和少量化肥作追肥,人粪尿多用在1~2年生幼龄茶树上。60~70年代,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高产稳产茶园的建设,茶园追肥次数和数量不断增加,一般茶季追肥3~4次,肥料多为碳酸氢铵或硫酸铵。宜兴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在1969~1973年的五年中,每年追肥4次,即春茶前施催芽肥,春茶高峰期过后施春肥;春、夏茶结束后施夏、秋肥。全年亩施硫酸铵140~170斤,各次施肥数量比例为30%、25%、20%、25%。1995年以后,由于名茶生产大幅度增加,各地追求茶园早开采,因此追肥的时间、次数、种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催芽肥时间提前至2月底、3月初,重点施足春茶结束后的追肥,并且增加了有机肥和复混肥的比重,由于很少采摘夏茶,夏茶后追肥一般不施,秋茶结束结合基肥,适当增加速效化肥,以增强茶树御寒能力。

(三)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

除了根部施肥外,70年代有些茶场试用植物生长激素“920”、“赤霉素”等进行叶面喷施,促进茶芽萌发。80~90年代有些茶场为了提早春茶开采,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在春茶期间全面喷施叶面肥3~4次。肥料种类有硫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等大量元素,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钼酸铵等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施用浓度:大量元素为0.5%~1.0%,微量元素50~500毫克/公斤,稀土元素10~50毫克/公斤。用量以喷湿叶背为度,喷施时间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喷施期以新梢萌发至一芽一叶初展时效果最好。镇江地区茶科所(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于1982~1983年在春茶期喷洒浓度为1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夏茶期喷洒浓度为0.5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生产上没有得到大面积应用。90年代以后,有些茶场在茶芽生长期间喷洒为茶树专门生产的多功能复合营养液,如“T—爱农”、“LH—P农乐”、“茶叶素”“壮茶灵”、“一喷早”等。但应用面不广,未在全省形成制度。

(四)种植绿肥

60年代开始,全省推广茶园种绿肥,以解决幼年茶园肥料的不足。秋播绿肥有苕子、紫花豌豆、紫花苜蓿、蚕豆,播种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苕子每亩播种1~1.5公斤,紫花豌豆每亩2.5~3公斤。春播绿肥有大豆、绿豆、大叶猪屎豆、印尼绿豆等,播种期在5月,播种量每亩2~2.5公斤,绿肥作物在盛花期及时刈割埋青。70年代,宜兴一些茶场对已封行的茶园采用割草埋青的方式施用绿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力。80年代以后,由于大面积发展新茶园,绿肥作物种子不足,化肥、饼肥、畜禽粪等肥源增加,茶园逐渐不再间作。

五、茶园耕翻除草

建国时江苏留存的老茶园大多为茶粮、茶果间作茶园,茶农结合间作作物种、收,进行茶园耕翻、除草。1963年省农林厅肯定了茶园耕翻对改良土壤的积极作用,并把耕翻按深度分为三个类型:①浅耕:深度在10厘米以下,目的是除草保墒;②中耕:深度在10~25厘米,目的是疏松耕作层土壤,增加土壤保蓄水分、空气和养分的能力,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③深耕:深度在25厘米以上,作用是增加耕作层深度,扩大根系伸展范围。根据江苏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春不耕,夏浅耕,秋中耕或深耕”的要求。深耕时间要在“秋季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以后开始,上冻后15~20天结束”,要结合施基肥进行。这一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成为江苏茶园管理的一项常规技术。

1979年宜兴县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罗凡在总结该场25年茶树综合栽培技术时进一步提出切忌湿土锄翻破坏土壤结构,秋茶结束后,立即深耕,深度达30~40厘米,亩产鲜叶750公斤以上的茶园因树密闭,土壤结构好,不必年年深翻。每年浅锄割草四、五次,深度7~10厘米,特别是干旱来临前进行浅锄,耕翻浅锄都是人工操作。随着茶树生长树冠郁闭,耕翻作业难度增加,一些茶场用毛竹将茶树树冠夹住,进行人工深翻或用牛拉梨耕翻。

70年代末,一批密植速生茶园相继建成投产,由于密植茶行行间狭窄,张志澄根据贵州湄潭茶科所和肯尼亚的经验提出了密植茶园免耕技术。

1981年句容县高庙、方山、张庙、浮山、九华等茶场开始使用除草剂“镇草宁”,对清除水花生、三菱草、巴根草有很好的效果,比人工除草经济实惠。

1985年,宜兴县川埠乡大力推广茶园机械耕作技术,全乡1583亩茶园的61.4%实现了中耕、深耕、开沟施肥作业机械化,提高工效40-50倍。节省农本1/2-3/4。但由于机械购置投入大,到1997年,除了部分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的茶场实行机械耕作,大部分茶场仍以手工耕锄、除草剂除草为主。

