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家家门口有两棵美丽的树,我非常喜欢它们,一棵是柳树,另一棵是桃树。它们都有自己的本领。我觉得树是一种给人快乐的植物。”喜欢花的人非常的多!花卉种植已经成了现代经济的一大版块。种植花草的人都有一段学习和摸索的过程,种植达人有哪些秘不外传的经验呢?鲜之花网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玉米螟》,仅供您在种植花草参考。

玉米螟分布很广,在我国除西藏、青海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发生。其中以北方春播玉米区和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发生最重,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次之。

为害症状
玉米螟在玉米苗期为害可造成枯心,喇叭口期取食心叶,形成一排排小孔(花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遇风被折断;穗期雌穗被害,嫩粒遇损引起霉烂,降低籽粒品质。
此外,为害谷子时,苗小时出现枯心苗;抽穗前受害多数不能抽穗。为害棉花时主要钻蛀茎、枝条、嫩尖和叶柄,常使嫩头倒折枯萎,幼虫也钻蛀蕾铃,引起落蕾和烂铃。
生活习性
玉米螟一年发生代数依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一般在450以北发生一代,在400~500发生2代,长江流域发生3~4代,华南地区发生5~6代。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和穗轴以及寄主被害部位和根茬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各代幼虫为害作物有差别,一般在2代区,第一代为害谷子,第二代为害玉米;3代区,第一代为害春玉米,第二代集中取食夏玉米,第三代幼虫多集中为害夏玉米的雌穗,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则棉花受害较重。春玉米区,玉米收获后,2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多代区,以2代幼虫为害春玉米较重,秋季第三代至第五代在田间重叠发生,为害夏玉米很重。
影响玉米螟消长的主要气候条件是雨量和温度。春季复苏的越冬幼虫必须嚼潮湿的秸秆或吸食雨水、露水,方可化蛹。成虫羽化后也要吸水才能正常产卵,产卵时又要求有较高的相对湿度。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时,对玉米螟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于春玉米时会加重玉米螟的为害,反之则为害减轻。
玉米螟的天敌较多,国内已发现的天敌有70余种,其中寄生性天敌20余种,有寄生卵块的赤眼蜂,寄生幼虫及蛹的寄生蝇和寄生蜂,以及白僵菌、细菌、原生动物微孢子虫、螨类等。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达80%以上。
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防治要做到四个相结合,即越冬防治与田间防治相结合;心叶期防治和穗期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防治玉米与防治其它寄主作物相结合。
⒈农业防治
⑴处理越冬寄主秸秆
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采用铡、轧、沤、烧、泥封等方法处理玉米秸和穗轴,消灭越冬幼虫。
⑵选种抗虫品种
选种含抗螟素较高的品种种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对玉米心叶的为害。
⑶改变播种时期
增加春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可以减轻玉米螟的为害。
⒉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要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是生物防治玉米螟较成功的例子,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亩释放1~2万头,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达62%。此外,在玉米螟幼虫发生期可以大量使用白僵菌等菌类制剂也有很好的效果。
⒊药剂防治
⑴心叶期防治,以颗粒剂防治效果最佳。颗粒剂有:
①0.3%辛硫磷颗粒剂和1%1605颗粒剂;
②2.5%西维因和3%呋喃丹颗粒剂。
⑵穗期防治用50%敌敌畏800~1000倍液滴灌玉米雌穗花丝心。

XzH52.cOm精选阅读

樟巢螟的防治


发病症状:香樟瘤丝螟,米虫大小,身体白色,头黑色,是香樟的主要害虫。瘤丝螟幼虫吐丝结巢,将数片叶片粘连,叶丝缀叶结巢,幼虫在巢内食害叶片与嫩梢,形成鸟窝状, 严重发生时可将樟叶吃光,仅残留枝埂。该虫一年二代,幼虫白天很少活动,傍晚开始外出取食。第一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中旬,第2代危害期在9月上旬。药剂防治控制在大量结巢之前,以触杀药为主(如三矬啉),内吸药为辅(如吡虫啉、杀虫单等)的复合药剂效果较好。

防治方法:

1、近阶段主要做法:人工摘除虫苞,并带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决不能随地丢弃。

2、来年,视病虫发生情况,可采用化学防治。幼虫防治药物可选用:20%阿维灭幼脲2000~2500倍液、20%虫无赦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喷药要在傍晚进行,并尽量淋透虫巢。

