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古往今来,人们争相吟咏着花,赏花种花的乐趣一般人很难体会。如果想种植好花卉,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其他人是如何解决花卉种植过程遇到的问题呢?考虑到您的需要,鲜之花网小编特地编辑了“花卉栽培纲要(二)”,但愿对您的种植花草带来帮助。

2、副热带花卉

⑴地中海气候花卉

如地中海北岸、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沿海地区和南非好望角地区、北美加州海岸等产的非洲菊、唐菖蒲、香豌豆等。这些地区的植物都要求有温和的冬天(部分植物能耐轻微霜冻)和凉爽的夏天。如在暑热地区,入夏减少或停止开花,休眠或枯萎。

⑵副热带季风气候花卉

如我国东南沿海产的翠菊、山茶、杜鹃等,较适应暑热。

⑶副热带高山、高原花卉

如我国云贵高原的报春花、龙胆、高山杜鹃等,喜爱凉爽的夏天。

⑷副热带沙漠花卉

如南非的生石花属、芦荟科以及其他多肉植物。

3、暖温带花卉

⑴大洋东岸夏绿林气候花卉

如英格兰、丹麦、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德国西部和法国北部,以及北美自加拿大温哥华至美国俄勒冈州等地区所产的欧石楠、三色堇、雏菊等。这些地区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冷。我国云贵高原植物在此生长特佳。

⑵暖温带季风气候花卉

如我国长江以北至辽宁南部,以及北美东海岸气候(植物耐寒性)带地区产的牡丹、菊花等。这些地区春夏雨水充沛,夏季在短期高温。

4、冷温带花卉

包括我国东北、西北高寒地区和北美气候(植物耐寒性)第1、2、3等带地区,以及中欧、北欧、苏联欧洲部分(不包括寒带地区)等地所产的花卉,草本如一些百合、鸢尾、侧金盏等,木本如黄刺玫、玫瑰、锦带花、丁香等。

附:温带高山植物:如阿尔卑斯山和我国天山等高山上的草本植物—龙胆、高山报春花、高山剪夏罗、高山石竹、高山紫菀、筷子芥、高山风铃草以及雪莲等。但岩石园栽培所称的高山植物很多并不是产自高山。

三、依据用途和栽培方式分类

1、露地花卉

⑴开花乔木

以观花为主的乔木,某些种类如山楂、海棠类,秋冬兼可赏果或赏叶。

⑵开花灌木

以观花为主的灌木,如榆叶梅、丁香、绣线菊等,有些种类可赏果,如平枝栒子、火棘等。

⑶花境草花

多年生草本花卉,如芍药、萱草、鸢尾等。

⑷花坛草花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及少数鳞茎植物,如郁金香等。

⑸地被植物

用以被覆不规则地形或坡度太陡的地面,如细叶美女樱、蔓长春花、络石等。

2、温室观叶盆栽

⑴热带植物

越冬夜间最低温度为12℃,如喜林芋、凤梨类、橡皮树、变叶木等。

(2)副热带植物

越冬夜间最低温度为5℃,如文竹、吊竹梅、鹅掌柴等。

3、温室盆花

⑴低温温室

保证室内不受冻害,夜间最低温度维持5℃即可,栽培报春花、藏报春、仙客来、香雪兰、金鱼草等亚热带花卉。

⑵暖温室

室内夜间最低温度为10—15℃,日温为20℃以上,栽培大岩桐、玻璃翠、红鹤芋、扶桑、五星花及一般热带花卉。

附:热带兰花温室:暖温室或高温温室。

①卡特兰类、文心兰类——日温220—30℃,夜温120—18℃(暖温室)。

②大花蕙兰类、兜兰类——日温低于30℃,夜温100—12℃(暖温室)。

③蝴蝶兰类——夜间温度180—20℃(高温温室)

④石斛类—夜间10℃(暖温室)。

4、切花栽培

(1)露地切花栽培

唐菖蒲、桔梗、各种地栽草花以及南方的桂花、蜡梅等。

(2)低温温室切花栽培

香石竹、香雪兰、月季、香豌豆、非洲菊等(包括温室催花枝条如丁香、桃花等)。

(3)暖温室切花栽培

六出花、嘉兰、红鹤芋等。

5、切叶栽培

(1)露地切叶栽培

木本植物如胡颓子、桃叶珊瑚等。

(2)温室切叶栽培

如文竹、蕨类等。

6、干花栽培

一些花瓣为干膜质的草花如麦秆菊、海香花、千日红以及一些观赏草类等,干燥后作花束用。

7、其他

如观芽的银柳 ,观果的南天竹、金柑、佛手等。

以上三种分类方法,各有所长,可互相补充,则一种植物的全貌(包括生态、习性、栽培特点和应用)都可以看到,例如:

红鹤芋:热带雨林,常绿多年生,暖温室切花或盆花。

金鱼草:副热带地中海气候,宿根,低温温室盆花,或花坛草花、露地切花。

此外,也可以观赏部位分类,如观花、观叶、观果、观芽等;以生长环境分,如土生、砂生、水生、附生等,都可以表示出某些特点。但各类之间,品种数量多寡太不均衡,不能突出分类作用。

XzH52.COM好文推荐

花卉栽培纲要(四)


3、彩叶树种:

①终年彩色的:

A:复色叶

异色:木半夏、红背桂、变叶木

嵌色:金叶大叶黄杨、金心胡颊子、常春藤

洒金:洒金桃叶珊瑚(耐阴)、洒金柏、耐阳

镶边:金边大叶黄杨、银边大叶黄杨、金边瑞香

B:单色

红色:红花檵木、红羽毛枫、红鸡爪械

紫色:紫叶桃、紫叶李、红叶小檗

黄色:金叶女贞(金叶水蜡)

②季节性变色

秋天变红:

A:枫香(金缕梅科)大乔木,对SO2、Cl2有较高抗性,目前市场前景看好)。

黄栌(北京香山红叶,就是黄栌)漆树科

榉树(木材好)金坛、喜钙、石楠

B:秋天变黄:银杏(北方栽种很多,但经常死亡,北方不是冻死、旱死)

nbsp;金钱松(要求酸性土)

金叶鸡爪械(市场很少)

注意:在园林设计中,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三、篱木类:(是草坪的替代品,优点,管理省工)

①阳生性:灌木包色块: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红桂木、葱兰等。

②耐阴性:八角金盘、洒金桃叶珊瑚、法国冬青(在高架桥下作地被绿化苗用较多)。

四、蔓木类:

1、缠绕藤本:紫藤、油麻藤、崖豆藤

2、攀缓藤本:

①有茎卷须:葡萄

②茎卷须上有特化吸盘:地锦、五叶地绵

③气生根特化成吸盘:常春藤、凌霄、络石、扶芳藤等

3、蔓生藤本:蔓长春花、花叶蔓长春花

4、蔓生灌木:蔷薇、迎春

五、果木类:

