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白,满山遍野的芳香,站直了身子,在风的吹动下,舞出美丽的英姿!赏花,咏花,种花,是人们的三大乐趣,正因如此,很多人在赏花种花中找到乐趣!种植花卉的过程既有乐趣也有学问,种植达人有哪些经验和技巧呢?为此,鲜之花网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天竺葵细菌性叶斑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布】江苏、浙江等地。

【症状】叶片病害发生初期在叶背出现水渍状小斑,2-3天后病斑略下陷,为褐色小斑点,针尖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逐渐扩大为暗褐色或赤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直径1.5~3.0毫米,病斑稍有轮纹,边缘周围有褪色区,在一叶片上可发生很多斑点,特别是在下部较老的叶上,斑点更多。病斑扩大逐渐连合在一起,叶脉和叶柄也变褐,使叶片大部分死亡;茎杆症状称谓黑腐,病茎和枝条的维管束褐色到黑色,此时,茎杆上的叶片枯萎,呈多角形坏死症状,随后细菌侵染髓部及皮层,仪枝条顶端尚有几个叶簇,茎杆整个变黑、皱缩和腐烂。插条受害时不能生根,并由基部向上慢慢腐烂,叶枯萎,呈多角形坏死。

【病原】病原为细菌,是由真细菌纲、真细菌目、黄单胞杆菌属的野油菜黄单胞菌天竺葵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pelargoni),顶端圆形,杆状,单鞭毛端生。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27摄氏度,最低1摄氏度,致死温度为51-51.5摄氏度。

【发病规律】细菌可借插条、接触、飞溅水滴传播,种子有可能带菌传播;在潮湿的土壤中病菌能存活3个月;温室栽培过密、生长迅速时易病重,植株下部老叶病重,温暖湿润时病重;高氮、高磷和低钙有利于发病,高钾、低磷、高钙、症状受到抑制。天竺葵的不同种和品种在抗病性上存在差异,天竺葵品种中大花天竺葵是高度抗病的,香叶天竺葵是中度抗病的,盾叶天竺葵是高度感病的。垅牛儿苗科的有些植物是无症带菌者。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植株间要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高;不直接对植株喷浇水,以免飞溅的水滴传病;不在病株上选取插条摘除所有病叶、病枝,避免带菌土壤沾污叶片。病土要集中处理,必要时对土壤、花盆进行灭菌处理。病菌能在繁殖床上的土中存活,应避免将病土溅到健株上。每隔10-15天,喷1次1%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2)药剂防治:喷施农用链霉素1000单位,或试用14%胶胺铜300倍液,或50%消菌灵1000倍液。

(3)彻底清除所有病株和病残体。花盆和种植台、工具用10%漂白粉液浸洗消毒,土壤用2%福尔马林液消毒,或另换新土。采用无病种苗。

(4)发病前后可喷洒1%波尔多液或(500-1000)×0.000001农用链霉素,连续数次。

xZh52.Com小编推荐

天竺葵常见叶斑病


天竺葵叶斑病是春夏季常见的一种病害,高温多雨季节最容易发生叶斑病,常造成大部分感病叶片死亡脱落。茎部受侵染则变黑、萎蔫、腐烂,剖开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变黑。插条受害不能生根,由茎开始腐烂,并向上发展,导致叶片萎蔫死亡。

症状 天竺葵叶斑病,包括黑褐病和褐斑病两类。

黑斑病 叶上初生水渍状斑,半圆形至不定形,后呈圆形,直径2 至3毫米,中央有稍凹陷的坏死斑。较大病斑直径6至10毫米。常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暗褐色,有同心轮纹,上生较少黑色霉层。叶斑上病斑散生或汇合,严重时叶片变黑皱缩枯死。此病多见于植株下部老叶,但上部叶片也易受侵害。

褐斑病 叶上病斑圆形或卵形,直径1至4毫米,浅褐色,灰白色至砖红色,有暗褐色狭窄边缘,叶片下面病斑有时稍微鼓出,斑面散生黑粒或暗灰色霉层状物。

病原及发病特点 以上两种叶斑病的病原均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不定形褐斑点是由刺盘孢菌侵染引起。近圆形灰褐斑是由尾孢菌、叶点霉、壳二孢侵染引起。上述病菌均以分生孢子于春夏季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和再次侵染。尤其是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生病害。往往靠浇水、风雨、水滴飞溅带到叶片上,其主要通过刀等园艺工具接触传播,从伤口侵入。环境潮湿,植株生长过密易发病。

