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花十分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我在疲倦的时候解除疲劳,仿佛坠入花海,进入彩色的梦里,让我流连忘返。花在历来的文章诗篇中从不缺席,花是我们生活的好朋友!种植花草光有喜爱是不行的,要学习相关知识,其他人是如何解决花卉种植过程遇到的问题呢?下面的内容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拟美花类栽培,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爵床科半常绿灌木
拟美花是钩粉草属(Pseuderanthemum)植物,原产于南美洲或术太平洋诸岛。株高约50-200厘米,叶对生,广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叶缘有不规则缺刻。叶色因品种之异,各具特色。紫叶拟美花叶色紫红至褐红。金色拟美花新叶金黄,老叶转黄绿至翠绿。锦叶拟美花叶面有褐红、淡红、乳白斑彩。春至夏季开花,顶生,红色或白色。此类植物以观叶为主,观花为副,叶色优美,最适合庭园列植、丛植美化,亦可作室内植物,唯冬季寒流侵袭容易落叶。
繁殖:可用扦插法,春至夏季为适期。剪枝条略带叶片,扦插于湿润而排水良好的河砂或砂质土壤,保持日照约50%-70%,经20余日能发根成苗,待根群旺盛再移植。
栽培重点:栽培均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佳,排水需良好。紫叶拟美花对于光线适应性较广,庭园或盆栽全日照或半日照均佳,稍荫蔽处亦能生长。金叶拟美花及锦叶拟美花较喜爱照充足的处所,间接日照约60%~80%归理想,光照明亮叶色较明艳。若能在定植前让土壤预先混合腐熟有机肥,往后的生育自能旺盛。施肥1~2个月1次,各种天然肥或氮、磷、钾均佳。盆栽每7寸盆植1株,盆土宜经常保持湿度。冬季寒流侵袭会有落叶现象,可趁此整枝1次,第二年春生育更繁盛,盆栽需移至温暖处越冬。生育适温20~30℃。


xZh52.Com小编推荐

王兰类栽培


万年竹类王兰属(丝兰属)
(Yucca)植物约有40种,原生于北、中美洲,株高可达10米,茎干直立,叶呈放射状,剑形,密生于茎顶或短茎之上;斑叶品种叶缘或叶中镶有黄色斑纹,叶姿清秀。老株夏、秋季能开花,花乳白色。此类植物生性耐旱,耐强光双耐阴,适合庭园美化或盆栽;如象脚王兰,茎干肥大,四季常绿,为室内植物的高级材料,很受大众喜爱。
繁殖:可用扦插、分株法或采取花穗上的芽体栽植,春至秋季为适期。刺叶王兰及黄边王兰,可将上部生长点截断,促使下部生长子株,再分株另植。老株开花的花穗能着生许多芽体,待芽体长成小苗后取下栽植。另象脚王兰可取健壮的新芽扦插,亦能发根成苗。
栽培重点:王兰生性强健,栽培土质选择性不严,但以肥沃的砂质土壤生长最佳。栽培处日照及排水需良好,半日照之处生育亦能正常。定植前预埋少量有机肥料作基肥,生长更旺盛,每2~3个月再以豆饼水、油粕等有机肥料作追肥,有利发育。生性极为耐旱,成株不需常灌水,露地栽培的小苗酌加灌水,成活后可任其生长,不需特别管理。盆栽使用33厘米以上大盆,并逐年更换大盆。利用换盆时机除去老叶及多余的根茎,并更换新土,可维护长势。性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22~30℃,冬季宜温暖避风越冬。