火棘:蔷薇科,常绿灌木,也可培育成小乔木,花期4-5月,果熟期9-11月,作绿蓠,也可作盆景。

冬青(冬青科,常绿乔木,花5月,果期10-11月,暖温带树种,耐寒力强,市场需要量不大)。

石楠:(蔷薇科,石楠属,花期4-5月,果期10月,梨果球形,红色。)

六、林木类

针叶、柳木、杨木等

城市规划的要求:

绿化→园林化→生态园林化→生物多样化

城市的苗木使用要求

绿化→彩化→香化→生物化

花卉栽培纲要(三)


四、观赏苗木的分类

一、花木类

1、春花植物:(3—5月,应重视早春花卉)

①红色:梅花、樱花、牡丹、山茶、垂丝海棠、日本晚樱

(蔷薇科)

②白色:白玉兰、广玉兰、琼花、木绣球、杏、桃、丁香

③黄色:金钟花(连翘)、迎春、云南黄馨、棣棠

(木犀科)

④紫色:紫玉兰、紫荆

☆注意:在市场上,应重视早春花的研究,杏×梅→杏梅;红叶李×梅→美人梅(×表示嫁接)

2、夏花植物:

①石榴:(黄河流域,地中海、伊朗、1千多年)

②百日红:(耐旱),品种种好。提倡分品种种植,实践中可以采用扦插繁殖

③金丝桃(梅):抗旱,播种

④栀子花:(盆花)喜肥

⑤六月雪:茜草科,半常绿矮生小灌木。白色小花,又叫满天星,在我们这常被用作盆景材料。

⑥云实(豆科、黄花为北方服务好)

⑦木槿:滨海木槿,耐盐碱

⑧银荆(金合欢):原产澳大利亚,分布于热带地区。又叫相思树,不过耐寒性差。喜酸,苏北不行

⑨夹竹桃:地中海,到黄河流域(红花、黄花),花期6—9月。是夏花植物中较好的品种,对SO2、Cl2等有毒低抵抗力和吸收力强。

3、秋天花木

①桂花(木犀科)

②木芙蓉花色多种,花期10—11月,绵葵科,木槿属。

③双荚槐(Cassia bicapularis)澳大利亚,黄色,国庆开花

④伞房决明、豆科、决明属。花黄色

4、冬天花木

①蜡梅(暗黄色,有香气)

②油茶(蓝色花)

③茶叶(白花)

④茶梅(宁海),山茶花中变种,耐底温性好,可耐-10℃左右低温,可以在本地生长。但在栽培中要注意土壤的酸碱度,以弱酸性较好(PH4.5-6.5,5.5-6.5之间为佳)。

说明:

①春天应开发新品种

②秋冬应加强引种工作

③专业化生产,形成区域特色

比如浙江金华:山茶、桂花、佛手

宁波(北仑镇)杜鹃花

福建:苏铁

④问题:区域试验较落后,品种比较乱

二、叶木类:

1、亮叶类:(常绿阔叶植物),①樟树(叶厚、基质、发亮、叶色浓绿)②大叶女贞(沭阳地区近年来栽种较多)

新品种:红楠青岛樟科

青冈壳斗科
另外,抗冻性好的品种

浙江樟(Cinna momum chekiang ensis),阴樟,天竹桂

2、异形叶类:

①羽状深列:苏铁,还有鲜切花中常用的针叶,散尾葵等。

②羽状复叶:栾树、合欢

③掌状复叶:鹅掌紫、七叶树(原产地湖北,种子大、耐寒、种子不能干(湿砂藏,河南鸡公山有成片林)

④掌状叶:八角金盘、鸡爪械

⑤剑形叶:丝兰、凤尾丝兰

⑥变形:琴叶榕

马褂木(空气湿度要求大,常植于绿地中间—分景很好,怕积水)。

花卉栽培纲要(五)


第二章绿化苗木的栽培管理

属于暖温带气候条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质中性,适于各种花卉的生产,也是我国南花北移的良好“驯化”地带。

绿化苗木的栽培管理,主要以露地栽培为主,在生产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安排:

(一)选地

1、水源方便,交通便利。绿化苗木的生产,如果交通不便,势必增大运输成本,影响效益。

2、选择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对于土壤粘重的“二节土”,可以采用施有机肥等办法改良。

3、地形要开阔、平坦、避风、向阳。

(二)整地

1、深耕细作翻耕土地一般与施基肥结合进行。每亩施用充分腐熟的家杂有机肥2500kg,过磷酸钙50kg或骨粉37kg拌匀后均匀的撒在土壤表面,然后翻耕25—30厘米,将肥料翻入土壤下层,同时要捡除砖石、瓦块和杂草树根。最后耙平,待用。

2、整地作畦苗木栽植之前,一定将深耕、耙平的圃地整理成坡地,以利灌溉和排水,并开好田间的排灌沟渠。然后,做成与排灌沟渠垂直,宽为1.5米左右的低畦。在两畦间做高出地平20厘米,宽20厘米的畦埂,长度不限。较低洼的地段,应做高畦,畦面高出地面25厘米,两畦间留下50厘米距离,以备雨季排放积水。

(三)移植和定植

露地花卉,除去不宜移植而进行直播的花卉外,大都是先在苗床育苗,经分苗和移植后,最后定植于花圃中。

移植包括“起苗”和“栽植”二个步骤:

1、起苗:起苗应在土壤湿润状态下进行,以使湿润的土壤附在根群上,同时避免掘苗时根系受伤。裸根移植的苗,用铁铲将苗带土掘起,然后将根群附着的土块轻轻抖落,随即进行栽植;带土球移植的苗,先用铲子将苗四周铲开,然后从侧下方将苗掘出,修圆土球。

2、栽植:栽植方法有沟植法和穴植法两种。沟植法是依一定的行距开沟栽植;穴栽法是依一定的株行距挖穴栽植。

移植的方法很多,可分为裸根移植和带土球移植。裸根移植通常用于小苗及一些容易成活的大苗;带土球移植多用于大苗和少数根系少较难移植的苗木。

栽植完毕后,用铲子将树根周围的土铲平,以便栽植畦内灌溉通畅。

(四)灌溉

1、灌溉用水:最好用无污染河水,其次是池塘水,不含碱质的井水(一般在10—15米深的地下水)在生产中经常使用。

2、大水漫灌:在我县花木产区主要使用畦灌的方式,这样方便及时、灌水充足,缺点是用水量大,且灌水后,易使土面板结,整地不平或镇压不匀时,常使水量分布不均。但可以通过中耕除草解决。

3、喷灌:将水压向水管上的喷头,水自喷头喷成细小的水滴进行灌溉。本法与地面灌溉相比,省水、省工、不占地面,还能保水、保肥,地面不板结,提高水的利用率,但自动喷灌成本较大。

