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伸伸懒腰,看见春天已经来了,连忙整理发型。花骨朵也探出头来,春风告诉它春天到了。”人们的生活哪能离开花呀!正因如此,很多人在赏花种花中找到乐趣!种植花草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呢?请您阅读鲜之花网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芍药白纹羽病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白纹羽病在我国公布广泛,为害多种花木,寄主计有26科40种以上植物。染病后,树势逐渐衰弱,以至枯死。核病早期发现容易防治。

症状

根系被害,开始时细报霉烂,以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很大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素。后期霉烂报的柔软组织全部消失,外部的栓皮层如鞘状套于木质部外面。有时在病根本质部结生有黑色圆形的菌核。地上部近上面根际出现灰白色或

灰褐色的薄绒布状物,此为菌丝膜,有时并形成小黑点,即病菌的手囊壳。这时,植株地上部逐渐衰弱死亡。

病原

病菌为褐座坚无菌[Rosellinianecatrix(Hart.)Berl.],属于囊菌亚门核亩纲球壳目。无性时期为DematoPhoranecatrix属半知菌类。老熟菌丝分节的一端膨大,以后分离,形成圆形的厚垣孢子。无性时期形成泡梗束及分生孢子,往往在寄主全腐朽后才产生。菌核在腐朽的木质部形成,黑色,近圆形,直径1毫米左右,最大达5毫米。

侵染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素或菌校随着病根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苗接或根状由索长出营养菌丝,首先侵害新根的柔软组织,被害细根软化腐朽以至消失,后逐渐延及粗大的根。此外,病健根相互接触也可传病。远距离传病,则通过带病苗木的转移。病菌能侵害多种树木。

防治方法

1、选裁无病苗木起苗和调运时,应严格检验,剔除病的,建园时选裁无病壮山。如认为苗木染病时,可用10%的硫酸铜溶液,或20%的石灰水,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渍1小时后再栽植。也可用47℃的温水浸债40分钟,或45℃的温水浸渍1小时,以杀死苗木根部的菌丝。

2.人挖沟隔离在病件或病区外围挖1米以上的深沟进行封锁,防止病害向四周蔓延扩大。

3、病树治疗及清除病林同白绢病。

4、加强管理注意排除积水;合理施肥,氮、磷、钾肥要按适当比例施用,尤其应注意不偏施氮肥和适当增施钾肥;合理修剪,加强其他病虫害的防治等。

5、苗圃轮作市病苗圃应休闲或用木本科作物轮作,5~6年后才能继续育苗。

XzH52.COM好文推荐

金丝柳的白纹羽病


金丝柳的根部病害———白纹羽病 症状:受病植株的叶片出现焦枯现象,首先从下部叶片开始脱落,然后蔓延到上部叶片,最后枝尖部叶脱落,仅10至15天左右,地上部分就会整株枯死。如剥下根处树皮可看到其里面和木质部上都生有成束或成片的白色或灰白色菌丝体。该病病菌由须根侵入后,造成须根腐烂并逐渐蔓延到粗根和根际处,受害部位的皮层腐烂后极易剥落。
发病特点:病原菌主要以菌丝、菌索和菌核在土壤里的病根上过冬。7、8月份雨季或在低洼、排水不良、潮湿、通风透光差的地方该病最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注意加强苗木检疫工作。②栽植前要对苗木进行消毒,可用1%硫酸铜溶液或20%石灰水浸泡苗根1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后再栽植。③7、8月份进入雨季,应避免树下积水。5发现病株,轻者应隔10天左右定期每株浇灌250倍的五氯酚钠15至50公斤灌注消毒;重者要及时拔除烧毁,并用20%石灰水或70%五氯硝基苯彻底消毒土壤。⑤对于无病植株,可定期每株浇灌250倍的五氯酚钠15至50公斤,以预防该病的发生。⑥对于重病区易发生的地块要进行轮作。

芍药红斑病防治


芍药红斑病是芍药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一些芍药栽培地区危害极其严重。

这种病害的症状表现为叶片初生绿色小点,以后扩大为直径3至5毫米的暗紫红色斑,边缘不明显,病斑可继续扩展,叶片正面病斑紫红色,叶背病斑栗褐色,病斑多有轮纹。病斑在叶缘时可致叶片扭曲。潮湿时叶背病部产生暗绿色霉层,茎和叶柄产生开裂下陷病斑;潮湿时枯死茎上也生霉层。芍药红斑病病原为牡丹枝孢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至32℃。最适20℃至24℃。

