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没有花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很多人在养花种花的过程中获得不一般的乐趣。花卉的种植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你能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也在关心这方面的情况,鲜之花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斜纹夜蛾在黄山贡菊上的发生与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黄山贡菊即徽菊,为我国四大名菊之一。其集色、香、味、型于一身,用途广泛,具观赏、保健、医疗功能,性寒,味甘,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菊花含有菊苷、胆硷、腺嘌呤等多种成份,长期饮服可避暑除烦,明目醒脑,清静五脏,排毒健身,益智延年,预防多种疾病。斜纹夜蛾是黄山贡菊上的重要害虫,近年发生有逐渐加重趋势,严重影响贡菊的产量和品质。

一、形态识别

1、成虫:体长14-26毫米,体深褐色。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与竖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线。后翅白色,呈紫红色或水红色闪光。

2、卵:半球形,卵粒不规则重叠2-3层,卵块上覆黄白色 绒毛。初产黄白色,孵化前紫黑色。

3、幼虫:成长幼虫体长38-51毫米。头部黑褐色,胸腹颜色变化较大,有黑色、土黄色或暗绿色等。虫口密度大时,体色较深。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有三角形黑斑1对。

4、蛹:长18-23毫米,褐色至暗褐色。第4-7节背面近前缘密布小刻点,腹末有臀棘1对。

二、发生与为害。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在歙县1年发生5-6代。近几年,菊花地里的该虫始发于6月下旬,止于11月中下旬,基本上每月1代,第2、3、4代为害重。成虫昼伏夜出,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的胡萝卜、豆饼、麦芽、牛粪等有很强的趋性。卵多产于高大、茂密、浓绿的菊花上,尤以植株中部叶片背面叶脉分叉处最多。初孵幼虫群集卵块附近叶背啃食,留上表皮和叶脉,出现筛网状花叶,有时咬食花蕾和花瓣,造成残破。2龄后分散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表现为背光性,傍晚开始取食,黎明即躲藏,阴雨天可少量取食,一般以晚上9-12时取食最烈。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可将全田菊花叶片吃光,仅留下光杆,并迁移其他田继续危害。幼虫6龄,老熟后在3-6厘米表土内造一卵圆形土室化蛹,土壤板结时可在枯叶下化蛹。斜纹夜蛾为喜温性害虫,抗寒力弱。水肥条件好、生长茂密的田块虫口密度大,发生重。土壤干燥对化蛹、羽化不利,大雨、暴雨对低龄幼虫和蛹不利。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⑴诱杀成虫。斜纹夜蛾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趋化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用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和90%敌百虫1份的糖醋液诱杀成虫,效果均好。

⑵清除田间及其周围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及栖息场所;适时深中耕,消灭土中的老熟幼虫和蛹;在管理过程中,结合田间其他农事活动及时摘除虫卵叶和初孵幼虫叶,集中深埋或销毁。

2、药剂防治:

⑴用药原则。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少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选用几种不同类农药品种进行交替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以延缓斜纹夜蛾抗药性的产生;喷施药液时要均匀周到,植株根际附近地面要喷到、喷细致;注意严格遵守用药安全,注意收获的间隔期,确保贡菊产品安全。

⑵用药时期。宜在卵孵盛期至3龄前用药防治,4龄后施药应在傍晚进行。⑶选用药剂。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3.5%锐丹乳油2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000-1500倍液、15%安打悬浮剂3000-6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1%阿维菌素25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亩用药液量50-75千克。每亩加入杀虫双100克,可抑制卵块孵化和捕杀虫卵。

XzH52.cOm精选阅读

黄山贡菊巧加工


现在正是黄山贡菊采制、加工季节。这里略谈谈黄山贡菊的巧加工技术。
一、花簇自美:我在采摘菊花时,有意识将二朵相连、三朵、五朵一次性采下,加工时不破坏它,这样采的花有时也还有少量的花柄。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衬,这样采的花簇在茶杯中泡起来,悬浮在杯中,有一种自然美感。由此,我想到能否将采摘花分类,如二朵相连的“双花”,五朵簇花为“五朵金花”,并打出它们的牌子,这样黄山贡菊价更高,名更响。
二、花瓣不散:将采的新鲜菊花,用水蒸汽蒸1~2分钟,使花瓣略变软,这样烘时既省时又节能,烘干的花瓣收缩,花呈球状,花瓣不散。另外,打包、运输时不易将花瓣碰散,这样散花少见,使产品利用率提高。在水泡时花朵展开呈原花样。
三、脱去花水:采花在雨天加工时,要脱去花瓣之间的水。如果单纯买个脱水机要花近二百元,不用脱花水时,还搁着,如用洗衣机来脱菊花水,先将花装在塑料编织袋中,然后投放洗衣机的甩水桶中脱水。