六、茶树修剪

(一)台刈

清朝初期,顺治十六年(1660)黄宗羲著的《匡庐游录》记载,“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地又寒苦,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蘖。”清康熙三年(1664)方以智著《物理小识》称:“树老则烧之,其根自发。”建国前,江苏宜兴、吴县、金坛等茶区集以上二法于一体,对衰老茶树进行更新改造,具体做法:将衰败茶树在距地面6.5~10厘米处用镰刀割去,清除枝叶后,在树桩上铺草,点火焚烧,这样可以烧死树桩处的茶树病虫害。来年可萌发健壮新枝。建国后,台刈技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53年,江苏省镇江茶场对六分场(现高资茶场)建国前留下的16亩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为3~7厘米,并重施基肥。1956年,宜兴在川埠蒋笠村搞老茶园台刈改造试点,推广衰老茶园台刈技术,效果较好。1958年,省农林厅下达宜兴县老茶园台刈7000亩的任务。其后,全省大面积发展条式茶园,到80年代,部分茶园进入衰老,又需使用台刈技术进行更新复壮。1983年,六合县平山林场东山茶叶工区在春茶基本结束的5月中旬,首次使用林业割灌机对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15厘米,清除枝梗后,立即进行深翻埋青,埋黄豆杆亩均1000公斤,亩施饼肥150公斤,磷肥50公斤,第二年就收回改造投资的80%。1997年,全省国有场圃衰老茶树更新改造项目开始启动,台刈作为改造的一项技术措施。省农林厅将此项技术的具体要求写入了《江苏省国有茶园更新改造指南》。

(二)定型修剪

建国前,江苏茶树栽植均为丛式,不进行定型修剪。1953年,芙蓉、镇江等国有场圃开始陆续种茶,茶树栽培主要是学习苏联技术,开始引入定型修剪的技术概念。省农林厅张志澄、邰大传等在镇江茶场进行双行条播新茶园示范试验,一次播种58亩。以后运用定型修剪理论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新植茶园的定型修剪技术要求。当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生长量大的高度为15~20厘米,第二次定剪高度30~40厘米,第三次高度45~55厘米。1954年,省宜兴茶叶实验场罗凡对新拓植的茶树进行定型修剪的试验研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必须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培养好茶树骨架,促进分枝,形成树冠。

1963年,省农林厅把三次定型修剪作为一项茶树栽培管理的常规技术编写成技术资料,在全省推广应用,其中对定型修剪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修剪工具为篱剪):

定型修剪次等 幼茶年龄 修剪离地高度(厘米) 修剪季节

第一次 第二年 10~15 春茶发芽前或秋季停止生长后

第二次 第三年 30~40 春季或秋季

第三次 第四年 40~55 春季或秋季

注:第一次在春季修剪后均需春剪,第一次秋剪以后均需秋剪。

菊花矮化栽培措施


栽培菊花,往往要控制其高度,以获得紧凑而美观的株形。在栽培中,使菊花矮化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1.适当推迟扦插时间。为了缩短菊花的生长期,扦插时间可以推迟到6月上旬进行,独本菊可以在7月上旬扦插。

2.在上盆时适当浅栽并且要先栽小盆。菊花上盆时,盆土应放至盆高的1/2,以后再随着茎干的长高而逐渐加土。上盆时先栽小盆,以避免小苗因水分与养分充足而徒长,立秋后可再换入大盆。

3.定时对菊花摘心。摘心是控制菊花高度,防止其徒长的好办法。摘心的时间与次数视扦插的时间、栽培的方法(独本或多本)以及品种特性等情况而定。一般扦插时间早,留花数多,生长势强的摘心次数可多,反之则少,甚至不摘心。最后一次摘心(即定头)应在立秋前进行,如果过早,茎会生长过高。

4.严格控制肥水并且定期喷施矮壮素。浇水宜在上午10点前进行。这样可以使盆土在夜间保持干燥状态,从而控制菊花茎干的生长。傍晚若菊叶缺水萎蔫,可在花盆四周喷水,借以提高空气湿度。切忌在傍晚时浇水,若夜间盆土潮湿会导致茎生长加快,难以控制高度。

另外,在苗期至花蕾形成的期间,每10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洒菊株,可有比较明显的矮化作用。显蕾后应停止喷施。

苏茶茶树栽培(三)


1981年,宜兴县茗岭乡吴祥生对密植速生茶园的定型修剪进行研究,认为密植速生茶园也应进行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剪可以提前一年,不能单纯依靠“以采代剪”培养树冠。1982年9月,在省农林厅园艺处组织的密植速生茶园考察报告中提出密植速生茶园必须适时进行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剪高度15~25厘米,第二次为30~40厘米,经过1~2次定型修剪可以进入投产,正式开采时保持树冠高度54~68厘米,修剪形式为水平形。1987年,无锡市郊区通过对3.6亩13龄福丁大毫茶试验园的观察提出,属小乔木型的大毫茶树,必须进行四次定型修剪,还要结合打顶采摘,才能控制树势。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8厘米,第二次33厘米,第三次为45厘米,第四次为55厘米。修剪采用水平形,每次定剪后对新梢抽发高于平均水平的进行打顶采摘。从年开始,宜兴、溧阳等地茶区开始使用单人修剪机进行定型修剪作业。到1997年,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在栽种后第二年春茶前,以后两次分别在第三、第四年的春茶以后,作业方式有手工剪也有单人修剪机剪。