4、喷淋:播种的幼苗,因植株较小,宜用细孔喷壶喷水,以床土湿润为度。

5、灌溉的次数:灌水量及灌水次数,常依季节、土质及花卉种类不同而异。

幼苗移植后的灌溉尤为重要。我县颜集镇堰下花农通常在移植后连续灌水三次,称为“灌三水”:第一次移植后随即灌水,称为“定根水”,第二天早上灌一次足水,称为“回水”;隔4—5天浇水,称为“松根水”,这次水浇后即可松土,转入正常管理。

夏季及春季干旱时期,应有较多次的灌水,沙性土壤更应增加浇水次数。

(五)施肥

1、肥料的种类及施用量:花卉栽培常用的肥料种类及施用量依土质、土壤肥力、前茬作物、气候、降雨量以及花卉种类的不同而异。经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年研究表明(附表1),草花类和绿化苗木类的需肥是不同的。

花卉的施用肥量(kg/亩)

花卉类别 N P2O5 K2O

草花类 6.2—15 5—15 5—11.3

绿化苗木 10—15 6.8—15 13—20

花卉的施肥不能单独施用只含某一种肥分的单纯肥料,一般施用N、P、K三种营养成分皆有的复混肥料,只是在确知特别缺少某一肥分时,始可施用单纯肥料。

2、施肥的方法:

⑴基肥:人粪尿、家杂肥、饼肥等有机肥,在播种或移植前结合耕地进行施肥。一般每亩可施750kg—1000kg的有机肥。

花卉的基肥施用量(kg/亩)

肥料花卉种类 硝酸铵 过磷酸钙 氯化钾 硝酸铵 过磷酸钙 氯化钾

草花类 6 10 3.3 8 16.7 6

绿化苗木 3.3 5.3 2 14.7 33 12

⑵追肥:在花卉栽培中,为补充基肥的不足,满足花卉苗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常进行追肥。

一般追肥次数在3—4次/年,第一次在春季开始生长后;第2次在开花前;第3次在花后;秋季叶枯后,应在株旁补以有机肥,进行第4次追肥。(常绿植物以每次新梢生长为其界限)。

追肥的施用方法依肥料种类及植株生长情况而定,植株较大施肥应距根系远些,施用粪干或豆饼时,可采用沟施或穴施。

施用人粪尿或化学肥料时,常随水冲施,化学肥料亦可按株点施,或按行条施,施后灌水。

(六)中耕除草

中耕能疏松表土,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的空气流通以及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分解,为花卉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创造良好条件。结合中耕拨除杂草,以免与花卉争夺养分,影响花卉正常生长。

中耕时间:幼苗期及移植后不久,大部分土面暴露于阳光下,除了土面极易干燥外,还容易滋生杂草,这时要及时中耕。

中耕深度:依花卉根系的深浅及生长时期而定。根系分布较浅的花苗应浅耕;反之,可深根。幼苗期中耕宜浅,以后随苗株生长逐渐加深。中耕时株行中间处应深,近植株处应浅,中耕深度一般为5—8厘米。

除草的要点:“除早、除小、除了”,“除早”是杂草发生之初,工作量小,“除小”是杂草根系较浅,入土不深,易于去除;“除了”是杂草开花结实前必须除清。

除草剂的运用:目前常用的是莠去津、乙草胺、盖草能等。但要经过小面积试验后使用。我县花农在生产中常用40%莠去津可湿性粉剂400克/亩拌砂,均匀撒在刺柏、圆柏等移栽苗畦内防除单子叶杂草,效果很好。

(七)轮作

轮作是在同一地块,轮流栽植不同种类的花卉,其循环期限一般二、三年以上,其目的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和防除病虫害。

不同种类的花卉、浅根性与深根性花卉对于营养成分的吸收、病虫的为害都不相同。

花卉繁殖综述(二)


②芽插

不论半硬枝扦插或软枝扦插,如材料不够,可以取枝条上较成熟部分的芽,带叶片,带一段长约2厘米的枝条,作插穗,芽的对面略削去皮层,将插穗的枝条平插入土中,芽梢隐没于土中,叶片露出土面。

③叶插

草本花卉可用叶插的种类较多,如虾蟆海棠、大岩桐、非洲紫罗兰等,它们多具有肥厚的叶片和叶柄。叶插发根的部位有时脉、叶缘及时柄之别。如虾姨海棠叶片插,将叶片上的支脉于近主脉处切断数处,平卧在插床面上,使时片和介质密切接触,并用何枝或铜红固定,就能在支脉切断处生根长芽。非洲紫罗兰叶插,能干叶柄切口处生根长芽。

④根插

即用根作为插穗,适用范围,仅限于易从根部发生新梢的种类,如芍药、紫苑、凌霄、垂盆草等。芍药、凌霄等有粗大的根,可选其粗壮的,剪成5~10厘米左右一段作为插穗,全部埋人床内,或顶梢露出土面即可,垂盆草等细小的肉质草本植物之根,可以切成2厘米左右的小段,用撒播的方法撒于床面后覆土。

(4)扦插后的管理

扦插后的管理主要为浇水、遮荫。硬枝插及根插管理较为简单,北方要保护,预防受春寒之害。半硬枝及软枝插宜精细管理,保持床土湿润,以防止蒸发失水影响成活。扦插初期要注意蔽荫,发根时晨夕可逐渐通风透光,逐步减少灌水,增多日照。并要注吞拔草、除虫防病等工作,新芽长出后施淡肥一次。待植株壮实后方可移植。芽插、叶插多在温室内进行,也要精细管理,进行遮荫,以防止失水。

2、压条繁殖

是一种枝条不切离母体的抒插法,多用于扦插难以生根的花卉,或一些根孽丛主的灌木,如桂花、蜡梅、白兰花、结香、迎春、米兰等,在生长期进行压条。取条要根据压条方法而决定,如在植株基部堆土压条,大小部可用,就不必选条。一般要选用成熟而健壮的1~2年生枝条。曲枝压条要选择能弯曲、近地面的枝条。高空压条要选壮实的枝条,高低适当的部位。取条的数量,一般不超过母株枝条的1/2。

(1)压条方法

压条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单枝压条:取接近地面的枝条,作为压条材料,在压条部位的节下予以刻伤,或作环状剥皮,然后曲枝压入土中,枝条顶端露出地面,以竹钩固定,覆土10~20厘米并压紧。

②堆土压条:堆土压条多用于根莱多的直立性的花灌木类,在丛生枝条的基部予以刻伤后堆土。生根后,分别移栽。

③波状压条:用于枝条长而易弯曲的种类,将植株枝条弯曲牵引到地面,在枝条上切伤数处,每处都弯曲后埋入士中。生根后,分别切开移植即成为数个独立的新个体。

④高空压条:高空压条多用于植株较直立,枝条较硬而不易弯曲,又不易发生根孽的种类。在其当年生的枝条中,选取成熟健壮、芽饱满的枝条进行环状剥皮,再用塑料薄膜包住环剥处,环剥的下部用绳扎紧,内填以水湿适度的苔薛拌土,然后将上口也扎紧。一个月左右生新根后剪下,将塑料薄膜解除,栽植后就成为一个独立的植株。