朱蕉类栽培


龙舌兰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状
[别 名] 铁树 朱蕉俗称铁树 朱蕉属(Cordyline)植物约15种,原产于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株高可达4米,丛生状,茎干直立,叶片簇生于茎顶。
叶形依品种之别,有长椭圆形、卵形、线形或披针形,先端尖,全缘。叶面有黄、乳白、绿、红、紫褐、赤褐色等斑纹变化。成株能开花,圆锥花序,顶生,小花管状,白色或粉紫色,花后能结红色小浆果。 朱蕉性喜高温,热带、亚热带生长良好。春季新生的叶片最美,色彩剔透美艳,令人欣喜,老叶则逐渐转暗淡。朱蕉类对于光照的适应性强,全日照、半日照或荫蔽处均能成长,但以半日照或日照约60%~70%生育最佳,每日有半天的直射阳光生育亦良好。过度阴暗,叶色会转淡变绿。此类植物生性强健,耐阴、耐旱,叶色缤纷美丽,适合庭园美化或盆栽,并可移入室内观赏,枝叶是插花高级素材。
繁殖:可用高压或扦插法,春、秋2季为适期。剪茎顶或中熟茎干,每段约10~15厘米,上部叶片剪半,下部叶片剪除,并将叶鞘剥掉,露出茎节,插入河砂或以河砂、珍珠岩与细蛇木屑调制的培养土,保持湿度,接受日照约40%~60%,约经30~40天能发根。
栽培重点:栽培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最佳,土中混合蛇木屑、泥炭苔等生育更旺盛,并预埋少量有机肥料作基肥。栽培处日照约60%~70%或有半天的太阳直射最佳,过度阴暗叶色转劣。生长期间每月施肥1次,各种有机肥料如豆饼、油粕或氮、磷、钾均理想。春末到秋季是生育旺盛期,需水较多,水分供给要充足,但排水需良好。空气温度高有利生育,冬季减少灌水,温暖避风处越冬。12℃以下要预防寒害,若风强空气又干燥,叶尖容易枯焦。室内观赏勿连续超过10天,以免生机转劣。盆栽每2~3年更换盆土1次,长得太高或老化,应加以修剪枝条。生育适温20~28℃。



竹蕉类栽培


龙舌兰科常绿灌木
银线竹蕉、密叶银线竹蕉、黄绿纹竹蕉、缟叶竹蕉、白纹竹蕉、密叶竹蕉均为D.deremensis品系植物。株高1米以上,茎干直立。银线竹蕉叶长剑形,微波缘,簇生于茎顶,中肋有白色纵纹。密叶银竹蕉,叶征密集,茎顶新叶呈螺旋状卷曲。黄绿纹竹蕉叶剑形,叶中央浓绿色,并有两条白色纵纹,叶缘黄绿色,色彩调和悦目。缟叶竹蕉叶剑形,叶缘黄绿色或粉白色。密叶竹蕉叶广披针形,全绿,密生于茎干,形似绿色鸡毛掸子。此类植物耐旱耐阴,可庭园美化,盆栽是室内植物的上品,茎叶是插花高级素材。
繁殖:用扦插法,春至夏季为扦插适期。剪茎顶或中熟枝条,每段10余厘米,扦插于以河砂50%、细蛇木屑50%调制的培养土,接受日照50%~70%,保持高湿度,约20天能发根。
栽培重点:栽培以富含机持的砂质壤土或腐叶土最佳,排水需良好。密叶竹蕉较耐阴,栽培处以间接光照50%~70%最理想,其他叶片有斑纹的品种则需较强的光照,但均忌强烈的日光直射。生育期间可用氮、磷、钾液肥如花宝作叶面施肥,有机肥料如豆饼、油粕,每2~3个月施用1次,肥效极佳。性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约20~28℃。空气湿度高有利生育。冬季寒流15℃以下,盆栽要移至温暖避风处,强风或空气干燥易导致叶尖枯焦。