3、施药适期:应抓住二叶虫苞盛期,一代在6月下旬(发生量大的地段7月上旬再喷药一次),二代在8月下旬9月初喷药。至9月下旬,漏治地段应及时采摘虫苞,并集中销毁。

玉米黑粉病


症状特征及原因


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
该病菌可侵染玉米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病瘤初为白色,内部亦为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则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挤在一起,穗轴上生病瘤后,引起穗轴屈折,呈各种畸形。


防治依据及方法


(1)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
(2)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播种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堆沤有机肥要经过高温发酵。
(3)挢病田实行2~3年轮作,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抽雄前后不要受旱。去雄前摘除田间病瘤。

黄杨绢野螟防治


黄杨绢野螟,鳞翅目螟蛾科,是大叶黄杨、瓜子黄杨等绿篱植物上的食叶害虫之一。它主要为害绿篱植物的顶梢及叶片,造成枝叶光秃,大大降低绿化及观赏价值。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为害有逐年加重之势。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4毫米至19毫米,翅展33毫米至45毫米;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褐色。

2.卵:椭圆形,长0.8毫米至1.2毫米,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3.幼虫:老熟时体长42毫米至60毫米,头宽3.7毫米至4.5毫米;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两块;背线绿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4.蛹:纺锤形,棕褐色,长24毫米至26毫米,宽6毫米至8毫米;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茧长25毫米至27毫米。

发生规律

在山东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的低龄幼虫在叶苞内做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为害,然后开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见成虫。成虫多在傍晚羽化,次日交配,交尾后第2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或枝条上,多块产,少数散产,每卵块3粒至13粒,每只雌成虫产卵123粒至2 19粒。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常栖息于蔽阴处,受惊扰迅速飞离,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具趋光性。幼虫孵化后,分散寻找嫩叶取食,初孵幼虫于叶背食叶肉。2至3龄幼虫吐丝将叶片、嫩枝缀连成巢,在内部食害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取食范围扩大,食量增加,危害加重,受害严重的植株仅残存丝网、虫皮、虫粪,少量残存叶边、叶缘。4龄后转移为害,遇到惊动立即隐匿于巢中,老熟后吐丝缀合叶片作茧化蛹。

防治措施

1.冬季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2年虫源。

2.利用其结巢习性,在第1代低龄阶段及时摘除虫巢,化蛹期摘除蛹茧,集中销毁,可减轻当年发生虫害。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4.药剂防治:防治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低龄阶段,可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等,还可使用一些低毒、无污染农药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乳剂等。

5.保护利用天敌:对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白僵菌以及寄生蝇等自然天敌进行保护利用,或进行人工饲养,在集中发生区域进行释放,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

松果梢斑螟的防治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mendacella Staudinger)又名油松球果螟、果梢斑螟、松球果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东北、华北、西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和台湾等地有发生,主要为害油松、黑松、赤松、马尾松、华山松、落叶松、云杉等,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种子产量。
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球果及嫩梢。嫩梢受害后弯曲、枯萎、倒伏、披头散发;主梢受害,可造成秃顶,丛生呈扫帚状;球果受害可导致畸形或干缩,不能结实。
形态特征 成虫 长10-13mm,翅展26mm左右,体灰色或灰白色;前翅赤褐色,近翅基有1条灰色短横线,内、外横线灰色,波状,中室端部有1不明显的新月形小白斑;后翅灰褐色。 卵 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赤褐色。 幼虫 末龄体长15-22mm,体漆黑色,具明亮光泽,头、前胸背板及臀板黄褐色。 蛹 长13-16mm,赤褐色,尾端有6服状臀刺,中间4根较长。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受害球果内或当年生嫩梢内拉网越冬。来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继续取食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转移食害雄花序,而后进入嫩梢和2年生球果危害。被害球果的基部有大而圆的蛀孔,并常附有以丝粘连松脂的覆盖物,球果内虫道呈S形。6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出现成虫。 成虫多在白天羽化、以8-12时最多,静止约3天后飞翔、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配;交配后第4天单产卵于嫩梢叶鞘的基部、针叶凹面、球果鳞片、树皮或皮缝里,每雌产卵22-201粒、平均61粒,雌蛾寿命4-14天、雄蛾3-12天。卵多散产于球果基部或旧蛀孔附近。 7月上旬卵孵化。初孵幼虫蛀入球果或当年生嫩梢,但取食甚微,于11月上旬开始越冬。天敌主要有松毛虫赤眼蜂、姬蜂,及多种茧蜂、小蜂、寄蝇等。
防治方法 (1)加强林区管理。 加强幼林抚育,科学肥水,增强树势,减少为害;修枝时留茬要短,切口要平,减少枝干伤口,防止成虫在伤口产卵;利用冬闲时间,组织群众摘除被害干梢、虫果,集中处理,可有效压低虫口密度。 (2)根据成虫趋光性,甚至黑光灯以及高压汞灯诱杀成虫。 (3)保护与利用天敌。 (4)药剂防治。 可于越冬幼虫转移到雄花序时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玉米石