荷花斜纹夜蛾的防治方法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属鳞翅目,夜蛾科。斜纹夜蛾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区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安徽及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东北地区危害较轻。斜纹夜蛾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已知可以危害的植物达99科290多种,其中喜食的在90种以上。

为害状:初卵幼虫群集在叶背啃食,只留上表皮和叶脉,被害叶好象纱窗一样。3龄后分散危害,将叶片吃成缺刻,发生多时可吃光叶片,甚至咬食幼嫩茎秆。大发生时幼虫吃光一田块后能成群迁移到邻近的田块危害。

形态特征、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可采用细菌杀虫剂,如国产B.t乳剂或青虫菌六号液剂,通常采用500~800倍稀释浓度。

2、化学防治可采用辛硫磷50%乳油1000倍稀释液、溴氰菊酯2.5%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4000倍液。

怎样防治荷花斜纹夜蛾虫害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属鳞翅目,夜蛾科。斜纹夜蛾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区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安徽及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东北地区危害较轻。斜纹夜蛾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已知可以危害的植物达99科290多种,其中喜食的在90种以上,针对荷花的这种虫害的防治方法我们可以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为害症状:初卵幼虫群集在叶背啃食,只留上表皮和叶脉,被害叶好象纱窗一样。3龄后分散危害,将叶片吃成缺刻,发生多时可吃光叶片,甚至咬食幼嫩茎秆。大发生时幼虫吃光一田块后能成群迁移到邻近的田块危害。

形态特征、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可采用细菌杀虫剂,如国产B.t乳剂或青虫菌六号液剂,通常采用500~800倍稀释浓度。2、化学防治可采用辛硫磷50%乳油1000倍稀释液、溴氰菊酯2.5%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4000倍液。

荷花常见病虫害斜纹夜蛾防治方法


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Fabricius)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属鳞翅目,夜蛾科。斜纹夜蛾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区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安徽及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东北地区危害较轻。斜纹夜蛾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已知可以危害的植物达99科290多种,其中喜食的在90种以上。

为害状:初卵幼虫群集在叶背啃食,只留上表皮和叶脉,被害叶好象纱窗一样。3龄后分散危害,将叶片吃成缺刻,发生多时可吃光叶片,甚至咬食幼嫩茎秆。大发生时幼虫吃光一田块后能成群迁移到邻近的田块危害。

形态特征、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可采用细菌杀虫剂,如国产B.t乳剂或青虫菌六号液剂,通常采用500~800倍稀释浓度。

2、化学防治可采用辛硫磷50%乳油1000倍稀释液、溴氰菊酯2.5%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4000倍液。

3、生理防治灭幼脲一号或灭幼脲三号20%或25%胶悬剂500~10


联系人:张经理
电 话: 400-811-6650转43431
手 机: 400-811-6650转43431

黄山栾蚜虫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黄山栾蚜虫Periphyllus koelreuteria Takahaxhi,属同翅目毛蚜科。为害黄山栾的蚜虫主要为栾多态毛蚜又称蜜虫。是黄山栾树的一种主要害虫,主要危害黄山栾树的嫩梢、嫩芽、嫩叶,蚜虫主要刺入植物的茎、叶及幼嫩部位,吮吸汁液,叶片蜷缩变形,干枯死亡、枝叶生长停滞,严重时嫩枝布满虫体,影响枝条生长,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死亡。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为3毫米左右,长卵圆形。黄褐、黄绿色或墨绿色,胸背有深褐色瘤3个,呈三角形排列,两侧有月牙形褐色斑。触角、足、腹管和尾片黑色,尾毛27-32根。有翅孤雌蚜体长为3毫米,翅展为6毫米左右,头和胸部黑色,腹部黄色,体背有明显的黑色横带。越冬卵椭圆形,深墨绿色。若蚜浅绿色,与无翅成蚜相似。
发生规律
一年数代,以卵在芽缝、树皮裂缝处过冬。
防治方法
(1)于若蚜初孵期开始喷洒蚜虱净2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土蚜松乳油或吡虫啉类药剂。
(2)于初发期及时剪掉树干上虫害严重的萌生枝,消灭初发生尚未扩散的蚜虫。
(3)注意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
(4)幼树可于4月下旬,在根部埋施15%的涕灭威颗粒剂,树木干径每厘米用药1~2g,覆土后浇水;或浇乐果乳油,干径每厘米浇药水1.5kg左右。