乐东拟单性木兰栽培法




乐东拟单性木兰为木兰科拟单性木兰属常绿大乔木,是我国特有并已列为“红皮书”的濒危树种。树高20—30米,胸径1—1.4 米,树皮灰白色,平滑。全株各部无毛,叶长6—10厘米,宽2.5—4厘米,上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青绿色。叶柄无托叶痕。花顶生,白色。果实椭圆形,顶生,长3—5厘米。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果期9月底10月初。 笔者于1982 年开始着手研究乐东拟单性木兰的采种、育苗、造林等技术,并培育十多万株苗木。 乐东拟单性木兰自然分布于我国北纬18°44 ′—29°30 ′,东经107°50 ′—119 °09 ′的地区。常散生于海拔300—1400 米的阔叶林中,喜生于板页岩与变质沙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黄棕壤。从安徽、河南、湖北、江浙等地的引种驯化情况来看,该品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夏季能抗41℃的高温,冬季能耐-12℃的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微碱性的土壤中都能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立地条件下生长最好,该树种对有毒气体抗性较强,是城市绿化不可多得的好树种。 乐东拟单性木兰常用播种和嫁接法繁殖。通常9月底10月初当果色深红并有少数果微裂时及时采集。果实采回后,忌暴晒,宜放在阴凉通风处,让果实自然开裂,取出种粒,堆沤2—3天,搓洗去掉假种皮,将洗净的种子用干净的湿沙进行层积贮藏催芽。每亩用种量为6—8公斤。育苗技术同常规育苗法,选择排灌方便的肥沃地块做床播种,每亩施足有机肥2500 —3000 公斤,采用条播法,播种沟深3厘米盖黄心土2厘米,将种子均匀摆放在黄心土上,再用黄心土盖种子,然后用稻草覆盖保湿。通常4月中旬幼苗开始出土,5月上旬出苗盛期时,适时揭去福草,并及时搭盖荫棚。生长季节应加强水肥管理,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当年生苗高达30—50厘米,地径粗0.5—0.8 厘米。乐东拟单性木兰结果较少,大小年明显,一般3—5年才有一个丰年,影响了乐东拟单性木兰的大量繁殖,可用嫁接法进行繁殖,选择苗高30厘米,地径粗0.8厘米以上的一年生白玉兰作砧木,在每年的立春以后,树液开始萌动时,采用切按法嫁接,一年生嫁接苗高可达40—60厘米。用播种苗和嫁接苗在第二年春天进行扩距移栽,管理3—4年,当苗高达2—2.5 米,干径达2.5—3厘米,可用于园林绿化。在移植大苗时,一定要带上球移栽,并疏技剪叶,栽培过程中,始终保持叶面和土壤湿润。

虎尾兰类栽培


龙舌兰科多年生草本
虎尾兰属(Sansevieria)植物有60余种,原产于非洲、亚洲热带。植株高度因品种而异,从10数米至1米不等。叶肉质状,有圆筒形、剑形、广披针形等,簇生于地下根茎,叶面有各种不同形态的斑纹变化。成株每年均能开花,具香味,但以观叶为主。此类植物耐旱、耐湿、耐阴,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适合庭园美化或盆栽,为高级的花材室内植物。
繁殖:可用分株或叶插法,春至夏季为适期。叶插法可叶片每15厘米剪为1段,扦插于砂土或细蛇木屑,保持湿度,约红3个月能发根,扦插时注意不可倒置;唯叶插法所得的幼苗,其叶片的斑纹常易消失。分株法全年均能育苗,但以春季、夏季最佳,成株能在基部长出幼苗,可切取另植即得新株。
栽培重点:栽培土质不拘,但以肥沃的腐叶壤土生育最佳,全日照、半日照或荫蔽处均能成长,其中以半日照通风处生育最良好。施肥每2个月1次,腐熟堆肥或氮、磷、钾均理想。性喜高温多湿,亦极耐旱,盆底排水力求良好,晚秋到春季减少浇水。金边虎尾兰盆栽以大盆丛植较为美观,定植后即可移入室内观赏;小虎尾兰则用5寸植1株。久植过于拥挤时应强制分株,换土后再栽植。生育适温20~28℃,10℃以下要预防寒害。