(三)轻修剪

建国前,江苏省开采茶园不进行轻修剪,而是以采代剪,任茶树自然生长。引入苏联茶树栽培技术后,情况才有变化,1959年,第一批条播新茶园建成投产,开始对采摘茶树施行轻修剪,树冠剪成弧形。1963年省农林厅在技术资料中对茶树轻修剪提出了具体要求:“经过定型修剪,基本形成采摘面的茶树,每年或隔一年在春季发芽前或秋季停止生长后进行修剪一次,修剪高度比原来的采摘面提高3~5厘米,……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秋季不宜修剪,一般来说秋季修剪不宜太迟使用。”此后,定期进行轻修剪成为江苏茶园管理的一项固定制度,只是树冠修剪成平形还是弧形,各地有所不同,修剪时间大多在春季发芽前,工具为篱剪。金坛县林茶病虫测报站于1983~1987年进行了茶园秋季轻修剪的试验。试验结果为:在一定条件下,秋季轻修剪可促进春茶增产19%~25%,但修剪深度应掌握在3~5厘米,时间不迟于10月上旬,剪后适当喷施一定浓度的磷钾肥。从年开始,宜兴、溧阳、金坛、句容、无锡郊区等地大面积使用双人、单人茶叶修剪机进行轻修剪作业。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早春高档名特茶畅销,为了提早开采期,增加早春高档原料产量,许多茶场实行茶园分批轻修剪,即部分茶园仍然在春季发芽前轻修剪,而另一部分则在春茶结束(5月上中旬)时轻修剪,留养夏秋梢,提早来年发芽时间,采摘枝梢上每一个节间的腋芽,形成所谓“立体采摘面”,以取代局限于树冠表面的“平面采摘面”,后一种修剪方式应用比重在扩大。

(四)深修剪

1959年下半年开始的三年,茶园严重失管,茶树自然生长,有不少树冠高度超过1米。1964年,为适应内外贸需要,政府开始重视茶叶生产,但许多处于自然生长状况下的荒芜茶园无法进行正常耕作和采摘,宜兴县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在11区进行茶树深修剪获得成功,具体操作是将茶树修剪至地面50厘米处,并立即进行耕翻和施肥,同时培养新的树冠采摘面。宜兴县组织茶叶技术人员在该场召开现场会,在全县茶区推广深修剪技术。1975年,溧水县茶场在衰老茶园进行深修剪试验,剪至树冠采摘面以下10~15厘米,并结合改土增肥措施。80年代以后大部分茶场在经过4~5年轻修剪以后,对茶园分批进行一次深修剪,以控制树高,调节发芽期,抑制春茶生产高峰。1996年6月,溧阳市茶果良种场用重修剪机对100亩茶园进行机械深修剪,剪去因干旱造成的衰败树冠,1997年树势得到全面复壮。

(五)重修剪

1978年,江苏省芙蓉茶场树龄15年的盛产期茶树,遇上特大干旱树势迅速衰败,从1979年开始,该场应用重修剪方法对这部分茶树进行树冠改造,通过三年实践,该场取得的经验是:①制订规划,分年实施,改造一块,复壮一块,每年重修剪面积控制在占总面积的5%~10%。②留桩高度恰当,一般距地面30厘米左右。③选择最佳时间,一般在春茶后。修剪工具有镰刀和果枝剪。1995年,武进市雪埝镇费巷茶场的200亩(1974年种)茶园,由于遭受椰园蚧、蛇眼蚧危害,树势严重衰败,不得不进行重修剪改造,至1996年,改造茶园树势完全恢复。1996年,武进市潘家镇城湾茶场、溧阳市水西茶场等应用重修剪技术对衰老茶园进行树冠改造,面积达300亩。对树龄年轻、因受自然灾害成病虫危害树势衰退的茶树进行重修剪,尽快恢复产量,是江苏茶区常用的树冠改造方法。


七、茶叶采摘

唐代,一年之中只采春茶。史料记载采摘夏秋茶,是在明朝,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陈继儒《太平清话》说:“吴人于10月采小春茶,此时不独逗漏花枝,而尤喜日光晴暖,从此蹉过,霜凄雁冻,不复可堪矣。”记述开采时间最迟的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熊明迂《罗山介 茶记》的罗山介茶(江苏、浙江交界处),在“立夏”时开采。

1949年前,江苏茶业衰败至极,有茶叶就采,没有就无人问津。茶农采茶时,“一张小凳一只筐,从下向上全摘光”,俗称“脱裤子”采茶。

建国后,新型条播茶园逐步投产后,国有场圃向安徽祁门学习新的鲜叶采摘管理经验,并且制订了鲜叶采摘标准,1957年,全省国有茶(农)场全面推广鲜叶采摘“提采法”,摒弃“捋条法”。1959年,全省茶区推行“茶叶、枝条、茶籽”三丰收活动,首先开展采茶竞赛,宜兴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测定采茶冠军双手提采频率为1分钟300次。双手提采法逐步在全省推广。1963年,省农林厅按照“采养结合”的原则,对建国后发展的新茶园提出采摘标准:①春季定型修剪的幼茶,夏茶留2~3叶打头,促使多生侧枝;②未形成采摘面或茶树高度在50~65厘米之内的,以养为主。春、夏季新梢伸展至一芽三、四叶时留2叶打头,秋季留1叶打头,单叶一律不采。③采摘面高度在65~80厘米之间的,切实贯彻分批留叶采摘。

采摘时间和标准

季节 采摘时间 采摘标准 产量比重%

春茶 4月下旬~6月上旬(50天) 采1芽2、3叶,留1叶对夹叶全采 40~45

夏茶 6月下旬~7月下旬(30天) 采1芽2、3叶,留1叶对夹叶全采 25~30

秋茶 8月上旬~9月(60天) 采1芽2、3叶,留1叶 30~35

1979年,镇江地区茶叶果树研究所(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通过对106亩28龄茶园鲜叶采摘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一整套因树、因地、适度、分批、按标准及采养结合的合理采摘技术,其要点有:①因树、因地、因时确定鲜叶开采期。②适当提早各季茶的开采期,确保鲜叶采摘质量,制定相应的鲜叶级别标准,作为验收依据。③适当增加秋茶实采天数,提高秋茶产量。④做到批次分清,增加采摘批次。⑤坚持采留标准,及时分批勤采。⑥推广双手提采法,切忌抓、捋等不良采法,归纳起来为:适时采、分批采、标准采、留叶采。