黄顶菊发生与防治


黄顶菊属于菊科堆心菊族黄顶菊属,是黄菊属和天人菊属Gaillardia的近缘。是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农业有害生物,2007年5月农业部第862号公告将其列为国家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已经发现入侵谷子、玉米、高粱、花生、棉花等农田现象,尤其管理粗放的农田危害更加严重,如果在农田定植成为优势种群,将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一、黄顶菊的发生分布

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后来由于引种等人为因素传播到非洲、欧洲、澳洲和亚洲的日本。2003年在我国南开大学和衡水湖首次发现并报道,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不祥。因黄顶菊产地遥远,鸟类粪便传播的可能性极小,经专家分析可能是通过进口谷物种子或试验材料搭载进入我国。目前长江以北已经发生并报道的有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以河北省发生最重,河北省已经发生57个县市。我县2004年在陌南镇首次发现,传我县的途径可能与引岳济淀过客水有关,但也不排除货物运输和鸟类粪便传播的可能性,目前我县以陌南、段村发生最重。

二、黄顶菊形态特征及生理习性、发生传播规律:

1、黄顶菊的形态特征及习性

黄顶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100厘米,条件适应的地段株高可达180—250厘米左右,茎直立常带紫色,具有数条纵沟槽。叶交互对生,茎叶多汁近肉质。头状花序聚集顶端密集成蝎尾状聚伞花序,花冠鲜艳、醒目。

黄顶菊具有极强的生理适应能力和进化趋势;喜生于荒地、沟边、公路两旁等富含矿物质及盐份的生长环境。具有喜光、喜湿、嗜盐习性,其生长迅速、结实量大、种子适应性强,特别是我县盐碱含量偏高的土壤适宜其生长繁殖,散落地表的种子作为来年发生传播源。

2 土壤温湿度与黄顶菊出土情况的关系

黄顶菊繁殖力强,结实量大、种子籽粒小,一株黄顶菊最多可产60余万种子。地表5cm地温稳定达到14℃,土壤湿度达75%以上,黄顶菊种子开始萌发,不同的环境萌发时间不一,一般每年从4月上中旬开始到9月份,黄顶菊种子均可萌发繁殖。

3、土壤深度对黄顶菊出土的影响

为摸清在自然环境下不同土层深度对黄顶菊出土的影响,我站在陌南东洼安排了地表深度0厘米、0-1厘米、1-2厘米和2-5厘米4种不同的土层深度进行了试验,分别调查不同土壤深度的黄顶菊种子出苗情况。试验地段的土壤为中性壤土。供试的黄顶菊种子为去年黄顶菊残留植株上采集种子。通过试验看,地表黄顶菊出苗率达98%以上;土层深度0-1厘米的黄顶菊出苗率2%;土层深度1-5厘米的出苗率0。试验表明土层5厘米以下的黄顶菊种子不能出土。

4、黄顶菊的传播途径和方式

黄顶菊传播途径多,检疫难度大。目前黄顶菊主要分布在公路、铁路交通要道两侧,渠沿沟边,林间、荒地、建设场地、工矿业废弃地、街道两侧等特殊环境和管理粗放的农田。黄顶菊的传播方式仍待进一步研究,从目前看除车辆货物搭载、流水等途径外,大风、鸟和动物粪便、人为农事操作也是黄顶菊传播蔓延的途径。

三、黄顶菊的系统监测和发生预报。

根据近二年对黄顶菊生活习性研究,目前在生产防治上对黄顶菊的监测预报方法主要有二种措施。一是对黄顶菊发生趋势的长期监测和防治预报;二是对黄顶菊防治期的短期预报。结合近几年的发生防治经验,正确掌握黄顶菊发生区域种子数量和分布是做好发生趋势的科学依据;做好发生区域定点黄顶菊生长期系统调查是制定防治期的可靠方法。