麻竹类栽培特点


麻竹类包括麻竹、绿竹和大头典竹等,都是丛生型笋用竹。它们的产笋盛期在夏季。统称为夏季竹笋。栽培特点如下:
  1、造林地点选择 麻竹类很浅,分布范围狭,耐旱力弱,最宜在溪流沿岸含水量较多的土壤造林,其次是平地和缓坡地栽植。
  2、种竹的选择和移栽 采用整株种竹造林者最好在早春或雨季移栽,用竹苗造林者最好在雨季移栽。 
  整株造林选去年产生尚未发笋的新竹做种竹,以竹秆胸径3-5.2厘米的为宜。从秆柄处与母竹切离,刀要锋利,切口要平,不可撕裂秆柄和损伤秆茎的大芽。常将须根连蔸带土一起挖出,上部留枝2-3盘从节间中部切断,切口成马耳形。截短竹秆以减少水分蒸腾和搬运方便。而且栽植后不易被风吹动摇。
  每亩栽植株数麻竹为25-30株,绿竹为30-40株。栽植穴深约33厘米施入腐熟的栏粪或堆肥每穴15-25公斤,与土拌匀后盖一层表土。然后把种竹倾斜放置穴内,使秆基的两侧大芽都倾向水平位置,以后长成的各新竹之间距离较大。马耳形切口向上,灌入稀泥浆防止竹秆干枯,种竹栽下后分层填土踏实,使根与土密切接触。灌水后盖松土,壅成馒头形以防积水烂蔸。 
  采用竹苗造林的,先用压条法或扦插法培育竹笛。把苗带土掘起,移入穴内,使根舒展。加肥土压紧后灌水盖土即可。 
  3、母竹的选留和更新 麻竹和大头典竹等栽植的当年和第二年每丛共留健壮新竹7-8株。第三年只割笋不留竹。从第四年起每丛每年选留3-4株新竹,其余竹笋都可采收。于当年冬季砍除3-4株老竹,使每个竹丛经常保持母竹7-8株。
  绿竹和吊丝丹竹等每个竹丛经常保持2-3年生的母竹7-10株。每年留养和更新母竹3-4株,其余竹笋都可采收。 
  因新竹成长过程中要消耗竹丛大量养分,故早期出土的笋不宜留为新竹,以免妨碍后续笋的生长而影响产量,应在生笋盛期选留健壮而位置适当的笋培养成新竹。
  4、竹丛的施肥和培土 每年早春扒开竹丛周围土壤,每丛施人畜粪尿、饼肥、堆肥、塘泥等,施肥后盖土。这次施肥能促进秆基大芽萌发,提高出笋数量。在出笋的初期和盛期各施一次追肥,在竹丛附近开沟施人稀薄的人畜粪尿,或加水100倍稀释的氮素化肥,施后盖土。这两次速效氮肥可促进竹笋长大,对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
  老竹丛的地下茎常向上耸起,以致根群分布在土壤浅层,吸收能力减弱。同时竹笋从浅土层发生,很早露出土面,容易老化,品质不良。因此,需要培土,一般在施肥后进行。
  5、采笋 麻竹笋来割时应留下基部3对大芽,绿竹笋采割时保留1对大芽。早期出土的笋采割后,它基部留下的大芽可在当年萌发成笋;出土较迟的笋采割后,它基部留下的大芽要到第二年才萌发成笋。

鸢尾类的栽培技术


鸢尾(Iris sPP)属于鸢尾科,鸢尾属。是庭园布置和切花生产的重要花卉之一,既可供小面积花坛布置及花境、花丛栽植,又因其花姿优美、色彩鲜艳、花茎挺拔,常可通过促成栽培供切花之用,还可水养观赏。球根类鸢尾,在欧洲商品率很高。

(一)形态特征及品种

多年生宿根草本。具根茎或球茎(鳞茎),叶剑形或线形,花茎直立,顶生二至数朵花,花被6片,外3片大,内3片小,花色丰富多采。鸢尾种类繁多,按地下器官可分为根茎类鸢尾和鳞茎(球根)类鸢尾;按园艺栽培角度又可分为陆生、沼生和水生类。

常见栽培的有:

1.德国鸢尾(I.germanica)原产欧洲中部、南部,我国广泛栽培,园艺品种丰富,是鸢尾专类园的重要材料,切花插瓶,花朵次第开放,观赏时间较长。

2.玉蝶花(1.Kaempferi)又叫花菖蒲,是美化水域的优良花卉之一,原产于我国东北内蒙等地,性喜水湿,园艺品种色彩丰富,花朵大于原种。

3.西伯利亚鸢尾(1.sibirica)是各国庭园中栽培最广泛的一种沼生鸢尾,适应多种土壤,喜湿、耐旱、耐寒。

4.鸢尾(1.tectorun。)是我国古典庭园中常见的花卉,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喜向阳,耐半阴,对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各种土壤都能适应。

5.西班牙鸢尾(1.xiphium)属鳞茎(球茎)鸢尾类,是商品价值较高的荷兰鸢尾的主要原始种,原产西班牙及其邻近地区。有各种不同花色的园艺品种,通称荷兰鸢尾,多作促成栽培。

6.英国鸢尾(1.xiphioides) 与西班牙鸢尾相似,唯花梗极短,茎着花2~3朵,花期略迟,原产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现各地均有栽培。

(二)生态习性

鸢尾类中,除宿根类,均具有根茎,粗细依种类而异。一般较耐寒,地上茎叶多在冬季枯死,春或初夏开花。对土壤的要求依种类不同差异较大,大致上分成三类:喜生于排水良好而适度湿润的土壤者,如鸢尾、德国鸢尾;喜生于湿润土壤或浅水中者,如西伯利亚鸢尾;喜生于浅水或湿润土壤中者,如玉蝉花等。这一类鸢尾,花芽分化多在秋季完成,春季根茎先端之顶芽生长开花,其顶芽两侧常发生数个侧芽,侧芽在春季生长后,形成新的根茎,并在秋季重新分化花芽。

球根类鸢尾鳞茎较小,直径1厘米~3厘米,外具褐色皮膜。喜冷凉,忌炎热,要求充足的阳光,9~10月生根,早春抽叶生长,初夏休眠,为秋植球根花卉。

(三)繁殖方法

宿根鸢尾常用分株繁殖,亦有播种者。

分株繁殖,待根状茎伸长时即可进行,每隔2~4年进行一次,春季花后及秋季均可。花后分株,花芽可在秋季分化,次年着花较好。分割根茎时,每块以2~3芽为好,至少要具一芽。播种应于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播后2~3年开花。

球根鸢尾多用鳞茎繁殖,鳞茎可隔2~3年采收一次。采收后,摊放于通风、干燥而冷凉处,其上所附子球及须根不要分离或除去,否则伤口会腐烂,应于秋季栽植时才分离。亦可用腋芽、腋片、底盘、花茎等不同器官,通过组培方法培养新的球茎。

(四)栽培技术

宿根鸢尾,栽培比较粗放,但应根据对水分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环境,湿生者要有充足的水分,而陆生者则对水分要适度控制。

球根鸢尾除温暖地区露地栽培外,我国多作促成栽培。促成栽培前,将鳞茎放在 1C~C下冷藏 60天左右,如要 12月开花,则需要在开花前 70天左右种植。准备 2月开花的,在花前 50~60天栽植,前期置于 8 C~12 C条件下,待花莲渐抽出时,可渐升高至 20 C~24 C,浇水量也增加,并保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切花时至少留叶2枚,以利鳞茎继续生长,茎叶枯萎后,及时挖起,贮藏温度以 27C~29C为宜。