1980年以后,密植速生茶园逐步投产,无锡市郊区林特局、无锡市大浮林果场合作试验研究密植茶园鲜叶采摘技术,认为密植茶园2~3年生开采初期,树冠尚未完全定型,采养原则应为:春茶多留,夏茶少留,秋茶基本不留。4~5龄时,采摘面宽阔而芽叶密集,应适当减少留叶,增加采摘批次。

1984年,茶叶购销体制开始改革,茶叶由计划调拨转向市场调节,茶叶采摘也因市场需求变化而有所调整。溧水县茶场着手改进春茶的鲜叶采摘,具体是:①为适应“尝新”需求,适时早开采,场部确定开采期以“略早”为好。②适应“喜嫩”需求,抓紧抓好“细嫩采”,较大幅度提高高档芽叶比例。③提高采摘技术,严格采摘管理,保障芽叶质量。1986年,金坛县气象站与茅麓茶场、方麓茶场共同开展春茶开采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①早春,低温多阴雨还是温暖多阴雨是决定春茶开采早迟的关键。②开采期与3月份的日平均温度大于或等于10度的活动积温呈线性相关。③早春低温冻害对茶芽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开采期。

1993年,无锡市马山林果场针对无性系良种比重大,名茶“无锡毫茶”市场需求量大的情况,提出了多采细嫩芽叶,符合名茶采摘标准的芽叶要采净采好,保证毫茶占总产的31%以上,在采留关系上,采取春茶留鱼叶采,夏茶留一叶,秋茶适当提早封园的技术措施。1995年,锡山市多管局为大力发展名茶生产,对名优茶的鲜叶采摘提出了:①留养秋梢,保好秋后一片叶,推迟轻修剪,促进早开采。②提高采摘标准,把好茶叶质量,提高锡山“太湖翠竹”茶的产量和质量。到1997年时,这种方法在苏南茶区普通推广。

八、覆盖栽培

(一)铺草覆盖

清《时务通考》一书中有“每年须用锄,锄浮其土;锄后用干草遮其地,使不生草莱,则其树茂盛。”的记载。建国后,这一技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63年,省农林厅在关于如何开辟新茶园的技术资料中,将茶园铺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1979年,南京市栖霞区农林科在新拓植的茶园中铺草覆盖,于茶籽播种后,5月上、中旬在茶园附近割青草(或稻草),以“鱼交尾”方式,铺于新茶园播种行上,宽60厘米,厚度以不见土为原则。在草上压些土块,以防风吹。每亩用草量为青草1000公斤或干草500公斤。幼苗出土时及时揭草,揭盖草在晴天的傍晚或阴雨天进行,并将揭下的草铺在茶行西侧,离幼茶根约5~10厘米。结果表明,铺草以后,新茶树成活率提高17~30%,苗高增加近一倍,根颈部直径增0.1~0.25厘米,分枝数量多2~3条,实现强苗、壮苗。1984年,金坛县多管局根据省农林厅要求,实施低产茶园改造项目,全县茶园铺草1758亩,共耗用稻草102万公斤,平均每亩578公斤。其中铺草最多的茅麓乡,面积达619亩,占低产茶园的76.2%。1985年,无锡市茶叶研究所通过对茶园铺草覆盖试验,认为茶园长期铺草覆盖比对照区:①8月份的一芽三叶长度增长20%,重量增加11%。②夏秋茶鲜叶平均含水量增2%,茶多酚增21%。

1997年省农林厅制定《江苏省国有茶园更新改造指南》中把铺草作为改植换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全省实施。

(二)地膜覆盖

1980年,苏州太平果园采用地膜覆盖茶籽直播,解决了保墒保温的问题,茶苗当年生长高达40厘米以上。其方法是:茶园采用三行丛播,大行距1.5米,小行距33厘米,株距20厘米,播种后覆土2厘米,然后在小行间平铺少量稻草,使地膜和土面稍有间隙,以利通气,并可使茶苗出土后,不直接接触地膜而受到日灼伤害,再在宽1米的播种行上覆盖厚0.015—0.02毫米的白色塑料薄膜。覆膜前浇一次透水,将稻草和土面浇湿,然后立即盖膜。由于薄膜覆盖的增温效应,茶籽在4月5日就开始出土,5月初就基本齐苗。比常规播种育苗提前一个半月出苗,且出苗整齐。茶苗出土后,在膜上划“+”字形口子,让苗伸出薄膜。先出先划,多次完成。5月上旬膜内温度超过33℃时,就可揭去地膜,按常规抚育管理。由于地膜覆盖技术要求较高,成本高,所以没有大面积应用。

(四)塑膜棚架覆盖

1991年,常熟市虞山林场对采摘茶园进行棚架农膜覆盖,实施保护地栽培试验,并采用冬夏两种不同覆盖材料:冬用塑料薄膜,夏用遮阳网。结果显示:大棚栽培,每亩茶叶净增收入3275.85元;可以提前20至30天采茶。秋季遮荫处理产量可提高21%~25%,产值增加42.6%~44.9%。并认为塑料大棚栽培需注意冬季覆盖要密封、防风、防雪压、防破损倒塌;棚内茶园应施足基肥,及时补足水分;密切注意棚内温度,超过30度,应及时通风散热;定期通气,补充二氧化碳;注意防治病虫害。1994年,溧阳市李家园茶场建起10亩竹架大棚,就地取材,降低了一次性投入。金坛市方麓茶场、石马茶场也分别建了17亩和10亩大棚,一季春茶较对照园亩增收入3000元以上。1996年,句容市张庙茶场在福丁大白、大毫茶园新建钢管大棚24亩,由于采用了早芽良种,并且棚内覆双层膜,增强了保温性,采期更早,增收效果更好。1997年,塑料大棚栽培面积继续扩大,全省达250~300亩。