1、田间种子调查法:在黄顶菊发生区及边缘区域,于3月份采取五点取样或棋盘式取样的方法进行随机取样。每个样方为10*10*5

cm进行淘土,检查土壤中黄顶菊种子的数量和发芽率。以此来预测黄顶菊发生面积和密度。

2、田间定点调查法: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在黄顶菊发生区域,选择不同生长环境进行定点,每个点面积1平方米。每个生长环境不少于5个点。调查记载黄顶菊的生长情况。每10天调查一次。

3、黄顶菊的防治标准:由于黄顶菊出土时间长,出土不整齐,目前各地黄顶菊的防治标准不一。从近几年的防治经验看,黄顶菊的防治关键期应掌握在黄顶菊平均株高在30—50cm。

四、防治方法

1 、落实检疫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已经发生的地区根据发生情况,划定或明确疫情发生区和监测区,加强产地检疫和复检工作。每发生的区域对从疫区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的检疫措施,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

2、农业防治措施,对闲散的荒地、农田可采取机耕深翻的方法。对部分进入农田的黄顶菊结合田间除草进行人工拔除。

3、药剂防治,由于黄顶菊的发生环境复杂,目前正在进行防治药剂筛选。一般在闲散荒地使用灭生性的除草剂。主要有20%百草枯,每亩用200—250毫升;41%草甘磷每亩用350-400毫升。其它农田的黄顶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除草剂。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


中文名称 小菜蛾

中文别名 方块蛾、小青虫、两头尖

拉丁学名 [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7毫米,翅展12~16毫米,前后翅细长,缘毛很长,前后翅缘呈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纹,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触角丝状,褐色有白纹,静止时向前伸。雌虫较雄虫肥大,腹部末端圆筒状,雄虫腹末圆锥形,抱握器微张开。

卵 椭圆形,稍扁平,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有光泽,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 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

蛹 长5~8毫米,初化蛹时绿色,渐变淡黄绿色,最后为灰褐色,近羽化时,复眼变深背面出现褐色纵纹。茧呈纺锤形,灰白色丝质薄如网,可透见蛹体。为害作物:寄主主要是十字花科蔬菜和野生十字花科植物,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萝卜、芥菜、油菜、雪菜、菜心和各种青菜等。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透明斑,称为“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苗期常集中为害心叶,吃去生长点,影响包心,在留种菜上为害嫩茎、幼荚和子粒,影响结实。

发生规律 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我省11-13代,一般在4月至6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1月出现春秋两次为害高峰,一般秋季重于春季。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植株荫蔽处,日落后开始取食、交尾、产卵,蛹羽化多在晚上,羽出的成虫当天即可交尾,交尾l~2天产卵。成虫产卵对甘蓝、花椰菜、大白菜等有较强的趋性,卵多产于寄主叶背靠近叶脉凹陷处,一般散产,偶尔有几粒或几十粒聚集在一起。每雌虫平均产卵200粒左右,卵期7-11天。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飞翔力不强,但可借风力作远距离飞行。幼虫活跃,遇惊时扭动后退或吐丝下垂,幼虫共4龄,发育适温为20~26摄氏度,幼虫期12~27天,老熟幼虫在被害叶背或老叶上吐丝结网状茧化蛹,也可在叶柄叶腋及杂草上作茧化蛹,蛹期5~15天,该虫10~40℃均可存活并繁殖,发育适温为20~30℃。越冬代成虫寿命长达百天,其他成虫寿命11~28天。小菜蛾抗逆性强,对农药易产生抗性,造成防治上的困难。凡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的菜区,小菜蛾常猖獗成灾。

小菜蛾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小黑蚁、草间小黑蛛、丁纹豹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还有蛙、蟾蜍等。其中菜蛾啮小蜂、菜蛾绒茧蜂自然寄生率可达10%~30%,最高达50%以上,捕食性天敌丁纹豹蛛平均每头每天捕食17.6头,小黑蚁平均每头每天捕食318头。因此,保护菜田中的天敌种群,发挥自然天敌控制作用至关重要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蔬菜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并随即翻耕,消灭越夏、越冬虫口,铲除沟渠田边等处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