(2)压条后的管理

由于压条不脱离母体,在生根过程中的水分及养料均由母体供给,所以管理容易,但要注意是否压紧。切离母体的时间依其生根快慢而定。有些种类如蜡梅、桂花等需翌年切离;有些种类如月季等需当年切离。切离之后即可分株栽植,栽植时要尽量带土,以保护新根。

3.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多用于丛生型或容易萌发根莱的灌木或宿根类花卉

(1)丛主型及萌渠类灌木的分株繁殖

一些丛生型的灌木花卉,在秋季或早春掘起株丛,一般可分2~3株种植,如蜡梅等。另一类是易于产生根孽的花卉,可将母株旁抽生的根孽(也称吸芽或吸枝等),带根割下来,另行种植,成为一个新植株,如木笔等。

(2)宿根类的分株繁殖

宿根植物地栽三、四年或盆栽二、三年后,丛株过大,需要重新种植或翻盆,都可以在春、秋两季结合分株进行。挖取或倒盆后,在根系自然分节处劈开,一般分成2~3丛,再单独种植或上盆,如鸢尾、春兰等。

(3)块根类的分株繁殖

花卉在根颈上萌发多个新芽,可将块根带芽分开另植,如大丽花等。

(4)根茎类的分株繁殖

用刀将根茎带芽(3~4芽)分割另植。

(5)分球繁遁

什么叫花卉?(二)


依园林用途分类

1.花坛花卉

指可以用于布置花坛的一、二年生露地花卉。比如春天开花的有三色堇、石竹;夏天花坛花卉常栽种风仙花、雏菊;秋天选用一串红、万寿菊、九月菊等;冬天花坛内可适当布置羽衣甘蓝等。
2.盆栽花卉

是以盆栽形式装饰室内及庭园的盆花。如扶桑、文竹、一品红、金桔等。

3.室内花卉

指通过C4途径来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的一类花卉。一般观叶类植物都可作为室内观赏花卉。如发财树、巴西木、绿巨人、绿箩、五彩玉米等。

4.切花花卉

⑴宿根类:如非州菊、满天星、鹤望兰。

⑵球根类:百合、郁金香、马缔莲、香雪兰等。
⑶木本类切花:如桃花、梅花、牡丹。

5.观叶花卉

主要根据观赏部位来定的。如绿巨人、铁树、蕨类植物等。

6.荫棚花卉

在园林设计中,亭台树荫下生长的花卉。麦冬草、红花草以及蕨类植物,皆可作为荫棚花卉。

花卉的繁殖(二)


4、嫁接后的管理

一般芽接后10天左右,用手触动接芽的叶柄,如很易脱落,即证明初步成活,如接穗干缩,芽枯黑者为未接活,可将土堆全部扒除,使砧木萌蘖,至夏、秋或明春再补接。在正常情况下,接后3周至1个月即可松绑,一般待接穗上新芽长至2~3厘米时即可全部解绑。对于嫩枝接等套塑料袋者,要注意先松开透气,逐渐去袋,不可冒然一次除去,让新芽有锻炼机会。新芽长到一定程度时,要设立支柱,以防风折。成活后,砧木上常萌发许多蘖芽,要及时予以剪除,以免与接穗争夺水分。

(三)分生繁殖 对于易丛生、易萌蘖及球根类的花卉通过分株或分球进行分离栽植的繁殖方法统称分生繁殖。分生繁殖又可分为分株和分球两种。前者多用于萌蘖性强的多年生草花和丛生性强的花灌木,后者多用于球茎、鳞茎类的花卉。分生繁殖方法简单,成活率高,成苗快,但产苗量较低。

1、分株法 不论是分离母本根际的萌蘖,还是将成丛花卉分劈成数丛,分出的植株必须是具根、茎、叶的完整植株。

分株繁殖的时间多在早春或秋季。对于草本花卉,如兰花、丽花、美人蕉、鸢尾等多在春季。对于木本花卉,如腊梅、牡丹、迎春等,在温暖地区可在秋季。对于温室中的吊兰等常从走茎上产出小植株的植物,可随时分离栽植。

分株的方法简单,如牡丹、腊梅等丛生型的花木,掘起植株酌量分丛;蔷薇、凌霄、金银花等则从母株旁分割带根枝条即可;大丽花、美人蕉等将块根带芽分离,或用刀将根状茎及芽或根状茎及地上部分一起分割后种植;兰花、君子兰,只要在翻盆时分成2~3丛另行栽植即可。分株法繁殖的植株多数能在当年开花。

2、分球法 分球法是将鳞茎、球茎、块茎及根茎自然分离。

分球繁殖的时间为春季或秋季,如球茎类的唐菖蒲为春季,鳞茎类的百合、水仙、郁金香等则为秋季。

春植的深秋掘起并分离子球,贮藏过冬,来春种植,故又称春植球根。大球当年能开花,小球需2~3年才能开花,如唐菖蒲。秋植的初夏掘起并分离子鳞茎,经休眠于秋季种植,故又称秋植球根,需几年的培养,一般要培养到球茎达5~7厘米时才能开花,如水仙。

球茎分离后必须将大球和小球分开、分级,并置于冷凉通风处贮藏,经休眠后分别栽植。

(四)压条繁殖 将母株接近地面的部分枝条压入土内,使之生根后再断离母株,成为独立的新植株的繁殖方法。但生根时间较长,局限于丛生、匍匐性、蔓性花木,繁殖量小。

1、普通压条 将接近地面的丛生枝、萌枝进行压条的方法统称为普通压条法。它包括单枝压条、堆土压条、波状压条等。

单枝压条多用于丛生灌木,一般晚秋或早春将近地面一二年生枝条的下部刻伤弯曲埋入土中,枝顶露出地面,固定后覆土压紧。

堆土压条法多用于丛生性强的直立性花灌木。一般于春季在枝基部刻伤或环剥后覆土,使枝条基部生根后于晚秋分离。

波状压条多用于枝条长而柔软的蔓性花木,一般于春夏,将长枝弯曲成波状,向下屈的各个部分刻伤、固定、埋土,次年春季生根抽枝后切离分栽。

2、高枝压条 多用于枝条较硬不易弯曲,又不易发生萌条的种类。一般于春夏,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于梅雨季节,选老熟健壮、叶芽饱满的枝条进行环剥,然后用塑料薄膜、竹筒、花盆或其他容器,内填苔藓或培养土等基质,套好并固定,以后经常注意浇水以保持基质湿润,秋季生根后即可剪离。