阳台花卉矮化栽培


1.选用矮化型品种。矮化品种的特点,芽多分枝力强,分枝部位低,分枝角度大、节间短,株形紧凑。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须根多。

2.育矮壮苗。采取营养钵育苗,限制主根纵深发展,促进须根发达,相应地抑制地上茎叶生长。

3.配制好培养土。培养土是盆栽花卉的基础,要求富含有机质,良好的团粒结构,肥沃疏松,营养全面。用腐叶土、园土、塘泥、泥炭土、河沙、有机肥、磷肥、骨粉、草木灰等混合堆沤而成。pH值微酸至微碱,具体应根不同花卉品种对酸碱度的适应性进行调整。

4.断胚根上盆。花苗上盆栽植,剪短胚根(主根),移栽时将侧根向四周展开,分层填土。如菊花上盆,开始只添培养土的三分之二,随植株的生长,逐渐培土,埋掉基部几片老叶,促使基干增粗,在近盆口处长出粗大叶片,植株矮壮。

5.换盆、控肥、制水。盆栽花卉,以营养土基肥为主,因此,要通过换盆,不断更新培养土,一般1年至2年换盆1次,根据植株的生长,小盆换大盆,旧土换新土。结合换盆,进行修根整枝,改良树形结构,促进矮壮。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切忌渍水湿度过大,以防徒长、烂根死苗。特别是生长高峰期要制水控肥,做到盆土见干见湿,节水缩肥,促稳长,达到多分枝,多成花,节密枝短,植株矮化。

6.强化修剪整形。花木生长一定高度及时摘心,采取开张分枝角度与扭、曲枝整形,抑制顶端生长优势,缩短营养生长周期,促进开花结果。

7.化学调节。应用化学合成生长抑制剂促矮化。花苗移栽上盆时,在培养土中拌入一定量的多效唑,在生长期喷洒或浇施0.15%至0.25%多效唑,或使用矮壮素、B9等生长抑制剂,可抑制细胞的伸长生长,促进细胞分裂加粗生长,达到叶肥枝壮,树冠矮化紧凑,花多果艳的目的,提高观赏价值。

矮化大丽菊栽培


大丽菊因其色彩丰富、花大、栽培简单,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介绍一种矮化大丽菊的栽培方法,供大家参考:

矮化大丽菊主要采用扦插方法繁殖。在6月至7月期间剪取有2至3个芽(茎节)的茎段进行扦插。扦插基质要用透气良好,不积水的材质,如珍珠岩、蛭石等。

扦插时,先用与扦插基段相当的细竹棍在基质中插一个洞,再将茎段放入洞中。扦插茎段上的叶要剪去1/3至2/3 ,以减少水分蒸发。然后用水慢慢浸湿扦插基质,使基质能与插穗 接触良好。将扦插床放置到遮阴地方。期间不能浇水过多,一般插后半个月就可生根。

插条生根后,慢慢地将其撬起,移栽到口径20至30厘米的小盆中。盆土一定要排水良好,先在盆底部放一层较粗的土粒,再将3份腐叶土、6分细土、1分基肥(碎猪粪、骨粉等)拌匀作为盆土。栽培中要注意不能损伤幼根,栽植好后放到遮阴处,保持水分供给,注意通风。半个月至1个月后,当小植株生长到15至20厘米高时,可将其移到阳光充足、通风处,每天早上浇水一次即可。

在植株生长期间,可1至2周追施农家液肥1至2次。当植株生长过高时可摘去顶芽,以促使侧芽萌发,降低植株高度。在花芽形成时,可适当增加追肥次数,一般每周可追肥1至2次(多施磷、钾肥,少施尿素)。

在养护过程中,要保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2个多月后,一盆矮化大丽菊即栽培成活。

杏密植获得高产量栽培管理技术



一、建园

1.园地选择杏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也不严,山地、丘陵、平地、沙地均可,且耐盐碱。但仍以排水良好疏松且以pH值在6.5~8的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为最适宜。

2.定植杏在南方地区每年9月底至次年3月均可定植,但以10~11月定植为最佳。据观察,经过1年生长后,10~11月定植的苗木比次年2~3月定植的苗木树冠要大近1倍,第二年产量高2倍多。为了达到早结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应按3×1米定植为宜,平地按南北方向定植,山地则按等高定植。定植前一个月按定植行挖深宽60~80厘米壕沟或挖大穴定植(穴内或沟内分层压入杂草,磷肥等),定植后立即浇足定根水,并用杂草覆盖树盘。另外,定植苗木时,由于在南方地区,杏不完全花比例高,为了提高坐果率,即便是自花结实的品种,也必须多品种混栽或配植授粉树,在定植时主栽品种与配套品种可按2:1隔行配植,若两个品种经济效益相当,则按1:1配植效果更好。