芍药红斑病的病害循环为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病株残茎和落在地面的病茎、病果壳上越冬,次年3月降雨或潮湿条件下,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经气流和雨水溅动传播到刚萌发的新叶上,引起初次浸染。

芍药红斑病发病时,病残体未清除的,初次浸染严重,而病残体被清除了的,则初次浸染轻。病菌的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需温暖条件,在20℃至24℃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为5至6天,潮湿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分生孢子的形成。此外,沙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差、植株生长较差、抗病力降低,发病重。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异,如紫芙蓉、胭脂点玉等品种发病重,而娃娃面、红云迎日等品种发病中等,紫袍金带发病较轻。

芍药红斑病防治有以下几种方法:1.冬季彻底清除病残体。2.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性。3.开花前喷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至600倍1次。4.发病初期,可喷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4至5次。

牡丹轮纹斑点病防治


牡丹轮纹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

初发病时叶片上病斑网形或近圆形,直径4~10mm,数量多,淡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老病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病斑中央生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子实体。

病原

Pseudocercospora variicola(Wint.)Guo et Liu称黑座假尾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Cercospora variicola Wint.子实体叶两面生。子座球形,黑褐色至黑色,直径25~58μm。分生孢子梗淡榄褐色至淡黑色,密集,10~25根簇生,0~2个隔膜,先端往往较尖,罕见膝状节,顶端圆锥形,孢痕小,小明显,直径约l~1.2μm,大小44~115×3~4(μm),产孢细胞合轴生。分生孢子倒棒形至圆筒形,无色至淡榄色,明显弯曲,多隔,2~8个隔膜,以3个隔膜居多,基部常呈圆锥形,先端钝尖,大小为23~64×2.0~2.6(μm)。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座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或病落叶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牛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直接侵入。7~9月发病,下部叶片先发病,遇有台风暴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秋季和早春彻底清除留在牡丹园地面的病残落叶,剪除茎基部病残枝,同时注意清除分株后残留的肉质根,集中烧毁或深埋。

(2)适当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有效地预防陔病流行。

(3)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600倍液。

紫纹羽病


症状:初发生于细支根,逐渐扩展至主根、根颈,主要特点是病根表面缠绕紫红色网状物,甚至满布厚绒布状的紫色物,后期表面着生紫红色半球形核状物。病根皮层腐烂,木质朽枯,栓皮呈鞘状套于根外,捏之易碎裂,烂根具浓烈蘑菇味,苗木、幼树、结果树均可受害。轻病树树势衰弱,叶黄早落;重病树枝条枯死甚至全株死亡。

发病条件:

苗木传播:紫纹羽病菌可侵染果树苗木,并通过苗木的调运而进行远距离传播。

土壤带菌:在带菌土壤中育苗或栽培果树易发生根部病害。

伤口侵入:果园管理不当造成的机械伤,害虫造成的虫伤(如木蠹蛾为害处)等可加重紫纹羽病的发病程度。

管理因素:不良的土壤管理是诱发根病的重要因素。土壤板结、积水,土壤瘠薄、肥水不当,这些均可引起根部发育不良,降低其抗病性,有利于根病的侵染与扩展,加重根病的为害。

防治方法:

1.苗木检查和处理:在调运果苗时,应该严格进行检查,彻底剔除病苗并对苗进行消毒处理。最好不用有病苗圃的苗木。苗木消毒处理可用2%的石灰水、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0.5%硫酸铜、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等药剂浸苗10~15分钟。

2.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前作与间作:在育苗和建园时,应注意前作及先锋树种,尤其注意不要在生长有柳树的河滩地、其它旧林迹地、过去育过苗并发现病害的苗圃地等处育苗或建园。

土壤与病残体处理:对于可能带菌的土壤,要妥善进行处理。例如,必须在旧林地建果园时,首先要彻底清除树桩、残根、烂皮等带病残体;还要对土壤进行翻晒、晾晒、灌水或休闲、轮作;有条件者可用聚乙烯薄膜覆盖土壤过夏。

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掺沙改粘、挖沟排水、种植绿肥。

3.治疗病树:

挖开根区土壤寻找患病部位:对于主要为害细、支根的紫纹羽病要根据地上部的表现,先从重病侧挖起,再详细追寻发病部位。

清理患部并涂药消毒:找到患病部位后,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局部皮层腐烂者,用小刀彻底刮除病斑,刮下的病皮要集中处理,不要随便抛掷;也可用喷灯灼烧病部,彻底杀死病菌。整条根腐烂者,要从基部锯除,并向下追寻,直至将病根挖净。大部分根系都已发病者,要彻底清除病根,同时注意保护无病根,不要轻易损伤。清理患病部位后,要在伤口处涂抹杀菌剂,防止复发;对于较大的伤口,要糊泥或包塑料布加以保护;对于严重发病的树穴,要灌药杀菌或另换无病新土。所用药剂有50%代森铵水剂100~150倍液。此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度石硫合剂、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100倍毒土等也可用。

改善栽培管理促进树势恢复:对于轻病树,只要彻底刮除患部并涂药保护,一般不需要特殊管理即可恢复。但是,对于病斑几乎围颈一周或烂根较多的重病树,则必须加以特殊管理,才能使之恢复树势和产量。对于根系大部分发病而丧失吸收能力者,一要重剪地上部;二要在茎基部嫁接新根,或者在病树周围栽植小树并嫁接到主干上,以苗木的根系代替原来的根系;三要在地下增施速效肥料,在地上部进行根外追肥;四要注意水分管理,既不要使植株缺水,又不要灌水过多。

又称紫色根腐病。该病可以为害多种果树、林木、蔬菜及大田作物,寄主范围包括51科90属128种以上的植物。苗木或成株受害,是经济树种比较主要的根部病害之一。

1. 症状:先从细支根开始发病,逐渐扩展到侧根、主根、根颈部甚至主干基部。病部有紫红色厚绒毛状菌丝膜,后期膜上产生紫红色半球形菌核。病部皮层腐烂,木质部朽枯,栓皮呈鞘状套于根外。病组织有蘑菇味。随着烂根数量的增加,地上部由衰弱渐至枯死。

2. 病原与发生: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真菌。以菌丝、菌核、菌索在病株、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直接或伤口侵入,可随带菌苗木远距离传播。旧林地育苗或建园时发病较重。

3. 防治:

①不在旧林地育苗或建园;

②调运苗木严格检验,不使用带病苗木;

③发现病株后,挖开根区土层,清除病根,然后灌50%代森铵500~600倍液消毒。

④重病树嫁接新根,增施肥水,叶面喷肥,促使树势恢复健壮。

百合白绢病防治


症状:全株枯萎,茎基缠绕白色菌索或菜籽状茶褐色小菌核,患部变褐腐烂。土表可见大量白色菌索和茶褐色菌核。

病原:Sclerotium rolfsii Sacc.称剂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白色绢丝状,呈扇状或放射状扩展,后集结成菌索或纠结成菌核。菌核似油菜籽状,初白色至黄白色,后变茶褐色,圆形,表面光滑。

传染途径:

(1)病菌以菌核或菌索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或菌索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

(2)病株产生的绢丝状菌丝延伸接触邻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连作或土质粘重及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的年份或季节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重病地避免连作,最好与禾谷类作物轮作。水旱轮作防效明显。

2、及时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及其邻近植株淋灌5%井冈霉素水剂1000~1600倍液,或50%田安水剂500~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株(穴)淋灌0.4~0.5升。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用40%五氯硝基苯加细沙配成1∶200倍药土混入病土,每穴100~150克,隔10~15天1次。

3、结合翻地,每亩掺施100~150公斤石灰粉,使土壤微碱化,可抑制白绢病菌繁育。



芍药病虫防治


芍药炭疽病

症状:叶、叶柄及茎上均可受感染。叶部病斑初为长圆形,后略呈下陷;数日后扩大成不整形的黑褐色不规则的大型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出现粉红色发粘的孢子堆,为病菌分生孢子和胶质的混合物。严重时病叶下垂,叶面密生病菌的孢子堆。茎上病斑与叶上产生的相似,严重时会引起折倒。

病原:牡丹炭疽病病原菌为Gloeosporium sp.,属腔孢纲、黑盘孢目、盘长孢属。分生孢子盘圆盘状,初埋生于寄主表面下,后外露。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柱形。

传染途径:以菌丝体在病叶或病茎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危害。8~9月份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盆栽放置过密,浇水不当,如晚间浇水,水分容易在叶面滞留,有利病菌分生孢子融化和萌发侵入,易病重。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病害流行期及时摘除病叶,防止再次侵染为害。秋冬彻底清除地面病残体连同遗留枝叶,集中高温腐沤,减少次年初侵染源。

2、药剂防治:喷药最好在发病初期,常用药剂可选: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500~800倍液;365甲基托布津浮剂5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等。每七八天喷一次,连喷二三次,喷药遇雨后补喷。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效果比单一使用好。