三、快速繁殖

花卉的快速繁殖又叫试管繁殖,是指用组织培养方法快速无性繁殖花卉的一种新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已报道的花卉试管苗约有67个科,370余种,其中兰科约占150种。当今,用试管繁殖的建兰、蝴蝶兰、石斛兰、香石竹、月季、西洋杜鹃、菊花、非洲菊、球根海棠、天竺葵、百合、凤信子、中国水仙、唐菖蒲、鸢尾、萱草等30多种花卉,已进入商品领域。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及用途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的离体组织部分(器官、组织和细胞)在适宜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无菌培养,使其增殖(产生愈伤组织)并逐步分化出器官(芽和根)和形成小植株的方法。

1、用于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 组织培养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少量的母株,显著提高繁殖系数。例如兰花试管苗繁殖1年可增殖106株。此法可以使优良品种在短期内得到普遍推广。

2、培养无病毒苗 大多数木本观赏植物只进行无性繁殖,但由于病毒会通过繁殖器官如枝条、块根、块茎、鳞茎、球茎等进行传递,在母株内逐代积累。因此,随着栽培时间的推移,其危害日趋严重。表现为生长迟缓、花径变小、花色退化,大大地影响了观赏价值。根据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的理论,组织培养的材料如果是茎尖分生组织,那么,得到的苗基本上是不带病毒的。因此,应用茎尖培养技术可繁殖和保存无病毒的栽培品种,或者从感染病毒的植株重新获得无病毒植株,提高花卉的品质和产量。如菊花、香石竹等。

3、用于三倍体、多倍体、杂种F1代的繁殖 在自然条件下,三倍体、多倍体花卉表现高度不育,杂种F1代如果用种子繁殖,则F2代性状发生分离,品质变劣。因此这些花卉不能用种子繁殖。而传统的无性繁殖虽然提供了遗传基础一致的苗木,但通常会受到数量的限制,且很多种类扦插生根较难。采用组织培养繁殖法不仅可以得到遗传基础一致的苗木,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繁殖率,如多倍体萱草。

(二)花卉组织培养繁殖的方法

1、培养材料的选择 为了获得无病毒植株,最好选用茎尖、生长点、形成层等作为外植体。此外,还可选用叶片、鳞茎、茎段、花瓣、子房、珠心、子叶、下胚轴等。

2、材料表面灭菌 先用肥皂水洗涤材料,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再放入70%的酒精中约30秒钟,取出后在0.1%的升汞中浸泡5-10分钟或在10%的漂白粉上清液浸泡10-15分钟,最后用蒸馏水冲洗3次。

3、接种 从灭过菌的芽中剥取茎尖或生长点,或将根茎、幼茎、下胚轴等切成0.5-1厘米长的切段,或将叶片、花瓣、子叶等切成0.5-1厘米2的切块。在无菌室内或超净工作台接种到培养基上。

4、培养

(1)初次培养 外植体在组织培养的初期,首先是产生愈伤组织,再分化出芽或直接产生芽,形成带根植株。在初次培养所用的激素中,细胞分裂素以6-苄基腺嘌呤效果最好,生长素以加萘乙酸效果为好。

(2)芽的增殖 此阶段的培养目的是繁殖大量有效的芽和苗。在芽增殖的培养基上,细胞分裂素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以6-苄基腺嘌呤对芽的大量增殖最为有效。生长素多用萘乙酸,但浓度不可过高,否则对芽的增殖反而起抑制作用,并容易形成愈伤组织。有时加入低浓度的赤霉素以促进芽的伸长。芽的增殖速度是离体快速繁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3)生根培养 其培养目的是使第一和第二阶段培养的苗发生不定根,并使苗继续长大,从而长成完整的小植株。一般10米米长的芽即可转入生根培养基。大多数植物只需将无根苗移至无生长素的米S培养基或稀释的一倍的米S培养基上便可长根。但对一些较 难生根的植物,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降低培养基的盐浓度。采用White生根培养基或稀释2-10倍的米S培养基。

②在培养基中添加0.1-1pp米萘乙酸或吲哚丁酸。

③把茎基在100-1000pp米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一下,再移至生长素培养基中培养。

5、炼苗与移栽

(1)炼苗 为保证移栽后成活,使试管苗适应从异养型转变为自养型的过程,因此需要炼苗。其步骤:把培养物放置在移栽环境中3-10天,使其适应新的光、温、湿条件。在移栽前一天打开瓶塞,第二天再移苗。

(2)移栽

①苗的取出 先在瓶中注入清水,用摄子轻轻地将培养基块搅碎,这样可避免根受伤以及因培养基带入土中引起的腐烂。

②种植 先将生根苗移栽到洗净灭菌的河沙中进行沙培。初期应注意保持移栽苗环境中有较高的湿度和较稳定的气温(22-25℃)。沙培2-3周之后则可移栽到装有土壤的花盆和木箱中培养成栽培用苗。

苏茶茶树栽培(二)


三、茶树种植

(一)种植方式

建国前江苏茶树种植十分粗放,只是利用林间空地或农用荒芜地挖穴点种茶籽。如《四时篡要》所载:“开坎三尺,深一尺……每坑种六、七十棵子……相去二尺种一方……。”这就是老式丛植茶园。老茶区宜兴县的丛植茶园一般丛距1.3米~1.7米,行距2米~2.7米,每亩120~250丛,行间多间作山芋、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采摘过度,茶丛矮小,覆盖度只有30%~40%,茶叶产量极低,一般每亩只产粗茶25~30斤。苏州洞庭山茶树多数与果树间种。一般于当年采种后即进行播种,也有在第二年早春雨水至春分播种。茶籽一般播种在新开辟果园的梯田坎边,或果树下间隙地,无规则穴植,间作果树以枇杷、杨梅、柑桔、银杏、柿、桃、梅为主,一般穴距1.7米~2米,穴深0.3米。播种时把所挖熟泥回到穴中,填满27厘米左右,然后进行播种,每穴播种茶籽1饭碗,重约250克,播后覆土3~4厘米,覆土后再盖2~4厘米左右砻糠或柴灰或压石块(防鼠、保湿)。待第二年清明前后茶籽萌芽时把石块搬开,由于每穴播种茶籽较多,所以出苗齐,植株大。

建国后为使新茶园很快成园投产,开始改丛栽稀植为条栽密植。1953年,首先推广单行丛植,行距1.5米×1.6米,丛距23厘米~33厘米,每丛播种茶籽5~6粒,每亩留苗3500~5700株,这种单行丛植茶园通过4~5年的肥培管理和修剪,一般7~8年每亩可产干茶50公斤,10年以上亩产可超过100公斤,比老式丛栽茶园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953~1954年,宜兴芙蓉茶场又率先将单行丛植改为双行单株密植,大行距1.5米,小行距0.2米,株距0.08米~0.09米,每亩播种精选茶籽11000粒。播种前深翻0.25~0.3米,播种行深翻0.4~0.45米,再开宽0.4米,深0.2米的播种沟,打碎土垡,每亩施土灰(火烧土)1.5吨、过磷酸钙15公斤作基肥,盖土5~6厘米,耙平后按设计密度播下茶籽,覆土5~6厘米,面积达1400亩,双行单株密植茶园五年生幼茶亩产即超出过50公斤。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的新茶园绝大多数是单行丛植和双行单株密植茶园。