二、品种选择

由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品种时我们建议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固形物高口味甜,不裂果的品种。②选择自花结实力强的品种。③选择早熟或特早熟品种,充分利用“南方春早”,同为露地栽培比北方地区可提早20~30天上市的优势。④选择需冷量少的品种,可使杏在南方充分休眠,花芽分化良好,减少败育花比率。⑤选择树势中庸的品种,南方地区高温多湿,杏生长期长,生长快,若选择生长旺的品种(如凯特杏),不易成花,产量低。经我们多年试验,南方栽培杏可选用:金太阳、试管红光、试管早丰、大棚王杏、秦王杏、水晶杏等。

三、土壤管理

1.施肥

1.1幼树(1~2年)施肥定植第一年采用勤施薄施的原则,以迅速扩大树冠并形成一定数量的花芽。在定植后发芽2~3厘米时施第一次肥,以后每15~20天追肥1次,株施尿素5~10克,过磷酸钙5~10克,并结合猪粪水施用。至7月初停止追肥,并控制水分,以利成花。10月初施基肥,株施过磷酸钙300克,猪粪水15千克。第二年于2月下旬,4月中旬,6月下旬各追肥1次,以氮磷钾配合施用,每次株施尿素50-100克,猪鸡粪水15千克,2月下旬增施硫酸钾50克/株。于10月初施基肥,株施过磷酸钙500克,猪鸡粪水25千克。

1.2丰产树(定植第3年起)施肥南方杏树结果早,丰产快,密植园第3年即可进入丰产期,每年施3次肥即可。第1次施春肥(发芽肥),于发芽前(2月中旬)施用,以速效肥为主,将全年钾肥全部施入,结合有氮肥施用。此次施肥主要促进开花座果和果实膨大。施肥量占全年总量的20%左右。一般每亩施尿素20千克,硫酸钾30千克,有机肥(猪鸡粪水,下同)2000千克。第2次施夏肥,于6月上中旬采果后施用,此时为根系第二次生长高峰,果实刚好采收,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以补充因结果而消耗的营养,增加养分积累。以利于6~8月的花芽分化,为来年丰产打下基础,施肥量占全年30%左右。一般每亩施尿素3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有机肥3000千克。第3次施秋肥,于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结合扩穴改土、压绿一并施用,基肥应适当早施,以利于根系当年吸收利用,促进花芽继续分化,对第二年开花、坐果及新梢生长都十分有利。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磷肥施用,施肥量占全年总量的50%左右,可每亩施有机肥4000~5000千克,过磷酸钙60千克。

1.3叶面施肥可结合防治病虫一并进行,花期喷0.1%~0.2%的硼砂及微量元素,幼果期多次喷施0.2%尿素+0.1%绿芬威1号+0.2%磷酸二氢钾。

2.灌水与排水

2.1灌水杏在少雨地区和干旱季节应灌水,南方地区多有春旱,应在萌芽前结合施春肥灌透水1次,可保证开花和坐果及新梢生长的需要。杏在硬核期(谢花后1个月)需水较多,南方地区此时雨水较多,一般不用灌水,但对个别雨水较少的地区(如四川成都)和特别干旱的年份,仍应灌水。在每年的7月,南方地区几乎都有一次严重的伏旱,而此时正值花芽分化期,虽然适度干旱有利于花牙分化,但若叶片出现萎蔫仍应灌水,以保证叶片正常生长而不落叶。

2.2排水杏不耐涝,应注意雨季排水,尤其5~6月雨水特多,应注意排水,7~8月花芽生理分化期,若遇绵雨更应排水,保持适当干旱,有利于花芽分化。

3.扩穴改土及行间利用

3.1扩穴改土杏是深根性果树,通过土壤扩穴,可培肥地力,疏松土壤,引导根系向深层发展,增加土壤对养分的吸收力,是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扩穴应在定植第二年秋季(9~10月)结合施基肥一并进行,从定植穴或定植沟逐年向外扩翻(未挖定植穴或沟的,应从主干30~40厘米处开始扩穴),穴深60~80厘米,宽30~40厘米长不限,分层压入作物桔秆,杂草等有机物及磷肥,杂草较多时应每株压入熟石灰0.4千克以调整PH值。

3.2行间利用果园行间前期可间作绿肥或豆科作物,于5~6月割下覆盖树盘,在9~10月扩穴时一并压入园中。进入丰产期不宜再间作,行间杂草于5~6月和9~10月份,用除草剂清除。

四、整形修剪

1.整形杏为喜光果树,密植园建议采用通风透光好的“V”字形,该树形通风透光好,结果早,整形易,丰产、稳产,两年成形,结果枝均匀分布于两主枝上。其整形方法为:按3×1米定植,定植当年主干留40厘米短剪,待春季新梢长30厘米时,选留伸向行间,生长旺盛,与主干成30~60°夹角,并对称生长的两个分枝为主枝,让其自然生长。另选留3~4个新梢作辅养枝,将余下的新梢抹去,于5月初辅养枝20厘米时摘心,促分枝,6月下旬将辅养枝全部拉成水平状,以促进花芽分化。主枝则在50厘米时摘心促分枝,并选一旺枝作延长枝。于6月下旬喷200~300倍15%多效唑控梢促花。第一年冬剪时,选用两根竹杆将主枝固定,使之与地面成30°~40°的夹角,使两个主枝间呈100~120°夹角。要对主枝延长枝短剪,促发侧枝。将主枝延长枝固定于主枝支柱上,其余辅养枝让其结果,树冠扩大后逐年疏除。