2.生物防治 喷洒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500—800倍液,也可选用1.8%阿维菌素(齐螨素、害极灭、爱福丁)2000倍液喷雾。

3.药剂防治

小菜蛾老龄幼虫抗药性很强。因此,应用药剂防治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2龄期,选用40%灭多威乳油3000倍液,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或5%定虫隆(抑太保)乳油,或5%伏虫隆(农梦特)乳油均用1000~2000倍液;在幼虫2~3龄期可用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1500~3000倍液,或用50%杀螨隆(宝路)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20%丙溴磷乳油500倍液;也可选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

小菜蛾是我国目前抗药性特别严重的一种害虫,它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近年来,在广东、福建等少数地区对苏云金杆菌(Bt)也产生了抗药性。但各地抗药性发展并不平衡,这与各地用药历史、用药种类、频率、强度等密切相关。因此,对某种(类)药剂抗药性严重的地区,应暂时停止使用该种(类)药剂,改用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或将苏云金杆菌与其他化学农药混用或轮用。由于小菜蛾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交替用药,或用复配农药。

根癌病的发生与防治


根癌病的发生与防治|如何防治根癌病?--根癌病又称根头癌肿病,是园林花卉苗木上最容易发生的根部病害之一。据资料统计,其寄主多达60科300多种植物。如樱花、月季、玫瑰、银杏、石竹、大丽花、秋海棠、梅花、丁香、天竺葵等花木,以及葡萄、桃、李、杏、梨、苹果等果树均有发生。根癌病主要危害根颈、主根和侧根
对于苗木则多发生在接穗和砧木愈合的地方。发病初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粗糙、龟裂、颜色由浅变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瘤内部木质化。瘤大小不等,大的似拳头或更大,数目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由于根系受到破坏,故造成花木病株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根癌病十分顽固,即使清除癌瘤,往往又能重新生长。病原细菌在肿瘤组织皮层内越冬
或当肿瘤组织腐烂破裂时,病菌混入土中,土壤中的癌肿病菌亦能存活1年以上。病菌借水流、地下害虫、嫁接工具,作业农具等传播,带病的花木种苗和种条被调运时,可远距离传播。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虫伤、耕作时造成的机械伤,插条的剪口、嫁接口,以及其他损伤等,都可以成为病菌侵入的途径。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温湿度有很大关系,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土温22℃时最适于癌瘤的形成,超过30℃的土温,几乎不能形成肿瘤。土壤的酸碱度亦与发病有关,碱性土有利于根癌病的发生,而酸化土壤病害较少,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发病较重,连作栽培的花木发病严重。此外,耕作管理粗放,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多,以及各种机械损伤多的花木苗圃地,发病较重。插条假植时伤口愈合不好的,育成的苗木也容易发病。如何防治根癌病?一是加强检疫
对出圃或外来苗木应抛弃病株,若发现可疑苗木,可用500~2000ppm的链霉素液浸泡30分钟,或用1%硫酸铜液浸5分钟、2%石灰水浸1至2分钟,用清水冲洗后栽植。在栽植苗木时,应避免从病区引进苗木或插穗,若有带病苗木应彻底清除烧毁。二是加强栽培管理
适宜于根癌病发生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应多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结构;在进行中耕除草等操作时应尽量少伤根或损伤花木茎蔓基部;注意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减少虫伤;雨后注意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促进花木生长,提高抗病性。
三是刮除病瘤或清除病株
发现苗圃或栽植花木感染病菌后,应及时扒开周围土壤,用刮刀将肿瘤彻底切除,直至露出无病的木质部,并用高浓度的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保护伤口,以免再感染。对无法治疗的重病株应及时清除并彻底收拾残根,集中烧毁处理。对轻病株可用402抗菌剂300~400倍液灌根,或切除瘤体后用500~2000ppm的链霉素、500~1000ppm土霉素、5%硫酸亚铁等涂抹伤口。另据报道,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 份、碘片12份)涂瘤有治疗作用。还可施放射形土壤杆菌84号进行生物防治。
四是嫁接时应避免伤口接触土壤
嫁接工具可用75%酒清或1%甲醛溶液消毒灭菌。

喜欢《斜纹夜蛾在黄山贡菊上的发生与防治》一文吗?“鲜之花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防治花卉上的蚜虫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