为了探索密植快速丰产,1975年春季,张志澄在宜兴红岭茶场布置种植了9.8亩多行密植茶园试验,其中8.8亩为单株6行,大行距1.5米,种植行宽1米,操作道宽0.5米,小行距为20厘米×33厘米。由于茶园群体数量增加,树冠覆盖度大,茶芽密度高因此表现了投产早、产量高、收益早、新芽萌发整齐、鲜叶质量好的优点。该试验地第二年亩产干茶19公斤,第三年亩产干茶76公斤,第九年达最高峰380.4公斤。1979年该场又种植140亩单株3行密植茶园,三年生幼茶单产超过77公斤,赶上七、八年生的常规茶园产量。密植栽培技术很快在全省推广,据统计1970~1982年全省新发展茶园78951亩,其中密植茶园38900亩,占49.3%。

由于种植密度在省内外争议很大,1982年,省农林厅组织茶叶技术干部15人对密植栽培方式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尽管密植茶园建园投资多,但因投产早、产量高、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出常规茶园,所以在条件具备时发展速生密植茶园,对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建设初期资金不足、增加茶农收入有积极作用。考察组肯定了茶树密植速生是茶树栽培上一项重要的技术改革。

从80年代中期到1997年发展的新茶园多采用多株单行、单株双行和部分单株三行形式。

(二)茶园间作

建国前的老式丛栽茶园几乎全部实行间作,间作物除果树外,主要是山芋,还有玉米、大豆、花生、三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以解决山区农民自己的粮食问题。50年代初期,为了不减少粮食作物的收入,在发展新茶园时仍保留了幼年茶园的间作,但对间作作物和密度作了规定,幼年茶园不可间种高杆作物, 60年代初进一步明确,茶园中不得种植高杆大豆、爬豆、山芋、小麦、芝麻,可以种植矮杆大豆、绿豆、花生和部分中药材,并要合理安排行株距。60年代末到70年代提倡茶园间作绿肥作物。随着大部分茶园封行成园以及粮油生产土地产出率提高,80年代以后,茶园就很少间作了。

(三)无性系良种的栽植技术

70年代初,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扶持每年从福建、浙江等省引进大批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发展新茶园,但由于沿用种子苗移栽法,成活率不高,有的年份因伏旱成活率仅有30%~40%,挫伤了群众发展无性系良种的积极性。1975年,无锡市大浮林果场于坡地采用低沟栽植法移栽福丁大毫无性系茶苗,在种植行上开深20~25厘米的种植沟,沟呈船底形,然后将茶苗栽在沟中,浇一次透水,上覆盖松土,使茶苗根颈部低于地面10~12厘米,有利于降雨和干旱时灌溉水停留沟中,保持土壤水分。当年10月检查,茶苗成活率达90%以上。80年代省农林厅在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的同时,也推广了坡地低沟栽植法,全省各地在应用中又根据各地情况,进一步发展为全面深翻,开好种植沟(沟深50~60厘米,宽60厘米),分层施足基肥,坡地低沟保墒定植,平地或洼地平沟防涝。句容县高庙茶场拓植无性系良种茶园115亩,移栽茶苗采用开好种植沟、施足基肥、选择壮苗、低沟栽植、粪水浇苗、留苗补缺等配套栽培技术,达到了一次成园。1991年农业部农业司领导来江苏视察茶叶生产,亲临开沟栽植现场,对这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1997年国有茶场大规模更新改造时,这一做法被列入“技术指南”。

四、肥培管理

(一)重施基肥

建国前,茶园基本不施肥。50年代茶园很少施基肥。1963年省农林厅印发的培训教材中提倡秋季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加适量氮素化肥(每亩10~15公斤)作基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秋冬基肥的用量、种类大大增加。1974年10月无锡市郊区大浮林果场在两年生茶园的茶行间深翻26~27厘米,每亩施猪灰2.5吨,可可饼3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1975年12月又在茶行间深翻40厘米,每亩施鸡灰、猪灰、豆灰10.5吨,过磷酸钙50公斤;1976年11月,茶行间继续深翻30厘米,每亩施鸡灰、蚕蛹下脚1.8吨;1977年11月,茶行间深翻33厘米,每亩施鸡灰1.3吨。通过四年重施基肥,1977年茶园正式投产,1978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亩产鲜叶672公斤,折干茶168公斤,创造全省幼龄茶园的高产记录。1978年在全省茶叶科技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从而使重施基肥的技术措施在全省推广。80年代,茶场普遍在秋茶停采后结合深翻,开沟条施腐熟饼肥(菜籽饼)每亩125公斤,磷肥40~50公斤。宜兴县阳羡茶场每年秋冬深翻施肥,耕深25~27厘米,每亩施菜饼或可可饼200公斤,磷肥40~50公斤,尿素10公斤作基肥。1980年投产茶园1470亩,产干茶231.5吨,平均亩产137.5公斤。90年代,进一步优化了肥料结构,基肥以饼肥和茶叶专用复混肥为主,数量不少于150公斤/亩,为了来年提早开采,施肥时间大大提前,改冬施为秋施,一般在9月中下旬开始,10月份施肥结束,为来年春季增产打下基础。

(二)分期追肥

50年代后期,部分茶园开始施用人粪尿和少量化肥作追肥,人粪尿多用在1~2年生幼龄茶树上。60~70年代,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高产稳产茶园的建设,茶园追肥次数和数量不断增加,一般茶季追肥3~4次,肥料多为碳酸氢铵或硫酸铵。宜兴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在1969~1973年的五年中,每年追肥4次,即春茶前施催芽肥,春茶高峰期过后施春肥;春、夏茶结束后施夏、秋肥。全年亩施硫酸铵140~170斤,各次施肥数量比例为30%、25%、20%、25%。1995年以后,由于名茶生产大幅度增加,各地追求茶园早开采,因此追肥的时间、次数、种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催芽肥时间提前至2月底、3月初,重点施足春茶结束后的追肥,并且增加了有机肥和复混肥的比重,由于很少采摘夏茶,夏茶后追肥一般不施,秋茶结束结合基肥,适当增加速效化肥,以增强茶树御寒能力。