观赏竹类的栽培技术



竹类(Bambusoideae)属禾本科,竹亚科,由于它枝叶秀丽,幽雅别致,四季常青,在庭园中广为应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一)形态特征及种类
竹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具地上茎(竹杆)和地下茎(竹鞭)。竹杆常为圆筒形,极少为四角形,由节间和节连接而成,节间常中空,少数实心,节由箨环和杆环构成。每节上分枝。叶有两种,一为茎生叶,俗称箨叶;另一为营养叶,披针形,大小随品种而异。竹花由鳞被、雄蕊和雌蕊组成。果实多为颖果。竹类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为营养生长阶段,一旦开花结实后全部株丛即枯死而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竹类植物根据地下茎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生态型,即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合型。竹类的种类繁多,我国有500余种,大多可供庭园观赏。常见栽培观赏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毛竹(Ph.pubescens)、刚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等,丛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 uentricosa)、孝顺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茶杆竹(Pseu-dosasa amabilis)等。
(二)生态习性
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年平均温度为 12 C~22 C,年降水量 1000毫米~2 000毫米。竹子对水分的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类的适应性,强于丛生竹类。由于散生竹类基本上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土壤的要求也低于丛生竹和混生竹。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三)繁殖方法
不同类型的竹种,繁殖方法不同。一般丛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杆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采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类的竹杆和枝条没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发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采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丛生及混生竹类的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选择生长旺盛的1~2年生竹杆,在离其杆25厘米~30厘米外围,扒开土壤,找出其杆柄,然后用利凿切断其杆柄,连蔸带土掘起,小型竹类可3~5秆成丛挖起,留2~3盘枝,从节间斜形切断,然后种植于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杆、埋节法 选择强壮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杆长30厘米~40厘米,斜埋于种植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时截下的竹杆,剪去各节的侧枝,仅留主枝l~2节,作为埋杆或埋节的材料。埋时沟深20厘米~30厘米,将节上的芽向两侧,杆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卧沟中,覆土 10厘米~15厘米。略高于地面,再盖草保湿。为了促使各节隐芽发笋生根,可在各节上方8厘米~10厘米处,锯两个环,深达竹青部分,经处理的竹杆节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类的繁殖:
1.带母竹繁殖 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带有鲜黄竹鞭,其鞭芽饱满、竹杆较低矮、胸径不太粗的母竹,挖前要确定竹鞭走向,然后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处截断竹鞭。一般大型竹留来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来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时不能动摇竹杆,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档竹枝、然后栽人于预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后及时浇水,覆草,开好排水沟,并设支架,以防风吹摇动根部,影响扎根。
2.移鞭繁殖 选2~4年生的健壮竹鞭,在竹鞭出笋前1个月左右进行。挖出竹鞭后,切成60厘米~100厘米为一段,多带宿土,保护好根芽,种植于穴中,将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并覆草以防水分蒸发,一般夏季可长出细小新竹。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盘枝叶。
3.实生苗繁殖 采收成熟种子,以当年播种为宜,一般毛竹种子在一年后几乎全部丧失发芽力。
(四)栽培方法
竹子的地下茎在土壤中生长,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够的空气,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积水。竹性喜土壤肥沃,一般冬季宜施人粪尿、厩肥等,生长季节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内杂草,使其腐烂成肥料,同时疏松林地表层,改善物理性能,促进竹子生长,老竹园每隔数年要进行一次挖除老蔸的清园工作,尤其是丛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对竹林养护也很重要,采伐年龄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采伐季节以冬季最好。