防治方法 创造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植株或枝条过密,降低湿度,防止枝叶徒长。

浇水时避免喷灌,以防洒水传播病菌,应沿盆边缓缓渗入,防止浇水过多,盆内积水,引起烂根。

发现病叶片,一定要及时摘除并销毁。

施肥不宜过量,施氮肥过多,易引起株叶徒长,不开花或少开花。在早春或早秋应适当多施磷钾肥。

发病前喷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始病期喷施50%炭疽福美+80%代森锰锌(1∶1)1000倍液,或70%百菌清+70%托布津(1∶1)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粉剂1000倍液,上述药物交替喷施3至4次,隔7至15天喷一次,前密后疏,有良好防治效果。

红掌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红掌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红掌细菌性叶斑病(BacterialBlight)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红掌细菌性病害。 一、侵染方式及其症状 该细菌有两种侵染方式。第一种侵染类型开始于叶子上,称为叶部侵染。叶部侵染通常开始于叶缘及叶片下部气孔较多的地方。初期,在叶背面可见水浸状斑点,后期,叶缘出现褐斑,且边缘有黄色晕环。第二种侵染类型开始于茎上,通过维管束系统迅速传遍整个植株,称为系统侵染(或称维管束侵染)。系统侵染可以通过变黄的叶子被发现,在细菌侵染初期新叶叶色暗淡。维管束内由于细菌的填堵,阻碍了体内水分流动与营养向叶片运输,使叶色暗淡,叶片发黄。在较短的时间内,该类型的侵染就能导致花梗和叶片从植株上脱落,生长点迅速腐烂,并有菌浓涌出。有时,当汁液携带细菌流向叶子时,叶部会出现水浸状斑点,类似于叶部侵染,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下水浸状斑点多出现在叶子中间的主脉附近。系统侵染是无法挽救的。 二、病原 病原菌Xanthomonascampestrispv.Dieffenbachiae(McCullochetPirone)Dye称黛粉黄单胞杆菌。细菌杆状,大小为0.7-1.80.4-0.7微米。革兰氏阴性,好气性具单极生鞭毛,善游。单生为主,适宜生长温度25-30℃。 三、寄主范围 除安祖花属的作物外,该病原菌几乎可危害所有天南星科的植物,如黛粉叶属(Dieffenbachiaspp.)、合果芋属(Syngoniumspp.)、蔓绿绒属(Philodendronspp.)等属内的一些植物皆是其寄主。 四、传播及侵染途径 该病原菌可通过茎、叶上的伤口,或者通过植株上气孔、叶缘吐水孔强制进入植物体内。水分是病菌传播和侵入的主要媒介。侵入叶片表面需要20分钟以上,主要侵染一定发育阶段较幼嫩的组织(气孔形成多,开放型,中隙大)。病害除了经由病株的接触或植株表面带菌水滴落植株表面的传播外,工作人员受污染的双手、衣服、采花切叶的工具、飞溅的雨水、污染的灌溉水、带菌的介质以及带病菌的鞋子、车轮等都是传播的途径。 五、病害特点 1.环境影响 2.潜伏时间 3.营养元素影响 六、诊断方法 1.肉眼观察法 2.菌雾检查 3.染色检查 七、防治措施 1.加强预防,防止病菌进入园区 ①要求种植清洁无病菌的组培健康种苗。在选择引进国内外的红掌种苗时,一定要选择有卫生检疫证明的正规种苗生产商生产的健康种苗。 ②生产区门口放置消毒池,每天添加消毒液,进出温室的人员都必须对鞋子进行消毒。进入温室的人员必须穿可以用来消毒的白大褂,并定期更换和消毒。尽量减少生产区人员的更换与流动。 ③减少生产区内作业工具的流动,防止病区工具带进园区。采花切叶刀具分区使用,做到定期消毒。 ④避免随意从外界带入红掌生产区该病害的寄主植物(如天南星科的植物)。 2.全面综合防治,防止病菌在区内传播蔓延 如果病害已经在园区内发生,防止病菌在园区内传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加强生产区的卫生措施,前面所提到的卫生措施仍是十分重要的。 ②定时排查,尽早去除被感染的叶片(叶部侵染的),装入密闭的塑料袋中带出园区销毁。或整株拔除(系统侵染的),临近的植株及基质也要去除。所有操作都必须是先进清洁区后进污染区。出入温室,必须用消毒液(可用85%的酒精)洗手。 ③为防止病害通过切花、切叶在植株间传播,刀具应在每次使用后消毒,即每次使用每次消毒,消毒可以用85%的酒精。最好至少使用两把以上的刀子,这样当使用一个的时候,另一个可放进消毒液中进行消毒。 ④潮湿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尽可能利用恰当的环境条件使植株保持干燥,尽可能杜绝植株的吐水现象。 ⑤施肥上应尽可能降低其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水平,去除原有肥料配方中的铵态氮,钾元素保持原来要求的水平。 ⑥生长弱的植株更容易被细菌侵染,因此应当尽量避免不良的环境条件及偏高的温度,细菌养殖理想的温度在30℃左右,较高的温度下细菌性病害发展速度更快。 ⑦合理使用农药。在上述防治方法的同时,要配合科学合理的施用农药。可选用浓度为72%的硫酸链霉素4000倍、新植霉素5000倍、10%的溃枯宁可湿性粉剂1000-1300倍、20%的噻枯唑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轮换使用,防止病原菌产生抗性,每周喷一次。由于铜制剂对红掌植株有毒害作用,50%的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800倍、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等铜制剂农药要慎重选择使用。