(三)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

除了根部施肥外,70年代有些茶场试用植物生长激素“920”、“赤霉素”等进行叶面喷施,促进茶芽萌发。80~90年代有些茶场为了提早春茶开采,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在春茶期间全面喷施叶面肥3~4次。肥料种类有硫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等大量元素,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锰、钼酸铵等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施用浓度:大量元素为0.5%~1.0%,微量元素50~500毫克/公斤,稀土元素10~50毫克/公斤。用量以喷湿叶背为度,喷施时间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喷施期以新梢萌发至一芽一叶初展时效果最好。镇江地区茶科所(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于1982~1983年在春茶期喷洒浓度为1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夏茶期喷洒浓度为0.5毫克/公斤三十烷醇加0.5尿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生产上没有得到大面积应用。90年代以后,有些茶场在茶芽生长期间喷洒为茶树专门生产的多功能复合营养液,如“T—爱农”、“LH—P农乐”、“茶叶素”“壮茶灵”、“一喷早”等。但应用面不广,未在全省形成制度。

(四)种植绿肥

60年代开始,全省推广茶园种绿肥,以解决幼年茶园肥料的不足。秋播绿肥有苕子、紫花豌豆、紫花苜蓿、蚕豆,播种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苕子每亩播种1~1.5公斤,紫花豌豆每亩2.5~3公斤。春播绿肥有大豆、绿豆、大叶猪屎豆、印尼绿豆等,播种期在5月,播种量每亩2~2.5公斤,绿肥作物在盛花期及时刈割埋青。70年代,宜兴一些茶场对已封行的茶园采用割草埋青的方式施用绿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力。80年代以后,由于大面积发展新茶园,绿肥作物种子不足,化肥、饼肥、畜禽粪等肥源增加,茶园逐渐不再间作。

五、茶园耕翻除草

建国时江苏留存的老茶园大多为茶粮、茶果间作茶园,茶农结合间作作物种、收,进行茶园耕翻、除草。1963年省农林厅肯定了茶园耕翻对改良土壤的积极作用,并把耕翻按深度分为三个类型:①浅耕:深度在10厘米以下,目的是除草保墒;②中耕:深度在10~25厘米,目的是疏松耕作层土壤,增加土壤保蓄水分、空气和养分的能力,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③深耕:深度在25厘米以上,作用是增加耕作层深度,扩大根系伸展范围。根据江苏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春不耕,夏浅耕,秋中耕或深耕”的要求。深耕时间要在“秋季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以后开始,上冻后15~20天结束”,要结合施基肥进行。这一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成为江苏茶园管理的一项常规技术。

1979年宜兴县川埠茶场(现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罗凡在总结该场25年茶树综合栽培技术时进一步提出切忌湿土锄翻破坏土壤结构,秋茶结束后,立即深耕,深度达30~40厘米,亩产鲜叶750公斤以上的茶园因树密闭,土壤结构好,不必年年深翻。每年浅锄割草四、五次,深度7~10厘米,特别是干旱来临前进行浅锄,耕翻浅锄都是人工操作。随着茶树生长树冠郁闭,耕翻作业难度增加,一些茶场用毛竹将茶树树冠夹住,进行人工深翻或用牛拉梨耕翻。

70年代末,一批密植速生茶园相继建成投产,由于密植茶行行间狭窄,张志澄根据贵州湄潭茶科所和肯尼亚的经验提出了密植茶园免耕技术。

1981年句容县高庙、方山、张庙、浮山、九华等茶场开始使用除草剂“镇草宁”,对清除水花生、三菱草、巴根草有很好的效果,比人工除草经济实惠。

1985年,宜兴县川埠乡大力推广茶园机械耕作技术,全乡1583亩茶园的61.4%实现了中耕、深耕、开沟施肥作业机械化,提高工效40-50倍。节省农本1/2-3/4。但由于机械购置投入大,到1997年,除了部分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的茶场实行机械耕作,大部分茶场仍以手工耕锄、除草剂除草为主。

六、茶树修剪

(一)台刈

清朝初期,顺治十六年(1660)黄宗羲著的《匡庐游录》记载,“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地又寒苦,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蘖。”清康熙三年(1664)方以智著《物理小识》称:“树老则烧之,其根自发。”建国前,江苏宜兴、吴县、金坛等茶区集以上二法于一体,对衰老茶树进行更新改造,具体做法:将衰败茶树在距地面6.5~10厘米处用镰刀割去,清除枝叶后,在树桩上铺草,点火焚烧,这样可以烧死树桩处的茶树病虫害。来年可萌发健壮新枝。建国后,台刈技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53年,江苏省镇江茶场对六分场(现高资茶场)建国前留下的16亩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为3~7厘米,并重施基肥。1956年,宜兴在川埠蒋笠村搞老茶园台刈改造试点,推广衰老茶园台刈技术,效果较好。1958年,省农林厅下达宜兴县老茶园台刈7000亩的任务。其后,全省大面积发展条式茶园,到80年代,部分茶园进入衰老,又需使用台刈技术进行更新复壮。1983年,六合县平山林场东山茶叶工区在春茶基本结束的5月中旬,首次使用林业割灌机对老茶园进行台刈作业,留桩高度15厘米,清除枝梗后,立即进行深翻埋青,埋黄豆杆亩均1000公斤,亩施饼肥150公斤,磷肥50公斤,第二年就收回改造投资的80%。1997年,全省国有场圃衰老茶树更新改造项目开始启动,台刈作为改造的一项技术措施。省农林厅将此项技术的具体要求写入了《江苏省国有茶园更新改造指南》。

(二)定型修剪

建国前,江苏茶树栽植均为丛式,不进行定型修剪。1953年,芙蓉、镇江等国有场圃开始陆续种茶,茶树栽培主要是学习苏联技术,开始引入定型修剪的技术概念。省农林厅张志澄、邰大传等在镇江茶场进行双行条播新茶园示范试验,一次播种58亩。以后运用定型修剪理论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新植茶园的定型修剪技术要求。当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生长量大的高度为15~20厘米,第二次定剪高度30~40厘米,第三次高度45~55厘米。1954年,省宜兴茶叶实验场罗凡对新拓植的茶树进行定型修剪的试验研究,确定第一次定剪高度为10~15厘米,必须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培养好茶树骨架,促进分枝,形成树冠。

1963年,省农林厅把三次定型修剪作为一项茶树栽培管理的常规技术编写成技术资料,在全省推广应用,其中对定型修剪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修剪工具为篱剪):

定型修剪次等 幼茶年龄 修剪离地高度(厘米) 修剪季节

第一次 第二年 10~15 春茶发芽前或秋季停止生长后

第二次 第三年 30~40 春季或秋季

第三次 第四年 40~55 春季或秋季

注:第一次在春季修剪后均需春剪,第一次秋剪以后均需秋剪。

非洲堇的栽培(二)


(三)施肥—一般在光源充足的情况下,只需追加少许的肥料便能维持植物正常的生长,施肥过多反而会引起生长障碍;但在光源不足的环境下,即使提供充裕的肥料,植物也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一般施用肥料应是在光源无虑的情况下进行才能显现其效能。只要光源充裕、环境适当及管理正确,仅在介质中混入基肥或介质中所储存的肥力,即使生长期不追加任何肥料也足够使植株正常生长且开花。但是若要求植株生长势及花朵的品质,就必须依不同生长期使用适合的肥料。