2.修剪

2.1幼树(1~2年)修剪幼树主要以培养树形和扩大树冠为主。充分利用夏季修剪,疏除过密枝梢,并采用扭梢,拉枝等技术促使早成花,早丰产。冬剪时应采取多留、少剪的原则,由于幼树花芽分化较晚,一般都在枝条的上部形成花芽,所以应少短剪,多长放,并结合撑、拉、吊等技术调整主枝角度,使树冠适当开张,以改善光照,利于早挂果,早丰产。

2.2丰产树(第3年后)修剪随着树冠的扩大和结果枝组的增多,对丰产树的辅养枝应逐年疏除,以改善光照。由于丰产树以中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因而在冬剪时应适当保留结果枝,对过密枝适当疏除,行间封行时,应对主枝延长枝适当回缩,使行间保留50~80厘米的通风透光带,株间不交叉。夏季修剪时,对树冠郁闭的植株应短截或疏除部分过密的枝条以改善光照条件,可促使多形成花芽。

五、花果管理

1.控冠促花技术杏幼树期间生长旺,应促进花芽分化,使之早丰产,在进入丰产期后应控制树冠扩大,延长丰产期。所以,在定植第1~2年要促花,常用方法是6月下旬喷200~300倍15%的多效唑1次,7月上中旬喷第2次,并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开沟排水,使土壤保持适度干旱,均有利于花芽分化。在杏树第3年进入丰产期后,为了控制树冠旺长,应结合保果,于4月底、5月初喷2次300倍15%多效唑或200倍PBO。

2.保花保果措施常用方法有:①按1:1或2:1配植授粉树并在花期放蜂。②人工授粉,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冬季温暖的年份,败育花多,更应进行人工授粉,以提高坐果率确保丰产。③花期喷水,于盛花期喷清水,使柱头保持湿润,可显著提高坐果率,可于水中加入0.1%的硼砂和0.1%的尿素。④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果,10月中下旬喷50ppm赤霉素(九二O)可提高第二年坐果率。盛花期喷20ppm赤霉素,可提高当年座果率。4月底喷300倍15%多效唑可控制旺长,减少落果。

3.疏花疏果技术由于杏不完全花比例高,一般不应疏花,而采取疏果来控制产量。疏果在落花半个月第一次生理落果后进行(此时幼果直径在1.0~1.5厘米之间)。疏果时先将病虫果,畸形果和小型果全部疏除,摘除过密果,使留下的果均匀分布于树上,弱树少留,旺树多留。掌握在每5-8厘米枝梢留果1个的密度,每亩产量控制在2000千克左右。

4.防止裂果的措施杏在南方地区栽培时,由于果实成熟期的5~6月雨水较多,极容易引起裂果。为了防止裂果,在选择不易裂果品种的同时,应在4~6月加强排水工作,春季增施钾肥并在疏果后套袋,于采前4~5天去袋,在4~5月果实膨大期多次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0.2%硫酸钾。

六、病虫防治

杏的主要病虫有:杏象甲、桃蚜、红蜘蛛、红颈天牛、朝鲜球坚蚧、舟形毛虫、杏疮痂病、杏黑斑病、流胶病、细菌性穿孔病等,而以杏疮痂病、黑斑病、球坚蚧等危害最重。应采取下列综合防治措施。

1、入冬至发芽前,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刮除老树皮,清除越冬病源虫源,减少病虫基数。

2、开花前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喷枝干,防治杏疮痂病、黑斑病、球坚蚧和其它越冬虫卵。

3、在3月中旬至4月初,杏象甲出土上树危害期,利用其假死性,清晨摇树,人工捕杀,清除虫果,并及时喷20%速扑杀2000倍+50%多菌灵600倍的混合液,防治杏象甲和疮痂病、黑斑病、穿孔病(亦可选用其它杀虫杀菌剂混用)。

4、在4月中旬喷40%菊马乳油1000倍+速克灵200倍的混合液,防治疮痂病、黑斑病、穿孔病及桃蚜。

5、在6月中旬用灭扫利2000~3000倍+速扑杀1000倍+多霉清1500倍防治红蜘蛛,蚧类、黑斑病、穿孔病等病虫,并人工捕杀红颈天牛成虫。

6、在7月中下旬,人工捕杀群集而未分散的舟形毛虫,捕杀不便时也可及时喷速杀灭丁2000倍液防治。

盆花矮化栽培技术


一、无性繁殖

采用嫁接、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方法都可以达到矮化效果,使开花阶段缩短,植株高度降低,株型紧凑。嫁接可以通过选用矮化品种来达到矮化。扦插可从考虑扦插时间来确定植株高度,如菊花在7月下旬扦插可达到矮化而控制倒伏。另外,用含蕾扦插法可使株形高大的大丽花植于直径十几厘米的盆内,株高仅尺许且花大色艳。菊花通过角芽繁殖矮化。

二、整形修剪

通过整形,在植株幼小时去掉主枝促其萌发侧枝,再剪去过多的长得不好的侧枝,以达到株型丰满,植株低矮,提高观赏性。月季、一串红、杜鹃、观叶花卉等修剪多采用此法进行矮化。水仙通过针刺、雕刻破坏生长点矮化。

三、控制水肥

对盆栽花卉适时施磷、钾肥,少施氮肥,控制植株营养生长,达到矮化。

四、人工曲干

人工扭曲枝干,使植株养分运输通道受阻,减慢植株生长速度,达到花卉株型低矮。一般在小型盆景的制作中应用较多。

五、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1.用40ppm~80ppm的多效唑(PP333)喷洒一串红植株,可以使其节间变短,叶面积变小,叶色加深,从而改变一串红株高茎细、花叶稀疏、脱脚严重的现象,提高观赏价值。此外,金鱼草、菊花等花卉矮化上也常采用。