秋海棠类的栽培技术


秋海棠(Begonia sPP)属于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由于花、叶俱佳,多数种类又喜半荫,是室内美化的重要盆花,世界各地普遍栽培。在暖季也适用于花坛布置。
(一)形态特征及种类
多数为多年生草本,亚灌木。叶互生,叶片左右不等,基部偏斜,叶全缘,具托叶,雌雄同株,聚伞花序腋生,多数为蒴果,种子细,无胚乳。
秋海棠属约有 2 000种,园艺品种繁多,在园艺上,根据根茎的特征,大致上将其分为三类:
1.须报类 又称灌木类,包括多浆草本、亚灌木、灌木,常绿,生长高大,分枝多,主要花期在夏秋两季,冬季进人半休眠,但仍可供观叶之用,如银星秋海棠(B.arsenteo-guttata),竹节海棠(B.President-carnot),四季海棠(B.semperflorens)。
2.根茎类 茎匍匐地面,粗大多肉,节极短,叶及花茎自根茎叶腋抽出,叶柄粗壮,花期均在冬春之间,叶多具美丽的斑纹,如蟆叶秋海棠(B.rex)、械叶秋海棠(B.digyna)、粗喙秋海棠(B.crasslrostris)等。
3.球根类 地下部具有块茎或球茎。为温室春植球很,秋季花谢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球根在冬季休眠,如园叶秋海棠(B.cxcloPhylla)、掌叶秋海棠(B.hemslcyana)等。
(二)生态习性
秋海棠大部分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在自然界多生长在温暖地区的林下沟边、溪边或潮湿的岩石上。因此秋海棠类植物耐寒力弱,喜湿润,不耐干旱,忌直射阳光,在适当蔽荫下生长繁茂。除冬季外,自晚春到初秋都需适当遮阳,夏季应置于荫棚下,冬季温室夜间温度应不低于10C,但种与种之间亦有差异,有的种类耐寒较强。
(三)繁殖方法
秋海棠类常用播种、扦插和块茎分割法繁殖。
1.播种繁殖 秋海棠类种子很小,如四季海棠种子1克约20万粒,发芽率约 30%,播种 1克即可有 5 000~7 000株,四季均可播种,一般在8~9月或11月间,但春播生长良好。播种用土为腐叶土或泥炭土加上壤土和沙,配合比例为1:1:1,并加入适量过磷酸钙。播种后置半荫处,维持20C~25C,保持土壤湿润,一周后开始发芽,3~4周基本出齐,发芽后逐渐增加光照,当真叶长出1~2片时,即可分苗,株行距2厘米,然后再移植一次后,定植于12厘米~15厘米的盆中。
2.扦插 主要是叶插,多用于蟆叶海棠等,自春至夏均可进行。温度20C~22C,要求水分充足,一般2~3周即生根,当根群充分发生后,即应连叶片移栽于相适应的盆中。冬花类秋海棠也可用刚发生的新芽进行扦插。须根类均可在春季分株繁殖,球根类也用块茎分割法繁殖,即3~4月块茎萌发前,将块茎顶部切割成数块,每块留一个芽,切口用草木灰涂拌,待分割块茎萌芽后,即可上盆。
(四)栽培技术
秋海棠类多数作为盆花栽培,盆土要用加沙的培养土,6~9月在室外荫棚下生长较佳,10月以后即要移入温室越冬。夏季浇水需充足,冬季少量浇水即可。生长旺盛期应施以追肥,花前增施磷肥,可达到花大和延长花期的目的。
生育期如遇高温多湿,常发生茎腐病和根腐病,应控制温度和浇水,喷25%的多菌灵250倍液可以预防。

秋海棠类栽培技术要点


秋海棠(Begonia sPP)属于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由于花、叶俱佳,多数种类又喜半荫,是室内美化的重要盆花,世界各地普遍栽培。在暖季也适用于花坛布置。

(一)形态特征及种类

多数为多年生草本,亚灌木。叶互生,叶片左右不等,基部偏斜,叶全缘,具托叶,雌雄同株,聚伞花序腋生,多数为蒴果,种子细,无胚乳。

秋海棠属约有 2 000种,园艺品种繁多,在园艺上,根据根茎的特征,大致上将其分为三类:

1.须报类 又称灌木类,包括多浆草本、亚灌木、灌木,常绿,生长高大,分枝多,主要花期在夏秋两季,冬季进人半休眠,但仍可供观叶之用,如银星秋海棠(B.arsenteo-guttata),竹节海棠(B.President-carnot),四季海棠(B.semperflorens)。

2.根茎类 茎匍匐地面,粗大多肉,节极短,叶及花茎自根茎叶腋抽出,叶柄粗壮,花期均在冬春之间,叶多具美丽的斑纹,如蟆叶秋海棠(B.rex)、械叶秋海棠(B.digyna)、粗喙秋海棠(B.crasslrostris)等。