甜瓜细菌性叶枯病


甜瓜细菌性叶枯病怎么防治

姓名:贺勇 单位:新疆北屯 联系电话:135656795123 2010-07-31

专家解答
您好!
主要症状 此病为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呈现水浸状褪绿斑,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2毫米,周围具褪绿晕圈,病叶背面不易见到菌脓,这有别于细菌性角斑病。
发病原因 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蔓延,该菌在土壤中存活能力非常有限。叶色深绿的品种发病重,大棚温室内栽培比露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严格进行种子检疫,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参见黄瓜细菌性叶枯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天竺葵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天竺葵叶斑病的防治方法--天竺葵的叶斑病是春夏季常见的一种病害,高温多雨季节最容易发生叶斑病,常造成大部分感病叶片死亡脱落。茎部受侵染则变黑、萎蔫、腐烂,剖开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变黑。插条受害不能生根,由茎开始腐烂,并向上发展,导致叶片萎蔫死亡。 一、症状:
天竺葵叶斑病,包括黑褐病和褐斑病两类。 黑斑病:叶上初生水渍状斑,半圆形至不定形,后呈圆形,直径2至3毫米,中央有稍凹陷的坏死斑。较大病斑直径六至十毫米。常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暗褐色,有同心轮纹,上生较少黑色霉层。叶斑上病斑散生或汇合,严重时叶片变黑皱缩枯死。此病多见于植株下部老叶,但上部叶片也易受侵害。 褐斑病:叶上病斑圆形或卵形,直径一至四毫米,浅褐色,灰白色至砖红色,有暗褐色狭窄边缘,叶片下面病斑有时稍微鼓出,斑面散生黑粒或暗灰色霉层状物。 二、病原及发病特点:
以上两种叶斑病的病原均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不定形褐斑点是由刺盘孢菌侵染引起。近圆形灰褐斑是由尾孢菌、叶点霉、壳二孢侵染引起。上述病菌均以分生孢子于春夏季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和再次侵染。尤其是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生病害。往往靠浇水、风雨、水滴飞溅带到叶片上,其主要通过刀等园艺工具接触传播,从伤口侵入。环境潮湿,植株生长过密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创造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植株或枝条过密,降低湿度,防止枝叶徒长。 浇水时避免喷灌,以防洒水传播病菌,应沿盆边缓缓渗入,防止浇水过多,盆内积水,引起烂根。 发现病叶片,一定要及时摘除并销毁。 施肥不宜过量,施氮肥过多,易引起株叶徒长,不开花或少开花。在早春或早秋应适当多施磷钾肥。 发病前喷百分之五十苯来特可湿性粉剂两千五百倍液,或一比一比一百波尔多液。始病期喷施百分之五十炭疽福美加百分之八十代森锰锌一千倍液,或百分之七十百菌清加百分之七十托布津一千倍液、百分之五十施保功可湿粉剂一千倍液,上述药物交替喷施三至四次,隔七至十五天喷一次,前密后疏,有良好防治。