菊花锈病防治


菊花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秆。病初在叶背产生淡黄色斑点,并出现隆起的淡褐色或铁锈色疱状物;叶面出现淡黄色斑点,稍凹陷,不久疱状突起开裂,散出黄褐色粉末。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4-5月份雨季及秋末多雨天气发病较重。

发病前定期用80%代森锌500-700倍液喷雾,可以预防该病发生。发病初期病斑未破裂前,可以交替使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3-4次;或者用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喷雾,每隔2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在用药剂防治的同时,还应摘除病叶或拔去病株烧毁。

棕榈干腐病防治

棕榈干腐病又名枯萎病、烂心病、腐烂病,是棕榈常见病害。棕榈树既是观赏树种又是经济树种,因干腐病的发生,常造成枯萎死亡。

症状

病害多从叶柄基部开始发生,首先产生黄褐色病斑,并沿叶柄向上扩展到叶片,病叶逐渐凋萎枯死。病斑延及树干产生紫褐色病斑,导致维管束变色坏死,树干腐烂;叶片枯萎,植株趋于死亡。若在棕榈干梢部位,其幼嫩组织腐烂,则更为严重。在枯死的叶柄基部和烂叶上,常见到许多白色菌丝体。当地上部分枯死后,地下根系也很快随之腐烂,全部枯死。病原为拟青霉菌。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株上过冬。每年5月中旬开始发病,6月逐渐增多,7至8月为发病盛期,至10月底,病害逐渐停止蔓延。该病对小树和大树均有危害。棕榈树遭受冻伤或剥棕太多,树势衰弱易发病。

防治措施

及时清除腐死株和重病株,以减少侵染源。适时、适量剥棕,不可秋季剥棕太晚,春季剥棕太早或剥棕过多。春季,一般以清明前后剥棕为宜。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或刮除病斑后涂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喷药时间,从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每10至15天一次,连续喷3次。

平安树叶枯病防治

平安树叶枯病为害平安树叶片。
症状
初生暗褐色小点,后扩展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灰白 色,边缘波浪状,暗褐色。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病斑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omopsis cinnamomiS.M.Lin et P.K.Chi称肉桂拟茎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叶面生,点状,散生,后期突破表皮外露,暗褐色,三角形至扁球形,单腔,具乳突状孔口,150~ 300×100~150(μm)。分生孢子梗细长,分枝, 无色;产孢细胞瓶梗型,内壁芽殖;甲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筒形,具2个油球,无色单胞,5-7×1.2~ 2.9(μm);乙型分生孢子线形,无色,单胞,弯曲,16~ 22×0.7~1.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抱子器在病部存活,翌年条件适宜时侵入叶片,,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初侵染源。
(2)初发病时喷洒40 %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50 %百·硫悬浮剂(顺天星2号)500~ 600倍液(北京顺义农药厂)、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27 %铜高尚悬浮剂或12 %绿乳铜乳油6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非洲菊菌核病防治


症状 病害从茎基部发生,使茎杆腐烂。初期,病部呈现水渍状软腐、褐色,逐渐向茎和叶柄处蔓延。后期在茎杆内外均可见到黑色鼠粪状的菌核。该病的典型症状是病部迅速发生软腐,并密生白色絮状物,或有黑色鼠粪状物发生。

病原物 为真菌核盘菌属的一种Sclerotinia liber-tiana Fuck。

传染途径 病菌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侵染危害。前茬种植十字花科作物时发病严重。雨季发病严重。该病通过病株与健康株间的接触和土壤内菌丝体的生长蔓延传播。

防治方法

1、选择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种植。株行距不宜过密,以便通风透光。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轮作。及时清除病株,减少侵染源。

2、用25%粉锈宁可湿性汾剂2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翠菊褐斑病防治


该病是翠菊的一种常见叶部病害,严重时,叶片枯黄,导致全株枯萎。

症状:初期在叶片在出现近圆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变成黑色或黑褐色。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再现细小黑点。叶上病斑较多时,全叶变黄干枯。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

病原:为壳针孢属的一种真菌Septoria chryrsan-themella Sacc.

传染途径: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风雨传播。北方7~8月高温多雨,发病严重。植株植过密时,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种植。种植密度要适当。选择抗病品种。发现病叶立即摘除。秋末,收集病落叶和病残体集中毁。

2、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波尔多液,或75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喷施1次。


养花技巧《芍药白纹羽病防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被害防治白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