最近玉米石花卉热销,这里西南苗木网的小编给大家介绍下玉米石花卉:

玉米石,为多年生草本肉质植物,植株低矮丛生,叶片膨大为卵形或圆筒形,互生,长0.6-1.2cm,先端钝圆,亮绿色,光滑。伞形花序下垂,花白色。喜阳光充足,也耐半阴。要求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不需施用太多的肥料,要注意磷钾肥的配合,不要单纯施用氮肥料。不耐水湿,要防止盆土过湿,冬季更应该注意控制浇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肉质草本。植株低矮丛生,叶片膨大为卵形或圆筒形,互生,长0.6-1.2cm,先端喜阳光充足,也耐半阴。要求陶粒粗河砂为主少许腐叶土填缝的土壤。先端钝圆,亮绿色,光滑。伞形花序下垂,花白色。花期6~8月。

生活习性

原产欧洲、西亚和北非。为多年生草本肉质植物。喜阳光充足,也耐半阴。要求陶粒粗河砂为主少许腐叶土填缝的土壤。

栽培方法

用分株和扦插法繁殖,扦插可用小枝或叶片为插穗,极易生根。极耐干旱,忌湿涝。越冬温度10℃以上。

主要价值

株丛小巧清秀,叶呈晶莹犹如翡翠珍珠,盆栽点缀书桌、几案极为雅致。非常极具观赏价值。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鞘、茎秆和果穗上。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造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淡褐色或淡黄色,病斑分界不明显。病斑常连片,形成较大的云纹状斑,中间白色或枯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水浸状,表面长出茂盛的菌丝体部分菌丝结成白色小绒球,后期发展成褐色菌核。病害自下部叶鞘向上部叶鞘发展,也可以侵染茎秆,同样造成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易造成成片倒伏。也可以造成果穗干腐。
防治依据及方法
(1)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最主要的防治措施。一般,叶片大小适中,叶片比较直立的品种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包括: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提倡宽窄行种植;低洼地排水,降低土壤湿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壮,减少纹枯病。

樟巢螟入侵防治关键


香樟是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其树形饱满,树势高大,枝叶放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园林绿化品种。特别是近几年,香樟在园林绿化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香樟养护质量也就成为影响景观效果的一大因素,其中香樟的主要虫害樟巢螟的防治为重中之重。一直以来,由于采取的传统防治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香樟虫害连年严重,越来越影响公路景观。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工作积累发现,在樟巢螟的防治中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应用综合防治方法,能有效控制香樟樟巢螟的虫口数量,不仅能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防治方法。

认识樟巢螟

1.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约28毫米,头胸体部呈灰褐色,翅内横线斑纹状,外横线曲折波浪状,内外横线问有淡色圆形斑纹。卵乳白至浅红色,椭圆,略扁平,长约0.8毫米。幼虫黑灰至棕黑色,亚背线宽而深。老熟幼虫体长约23毫米。蛹棕色,腹末有臀棘8根。茧扁椭圆形,似西瓜籽大小,长约15毫米,白色薄丝状,茧上常粘附泥土。

2.发生规律

樟巢螟一年发生2代,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一年可发生3代。越冬代是以老熟幼虫结薄茧后在浅土层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出现成虫并在香樟叶背边缘呈鱼鳞状重叠排列产卵。6月初出现第1代幼虫,幼虫具有群集性。低龄幼虫先将两片香樟叶缀起。躲在其中为害,以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缀叶逐渐增多,形成虫巢。8月出现第2代幼虫。樟巢螟有着世代重叠现象,6~10月虫巢内有着不同龄期幼虫的为害,一般在10月份老熟幼虫下树结薄茧后在浅土层中越冬。