3.球根类 地下部具有块茎或球茎。为温室春植球很,秋季花谢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球根在冬季休眠,如园叶秋海棠(B.cxcloPhylla)、掌叶秋海棠(B.hemslcyana)等。

(二)生态习性

秋海棠大部分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在自然界多生长在温暖地区的林下沟边、溪边或潮湿的岩石上。因此秋海棠类植物耐寒力弱,喜湿润,不耐干旱,忌直射阳光,在适当蔽荫下生长繁茂。除冬季外,自晚春到初秋都需适当遮阳,夏季应置于荫棚下,冬季温室夜间温度应不低于10C,但种与种之间亦有差异,有的种类耐寒较强。

(三)繁殖方法

秋海棠类常用播种、扦插和块茎分割法繁殖。

1.播种繁殖 秋海棠类种子很小,如四季海棠种子1克约20万粒,发芽率约 30%,播种 1克即可有 5 000~7 000株,四季均可播种,一般在8~9月或11月间,但春播生长良好。播种用土为腐叶土或泥炭土加上壤土和沙,配合比例为1:1:1,并加入适量过磷酸钙。播种后置半荫处,维持20C~25C,保持土壤湿润,一周后开始发芽,3~4周基本出齐,发芽后逐渐增加光照,当真叶长出1~2片时,即可分苗,株行距2厘米,然后再移植一次后,定植于12厘米~15厘米的盆中。

2.扦插 主要是叶插,多用于蟆叶海棠等,自春至夏均可进行。温度20C~22C,要求水分充足,一般2~3周即生根,当根群充分发生后,即应连叶片移栽于相适应的盆中。冬花类秋海棠也可用刚发生的新芽进行扦插。须根类均可在春季分株繁殖,球根类也用块茎分割法繁殖,即3~4月块茎萌发前,将块茎顶部切割成数块,每块留一个芽,切口用草木灰涂拌,待分割块茎萌芽后,即可上盆。

(四)栽培技术

秋海棠类多数作为盆花栽培,盆土要用加沙的培养土,6~9月在室外荫棚下生长较佳,10月以后即要移入温室越冬。夏季浇水需充足,冬季少量浇水即可。生长旺盛期应施以追肥,花前增施磷肥,可达到花大和延长花期的目的。

生育期如遇高温多湿,常发生茎腐病和根腐病,应控制温度和浇水,喷25%的多菌灵250倍液可以预防。

拟秀丽绿绒蒿

拟秀丽绿绒蒿 Meconopsis Pseudovenusta G. Tayl.

罂粟科,绿绒蒿属。一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主根肥厚而长,长10厘米以上,粗达2.5厘米。茎短而粗,密盖宿存叶基。叶基生或生于花茎下部,叶片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倒披针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或圆,基部楔形,通常羽状深裂或二回羽状深裂,稀全缘或波状,两面无毛或中脉上被极稀疏的硬毛,近基出脉数条,在两面均明显;叶柄线形,长约11厘米。花生于基生花葶上,花葶有时基部连合,稀生于无苞片的花茎上而与基生花葶混生;花葶长6-20厘米,果时达35厘米,无毛或被平伸或卷曲的硬毛;花芽近球形,径1-1.5厘米;花萼无毛或被极稀疏的硬毛;花瓣4—10 ,椭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长2—3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圆或急尖,基部楔形,紫色;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长约1厘米,与花瓣同色,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桔黄色至深褐色;子房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疏被紧贴或伸展的硬毛,高3—6毫米,花柱长1.5-1.8毫米,柱头头状。蒴果狭倒卵形至狭椭圆形,长2—3厘米,宽0.5-1厘米,疏被锈色平展或反曲的刺毛,3—4瓣自顶端微裂,花柱延长至6毫米。种子镰状椭圆形,种皮具不明显的纵凹痕。花期7月,果期8—10月。

分布云南西北部(中甸),生于海拔3400—4100米的岩坡、流石滩中。我国四川西南部及西藏东南部也产。

养花技巧《拟美花类栽培》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草花类和花卉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