对非洲堇而言,不同的生长期所需肥料及施肥要领如下:

1. 发根期-如繁殖、移植、换盆。刚处理后因无根或根部受伤,吸收功能差,不适立即施用,应等2~4星期后再施肥。适用氮、钾含量较高的肥料,如氮、磷、钾比例为7-6-19, 14-12-14等的肥料。

2. 营养生长期-如自幼苗生长至开花前及花期过后。适用氮肥成分较高的肥料,如氮、磷、钾比例为30-10-10, 25-5-20, 5-1-1等的肥料。

3. 开花期-在预期开花前约2个月开始施用。适用含磷肥成分较高的肥料,如氮、磷、钾比例为10-30-20, 15-30-15, 12-36-14, 0-10-10等的肥料。

(四)换盆-老化的植株、幼苗换新盆、根部生病的植株、盆缘及外壁沉积盐类、外观走样、不好看的植株等应实时换盆。不同状况的植株有其适合的换盆方式及要领,以健康植株(小、中苗)由小盆换至较大盆及老化的植株为例,其顺序及要领如下:

1. 植株的整理与根部健康状态的检视-首先可将最底下较小或生长不好的叶片去除,并检视根部:若呈白色表示健康;呈褐色或深褐色则显示不健康甚至腐烂。不健康的根组织必须利用刀片或剪刀去除约1/3~1/2的介质,一般褐化程度越严重去除介质的比例也越多。而健康植株则不须对根部做任何处理,且尽量避免伤到根组织。

2. 装入新盆-植株由小盆换至大盆时,先放入少许新介质于欲换的大盆盆底,将带介质的植株放入大盆中,在空隙中填入新介质。

3. 换盆后的处理-充分浇水再放在环境适宜的场所栽培。换盆后的植株通常较虚弱或根部受伤,根吸收能力降低,在换盆后2星期内避免施肥。

换盆最好是选择在环境气候合宜的季节,使植株能顺利复原。一般换盆时温度维持在18~26℃之间为宜。在台湾,以春、秋两季较适合,但若是种植在有空调设备,温度能维持在25℃左右的环境下,则四季皆可进行换盆。

(五)繁殖方法-区分为叶插、腋芽、花芽插、种子、组织培养五种方法,居家种植以非洲堇叶插为最简单及最普及的繁殖法,步骤如下:

1. 叶片的选择-越老化的叶片,分化能力也越差,因此用来繁殖的叶片最好是选择年轻健康没有病害的。以一棵成株而言,由中心算起第3及4环的叶片是最理想的繁殖材料,只要是健康、未黄化及无病虫害感染的叶片,即使是最外围或不慎掉落的皆可使用。

2. 取下叶片-可利用拇指及食指夹住叶柄,再左右摇动数次使叶柄由基部脱离植株,或利用刀片由叶柄基部切下。

3. 叶片的处理-叶片朝上,利用刀片在距离叶基部1.5~2cm处,以约45o斜角切下。

4. 固体介质扦插-将处理好的叶片自切口处埋入已湿润的繁殖用介质(有些介质太干燥时有拒水性,不易使湿润,故必须先润湿再使用)中约0.5~1cm左右,以可固定叶片即可为原则(若埋入太深日后新芽不易长出),之后静置于光度约200~250呎烛光,日照8~12小时及温度范围约18~25℃的环境下培养。

5. 发根与萌芽-叶片发根时间受品种、环境、季节、叶片年龄、健康状况及照料情形影响,一般介于1星期至2个月之间。根长出后即可每隔7~10天施予稀释2,500~3,000倍的高氮肥料。新芽约在发根后约1个月后长出。

6. 分株-新芽长出约2~3个月后,小苗有4~6片叶时,将母叶连带小苗自繁殖容器中取出,拨去部分介质,再利用小刀片将小苗的分离。发育不良或太小的小苗(叶片不到4片)可丢弃以确保植株的品质,再利用栽培用介质将植株种于小的盆子中并充分浇水。

7. 幼苗的照料-大致上幼苗对缺水的忍受度较差,且一旦缺水可能会影响日后的生长发育,故应避免缺水。待2~3个月后可定植于较大的盆子中。绿叶品种由叶插到开花约需8~12个月,而斑叶品种因生长较缓慢,到第一次开花时间往往需要生长12个月上。

三、病虫害管理概论

生病的非洲堇在不同部位的外观上会呈现不同的病征,如花朵部分可能导致不开花、畸型、夭折、色彩不鲜明、数量减少、腐烂等。叶片组织出现畸形、卷曲、黄化、变色、形成褐斑及腐烂等。茎部分有徒长(节间变长)、褐化、腐烂、虫、菌寄生等。根部褐化变色,腐烂或虫、菌寄生等。非洲堇的疾病若以引起之因子(病源)来分,可分为两类:

(一)生理疾病-引起生理疾病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如温度过低或过高、湿度过低或过高、光源不适及空气污染等;栽培技术如浇水控制不当,换盆不当,介质物化性质不良,农药、生长调节剂及肥料的使用不当等。

生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要领为学习正确的环境管理及栽培技术;认识各种病征并作正确的疾病诊断;依据疾病诊断改善环境因子或栽培技术。生理疾病并不会传染,而且只要在发生初期调整其环境因素,多数植株仍可复原。

(二)传染性疾病-可分为虫害-常见的有红蜘蛛、蚜虫、介壳虫、根粉介壳虫及蓟马等,这类病原体虽个体微小,但多肉眼可见;病害-病原菌包含病毒、类病毒、细菌、真菌及线虫等。由植物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因会传染,故植株中只要有一棵生病,则可能导致整个栽培区的植株都感染。

因此为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应预防外病株感染原有植株-外来植株应先隔离至少1个月以上,若未发病,再移至栽培区种植;一旦发现病株,务必立即隔离,并喷洒农药或直接将病株丢弃。同时为预防带有病原植株再度发病蔓延,最好全区农药喷洒;接触过病株的器具、介质等必须进行灭菌工作或丢弃。

结 语

非洲堇是大自然给现代人类的珍贵礼物,由于品种多且种间差异变化大,其叶片组织除有绿色品种外,也有乳白、粉红色等斑叶品种,花朵更是千变万化,多采多姿,而在室内摆放植物还可净化室内空气。非洲堇繁殖简单,并为适合室内环境生长的开花植物,在繁殖过程中期待成长、开花,并提供照料,获得成就感及自信心等的多种乐趣与优点,因此对于行为能力有障碍的年迈者、身心障碍者,或重病患者及行为偏差者等,皆能藉由种植非洲堇的活动获得适合的补偿或改善作用,这也正是非洲堇为园艺治疗最理想材料的原因。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花卉栽培纲要(二)》一文,希望能解决您养殖花卉时的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二月花卉栽培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