防治现状

很久以来,在绿化养护中,对香樟樟巢螟的防治仅仅注重其发生了虫害喷洒化学药剂杀灭幼虫,一般是在幼虫发生期喷洒敌敌畏、敌百虫之类的有机磷杀虫剂。这类药剂毒性强、药效期短,污染环境严重,长期使用又会使幼虫产生抗药性。同时樟巢螟又具有假死性,在喷药或扰动后会出现受惊垂丝下落的现象,除了被药剂触杀死亡的幼虫外,下落的樟巢螟幼虫还会继续上树危害,而药剂没有喷洒到的部位,樟巢螟仍继续危害,经过这些“洗礼”的幼虫就增强了对化学药剂的抗性。由于大量的使用化学药剂,使得樟巢螟的防治出现了越治越严重的现象,树上的虫巢一年比一年多。

为了保持景观面貌,又得花大量的人工摘除虫巢。一般在夏季的3个月中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人工摘除虫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喷洒化学药剂所引起社会负面效应强烈、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等原因,使用更为合理、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来取代原有的方法势在必行。

综合防治应用

1.综合防治的概念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生态学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综合防治方法

笔者所采取的樟巢螟综合防治方法是,首先应用物理方法,加强对香樟的日常养护管理,提高香樟树体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再结合药剂防治及生物防治,从长效管理的角度出发,逐步降低每年的虫口发生量,以最终达到能自然控制樟巢螟危害的目的。

(1)物理方法

所谓采用物理的方法防治香樟樟巢螟。包括了最为简单易行的手段:以日常养护管理为抓手,做好香樟的修剪、松土、人工摘除幼虫虫巢等工作。增强树势及自身抗病虫害能力。有效的控制樟巢螟发生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①修剪

修剪对提高植物生长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在每年的3月香樟新梢生长期,针对一些下垂枝、枯枝、弱枝、过密枝进行修剪;对于一些生长势减弱的大树,对其粗大的主枝进行回缩修剪。以利恢复生长;对长势较旺的树进行疏剪。使香樟树内膛枝条舒展自然,尽量使上下两层枝条错落分布。修剪的原则是以不影响其树形美观、生长要求为宜。通过对香樟的适当修剪,在樟巢螟发生时,也提高了喷洒药剂及人工摘虫巢的效果。几年来对樟巢螟防治分析比较中得出,经过修剪的香樟用于防治樟巢螟的成本明显低于未经修剪的。同时每年遭受台风暴雨所造成的损失也有所减小,这也是意外收获。

②松土

樟巢螟是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的,所以利用樟巢螟的这一特点,在冬季12月至1月间,香樟养护工作主要是对其树冠投影范围内土壤进行松土(硬质地坪除外),深度在40厘米左右。这样一是有利于土壤疏通透气不板结,二是表土外翻,可将在浅土层中越冬的幼虫消除或外翻露出冻死,以利于减少翌年樟巢螟的发生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结合松土,在树根周围环状施用复合肥料,以提供香樟养分,增强其树势,提高树体自身抵抗力。

③人工摘除虫巢

人工摘除虫巢是樟巢螟防治中的对药剂防治的补充措施。在樟巢螟药剂防治过程中可能由于药剂喷洒时间、喷洒方法、气候等因素而造成效果不佳。在后期出现了虫巢,这时就要及时人工摘除虫巢,并消灭其中的幼虫,以减少虫口数量。樟巢螟幼虫有着群集生活的特点,缀叶形成虫巢,并在虫巢内生活。一个虫巢内有数条幼虫进行取食危害,所以摘除一个虫巢可消灭数条幼虫对香樟的危害。笔者通常采用的除虫工具是自制的虫钩绑扎于长竹竽上,或使用高枝剪。