2.用100ppm的缩节胺(DPC)处理一串红等植株,可使植株高度降低26%,并且茎节变短,分枝数增多,观赏性提高。

3.用1500ppm~6000ppm的B9处理,可抑制牵牛花的营养生长,使其在营养生长期矮化61.5%~67%,盛花期矮化40.5%,从而使株型矮小,枝叶紧凑,开花集中。

4.用2500ppm的矮壮素(CCC)抑制矮牵牛花等的营养生长,可使其株型矮化,提高观赏性。

六、辐射处理

有些花卉,还可以通过辐射处理来改变植株的生长状况,从而达到矮化。例如:用射线处理水仙鳞茎,可控制水仙生长,矮化水仙植株。用60℃处理美人蕉,可以使美人蕉高度降低30~50厘米,提高观赏价值。

花卉矮化栽培的几项措施


随着花卉产业的发展,小型化、紧凑型的盆花、盆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花卉的矮化技术越来越显示出生命力。

1.无性繁殖。采用嫁接、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方法都可以达到矮化效果,使开花阶段缩短,植株高度降低,株型紧凑。嫁接可以通过选用矮化品种来达到矮化。扦插可从考虑扦插时间来确定植株高度,如菊花在7月下旬扦插可达到矮化而控制倒伏。另外,用含蕾扦插法可使株形高大的大丽花植于直径十几厘米的盆内,株高仅尺许且花大色艳。

2.整形修剪。通过整形,在植株年幼时去掉主枝促其萌发侧枝,再剪去过多的长得不好的侧枝,以达到株型丰满,植株低矮,提高观赏性。月季、一串红、杜鹃、观叶花卉等修剪多采用此法来进行矮化。

3.控制施肥。对盆栽花卉适时施磷、钾肥,少施氮肥,控制植株营养生长,达到矮化。

4.人工曲干。人工扭曲枝干,使植株运输通道受阻,减慢植株生长速度,达到花卉株型低矮。一般在小型盆景的制作中应用较多。

5.其他措施。其他矮化方法如菊花采用脚芽繁殖来达到矮化,水仙通过针刺、雕刻破坏生长点来进行矮化等。

高品质的盆花要求株型矮小、紧凑,茎部粗壮,花繁叶茂,仅采用栽培手段进行矮化还远远不够,要辅以激素类物质来抑制植株生长达到矮化。常用的激素类物质包括多效唑(pp333)、缩节胺(dpc)、b9、矮壮素(ccc)等。

1.用40-80毫克/千克的多效唑作用于一串红植株,可以使其节间变短,叶面积变小,叶色加深,从而改变一串红株高茎细,花叶稀疏,脱脚严重的现象,提高观赏价值。此外,pp333在金鱼草、菊花等花卉矮化上也常采用。

2.用100毫克/千克的缩节胺处理一串红植株,可使植株高度降低26%,并且茎节变短,分枝数增多,观赏性提高。

3.用1500-6000毫克/千克的b9可抑制牵牛花的营养生长,使其在营养生长期矮化61.5%-67%,盛花期矮化40.5%,从而使株型矮小,枝叶紧凑,开花集中。

4.用2500-10000毫克/千克的矮壮素抑制矮牵牛花的营养生长,可使其株型矮化,提高观赏性。

有些花卉,还可以通过辐射处理来改变植株的生长状况,从而达到矮化。例如:用r射线处理水仙鳞茎,可控制水仙生长,矮化水仙植株。用钴60处理美人蕉,可以使美人蕉高度降低30至50厘米,提高观赏价值。

美人蕉矮化栽培法


截茎法春季将美人蕉的根茎,分切成小块栽种,每块带芽2个至3个,种在放有基肥的穴内。若盆栽宜用大花盆,每盆栽2小块,也必须具2个至3个芽,深度为8厘米至10厘米。栽后浇透水,待叶子伸展后,此时加强肥水管理,促使茎叶旺长,当茎叶长到30厘米至40厘米高而未开花时,进行一次平茬(即将茎秆全部截剪,不留任何枝叶),平茬后每周施二次稀薄的有机肥液肥,并保持土壤湿润。截茎后由于肥水充足,新芽很快又会萌发,抽生整齐,矮化茎叶,约30天就会开出整齐艳丽的花朵。开花后,为了让美人蕉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并能多次开花,可以在6月下旬和9月上旬,再次对美人蕉进行截茎平茬,一个多月后,又会重新枝叶繁茂开出绚丽的花朵。

埋多效唑泥丸法美人蕉有些品种,植株较高,降低了观赏效果。可以用多效唑处理,使其植株矮化。方法: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一克,均匀地混在1千克的粘土中,然后加少量水,把粘土捏成泥丸子,做成像乒乓球大小的泥丸子30个左右,晒干待用。当盆栽美人蕉(或地栽美人蕉)的茎叶长到20厘米至30厘米高时,每盆(或每株)施入泥丸子5粒,埋于花盆的边缘,以后按常规管理。浇水使泥丸中的药液慢慢地溶解,不断地渗透到根部,促使美人蕉矮化。凡用多效唑泥丸处理的美人蕉,都能明显地达到矮化的目的,比一般植株矮二分之一。

《茶树矮化密植栽培》由养花技巧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用到鲜之花小编说的养花技巧,能够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花卉矮化栽培”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