金盏菊细菌性芽枯病


症状 叶及茎,特别是新芽上发病。新芽变暗褐色枯死,病株呈萎缩状。茎表呈淡绿色,火灼状。受害茎向一方弯曲。叶面上病斑暗绿或暗黑色圆斑。叶脉发病,叶片多畸形。

原物 为假单胞细菌Pseudomonas calendulae (Takimoto) Dowsom。病原细菌圆形,杆状,尺度为1.0-2.0×0.5微米。

发病条件 通风不良、生长茂盛的栽培地发病重:尤其是秋季多雨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注意栽培地面通风降湿。

2、 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每7天喷1次,连续喷药至控制发病。

细菌性立枯病


[症状]

本病为侵害维管束病害,使整株失去生机呈立枯症状。9月份发病初期,下叶萎蔫变褐,生长不良,但年内基本不枯死。翌春,气温回升,病株则发生根腐,茎内维管束变褐,植株凋萎,枯死。


[病原物]

为细菌Erwinia chrysanthemi pv.dianthicola (Hellmers) Dickey。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5-0.7×1.1-4.3微米,有一些周生鞭毛,生育适温为25-27℃,10-15℃也可良好发育。

[传染途径]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在田间通过灌水或雨水飞溅使病菌从伤口侵入,田间低洼易涝,边阴雨天气多、湿度大易流行。

[防治方法]

1、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尤其下水头不要积水。

2、 药剂防治,雨前雨后及时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


紫叶李细菌性穿孔病


紫叶李细菌性穿孔病是紫叶李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同时危害桃、碧桃、杏、樱花等花木,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重者还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 

初发病时,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小褐点,然后逐步扩展成直径2厘米左右的紫褐色圆形或多角形病斑,病斑周边有浅黄色晕圈,最后病斑逐渐干枯并脱落成孔状。

发生规律 

致病细菌在枝梢病斑和病芽内越冬。第二年春季染病组织溢出病原细菌,借雨水、气流和昆虫传播侵染。病菌发育温度为5 ℃至35℃,最适宜温度在25℃左右,连续阴雨天或受蚜虫等昆虫危害严重时,易造成大面积流行。华北地区一般在5月发病,夏季高温高湿期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1.合理修剪,使植株通风透光;

2.注意防治蚜虫、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

3.加强水肥管理,种植穴内切忌积水,施肥要注意营养平衡,特别注意磷钾肥的施用;

4.春季发芽前喷施5度石硫合剂或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消灭菌源;

5.发病初期喷施95%细菌灵或15%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喷施一次,连喷3至4 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桑树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桑树细菌性青枯病又称枯萎病、细菌性枯萎病、瘟桑病等。病株表现为青枯,有些桑株全株叶片尚保持清绿色就失水凋萎;有的从桑株上部或中部叶片的叶尖、叶缘处先失水,后变褐干枯或扩展全叶。剖开根茎部皮层时,可见木质部具褐色条纹,严重时扩展到茎枝或根的木质部,木质部变褐或变黑,横剖病枝或病根,切口处可溢出白色菌脓,发病时间长的根部皮层呈湿腐状脱落,木质部变黑腐朽。
防治方法:
1、严禁从病区引进桑苗,病区的桑苗,插条严禁外调。
2、加强田间管理,培育无病种苗,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病穴用生石灰或1%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土壤消毒。
3、药物防治:(1)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4000倍液喷洒或灌根。(2)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喷洒或灌根。(3)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喷洒或灌根。(4)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喷洒或灌根。(5)上述药物防治方法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防治君子兰细菌性软腐病


细菌性软腐病是君子兰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它是以细菌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从伤口侵入,由雨水和灌水等传播,君子兰生长季节,可多次受到侵染,潜育期为2-3天,主要为害叶和茎部。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病组织变褐色,软腐,逐渐扩大蔓延,最后干枯下陷,整个叶片下垂。茎部发病使茎软腐,导致植株倒伏死亡。一般以6-8月发病最重,在高温高湿、施氮肥过多、灌水不当、通风透光差、介壳虫为害严重等情况下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尽量减少植株的损伤,及时防治介壳虫等害虫,加强管理,切忌将水浇入君子兰心叶,夏季避免雨淋,换盆土时要用新土。发病初期喷施95%细菌灵600倍液,或用1000倍液的农用链霉素涂抹病株,污染或用过的花盆与工具应用40%甲醛40倍液消毒。

养花技巧《天竺葵细菌性叶斑病》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向日葵花卉种植观赏性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