人工摘除虫巢的关键是摘巢时间和摘巢方法的掌握,摘虫巢时间过晚,则巢内的老熟幼虫已落地结茧化蛹,摘除的只是空巢,这样就增加了下一代樟巢螟的危害量。从历年来笔者所在地区范围内樟巢螟发生的时间记录来分析,通常第一代幼虫在6月上旬出现,而人工摘虫巢的最佳时间为7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在8月上中旬出现,人工摘虫巢的时间为9月中旬。每年受气候影响、樟巢螟发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摘巢的最佳时间前后有变化。所以掌握摘巢时间可以有效的控制樟巢螟的发生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摘巢方法及虫巢处置的问题。摘下虫巢后要立即将巢中的幼虫踩死,然后将虫巢放入袋中,并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结合

药剂防治是樟巢螟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虫害发生时喷洒药剂,是控制樟巢螟扩展的有效方法。笔者所采用的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的方法,是将无公害药剂与生物制剂的交替或混合使用,以达到速效、长效、降低污染的目的,在樟巢螟防治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无公害药剂采用的是植物性触杀剂,能迅速并有效的击溃害虫,阻止樟巢螟形成虫巢,以减少人工除虫量。在喷洒的药剂内,加入生物制剂。利用生物制剂的以细菌治虫原理,使樟巢螟畸形渐渐死亡,即使没有死亡的幼虫也会丧失或减弱养殖后代的能力,并能将细菌传染到下一代,抑制其下代的幼虫质量和虫口发生量。香樟的天敌较多,如蟾蜍、蛙类、姬蜂、茧蜂、寄蝇等,使用生物防治还能保护天敌,创造天敌的生存环境,以虫治虫,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治理路线。

水果玉米、甜玉米是不是转基因


一、是不是转基因

它是美国杂交出的一种,就好像杂交出的水稻一样,并不是转基因而成的,这是对它的误解,我们可以放心的食用。水果玉米到现在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了,而转基因则是30年前才出现的,所以从这方面看也能了解它不是转基因。

水果玉米早就在1844年有了,它是黄粒玉米和白色的甜玉米杂交出的。相对于平时的水果而言,不但口感香甜,还有很多汁,吃完并不会对人的健康有危害。

二、栽培技术

多是用种子进行栽培,在种植之前做好催芽处理。将它的种子放进25℃的温水中浸泡,大概4、5个小时的时间,捞出后放进湿布中,放置到32℃的温箱里,等到种子破口露白之后种子即可。将种子播种后要盖一层土壤,再盖一层地膜,长出小苗后揭掉就行。

玉米生长周期


一、苗期

1、播种:一粒有生命的种子被埋入土中,若是温度和湿度适宜,经过6天左右就会长出小苗,等长到三叶期时,种子中的营养会耗尽,是为离乳期,也就是玉米的第一个阶段。

2、拔节:三叶期是玉米的第一个转折点,它将从自养转向异养,这个阶段主要是根,叶和茎的分花,这期间耐旱怕涝,涝会导致死苗,轻度干旱反倒利于根系发育。

二、穗期

穗期是指拔节到抽雄的一段时间,是玉米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个阶段它的营养以及生殖同时进行,是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一个阶段,也是管理最重要的时期。最好进行追肥以补充足够的养分,促进叶片增大,茎秆敦实,好达到穗大穗多的目的。

三、花粒期

抽雄到成熟的阶段称为花粒期。这时所有的叶片都已经展开,植株也定长了,进入生殖生长的阶段,也是它的第三个转折点。这期间要保护叶片不早衰,不损伤,争取粒能够更多更重,达到丰产。

黄杨娟野螟的防治方法


为害黄杨、瓜子黄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雀舌黄杨、匙叶黄杨、朝鲜黄杨、冬青等

幼虫吐丝缀叶作巢为害寄主植物,被害叶初期呈黄色枯斑,后至整叶脱落。吐丝将树叶及被害后的落叶缀合在一起,致使叶不能伸展,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受害严重时整株死亡。

上海1年发生3~4代,时代重叠严重;竖年3月活动,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出现,6月上旬第一代开始化蛹,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6月下旬产卵,同时第二代幼虫开始出现,7月中旬化蛹,7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8月上旬产卵,同时第三代幼虫出现,8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第三代成虫开始羽化,9月上旬产卵,9月中旬越冬代幼虫出现,10月中旬进入越冬期。幼虫1~2龄取食叶肉,3龄后吐丝做巢,在其中取食。成虫白天隐藏,傍晚活动,飞翔力弱,趋光性不强。

防治方法:在幼虫孵化至2龄为害期间喷洒20%虫无赦1000~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

养花技巧《玉米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种植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