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啊!春天--春天是彩色,金黄的水仙花,娇黄的迎春花,火红的太阳,粉红的桃花,青山绿水,蓝天大海……”我相信每一个都很喜欢花,花让我们忘却生活的烦恼!花卉种植实际上学问很多,到底有哪些经验和技巧需要掌握呢?考虑到您的需要,鲜之花网小编特地编辑了“叶斑病图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叶斑病是真菌病害的一种,很多花友希望可以查阅到叶斑病图片,依次来对比自己家的花草病害的症状,本文收集整理了一些常见花草叶斑病图片,希望能对花友有所帮助。

1、发财树叶斑病

2、广玉兰叶斑病

3、金叶女贞叶斑病

4、腊梅叶斑病

5、万年青叶斑病

6、文殊兰叶斑病

叶斑病的防治建议:

①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源;②适当进行修剪,剪除过长枝、徒长枝和嫩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特别是要增强内膛的通风透光;③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性;

对于家庭养殖来说喷药不是最佳的选择,所以防治才是主要的,如果要喷药可在发病初期,病初期喷洒25%咪鲜胺乳油(如国光必鲜)500-600倍液,或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如国光英纳)400-600倍液。国光嘧菌酯1500-2000倍,连用2-3次,间隔7-10天。

Xzh52.cOM拓展阅读

西红柿叶斑病如何防治?


西红柿种植近几年多了起来病害发生也比较多,虽然科研已经研发出多种的抗病毒的种类,但是时不时会发生一些病害,西红柿灰叶斑病和细菌性髓枯病就是比较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

一、灰叶斑病。

1、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面布满圆形或不正圆形的暗褐色小斑点,呈水浸状,并沿叶脉向四周扩大,发展为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部渐褪色为灰白至灰褐色。病斑稍凹陷,小而多,直径2~4毫米,极薄,后期易破裂、穿孔或脱落。

2、防治:发病后可以使用33.5%喹啉酮750倍液或铜高尚600倍液混加25%溴菌腈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5~7天一次,连续2~3次。

二、细菌性髓枯病。

细菌性髓枯病又称细菌性髓部坏死,在冬季西红柿的管理上应重点防治。

1、症状:主要在西红柿下部的茎杆内发病,发病后茎杆上生成大量的不定根,剖开茎杆可以看到髓腔内有透明的胶状物,叶片失水萎蔫。

2、防治:细菌性病害关键是前期预防,在此特别提醒近段时间换茬的菜农们,西红柿定植缓苗后应该每隔7~10天用23%络氨铜混加25%甲霜灵霜脲氰500倍液进行灌根,连续2~3次就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对于发病的植株可以使用上述药剂向茎秆中注射,来控制病害的发展。

对于冬季西红柿病害的防治,还应注意与棚室管理相结合,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温度保持在14℃左右。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利于大部分病害的发生,所以应及时通风,合理浇水,降低棚内湿度。同时注意整枝打叉,避免氮肥过量,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如何防治康乃馨叶斑病


康乃馨极易感染叶斑病,影响其生长发育,降低切花产量和质量。康乃馨叶斑病病菌以菌丝和分子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左右。当温度升高、叶面长时间湿润时,病菌极易快速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至30℃(26℃最适),分子孢子在18℃至27℃(24℃最适)时开始萌发,通过气流及水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潜育期10至60天。所以温室栽培周年都可发病,露地栽培在4月至11月发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叶和茎上,有时也发生在花上。发生在叶片上时,病斑初为淡绿色水溃状小圆斑,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大斑,变成紫褐色,病斑中央慢慢枯死,变成灰白色。整个叶片扭曲,枯死倒挂于茎上。浸染茎秆时,多发生在枝条叉处和摘芽产生的伤口处。病斑长条形、灰褐色,严重时病斑环割茎部,使上部枝叶枯死。浸染花时,常在花梗和苞片上造成危害,苞片上病斑多时,花不能开放或出现畸形。

防治措施:

1.选取健壮无病的插穗,清除病残体。尽可能保持植株表面干燥,在通风透光、排水良好处实行两年以上轮作。温室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黄昏前通风。

2.叶斑病周年可发生,所以必须每周喷一次预防性杀菌剂,如代森锰、代森锌、扑海因、百菌清等,特别是在切花采收之后及时喷药,用75%百菌清、50%克菌丹5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均可。

康乃馨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康乃馨是石竹科的常见观赏花卉,又名香石竹,麝香石竹,多年生。原产于欧美,在各国广泛栽培,是世界十大流行切花之一,也可用于园林景观。植株易被叶斑病所侵染,影响其生长,导致切花的产量和质量有所降低。

叶斑病:由叶斑病菌引起,这种病菌以菌丝和孢子的形式在植株上越冬,亦可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存活期在一年左右。当天气温度升高时,若叶面保持长时间湿润状态,病菌很容易迅速繁殖生长。叶斑病病菌的最适宜温度在25~30度,分子孢子在18度以上时开始萌发,因此,尤其是炎炎酷暑,潮湿的空气中,病菌最容易生长。一般温室中生长的康乃馨,每年都可能发病,在4-11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病状特征:受到到叶斑病侵染的植株,主要表现在叶子和茎部,严重时也可能发生在花上。初发时,病斑为淡绿色小圆斑,呈水溃状,病斑逐渐扩大为大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随之而来的是叶片变成紫褐色,中央慢慢枯死,变成灰白色,叶片扭曲倒挂在茎上。当病菌侵染茎秆时,发病处一般在枝条分叉处和创口处,长条形的病斑呈灰褐色,严重时可能将茎部整个环绕,而上部的枝叶全部枯死。花苞和花梗很可能因为此病造成严重危害,出现畸形等。

防治方法:扦插繁殖时,应注意对病原体的预防,扦插繁殖时,应注意对病原体的预防,选择没有病残体的健康植株。生长环境尽可能保持通风透光,排水良好。每周可以喷一次杀虫剂作为预防,尤其是在摘除了花叶之后更要及时喷药,一般使用75%百菌清、50%克菌丹5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均可。

康乃馨叶斑病发生与防治


康乃馨又名香石竹,麝香石竹,多年生草本花卉。原产欧美,自引种后,因其花大色美,颜色丰实,所以常做温室栽培,供鲜切花生产。也可露地栽培于花坛,很受人们喜爱。但香石竹极易感染叶斑病,影响其生长发育,降低鲜切花的产量和质量。

康乃馨叶斑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康乃馨叶斑病病菌以菌丝和分子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左右。当温度升高,叶面长时间湿润时,病菌极易快速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26℃最佳),分子孢子在18--27℃(24℃最佳)时开始萌发,通过气流及水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潜育期10--60天。所以温室栽培周年都可发病,露地栽培在4--11月都可发病。该病发生在叶和茎上,有时也发生在花上。该病发生在叶片上时,病斑初为淡绿色水溃状小圆斑,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大斑,变成紫褐色,病斑中央慢慢枯死,变成灰白色。整个叶片扭曲,枯死倒挂于茎上。该病浸染茎干时,多发生在枝条叉处和摘芽产生的伤口处。病斑长条形,灰褐色,严重时病斑环割茎部,使上部枝叶枯死。该病浸染花时,常在花梗和苞片上造成危害,苞片上病斑多时,花不能开放或出现畸形。

康乃馨叶斑病防治措施

1、选取健壮无病的插穗,清除病残体,尽可能保持植株表面干燥,在通风透光,排水良好处实行2年以上轮作。温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黄昏前通风很重要。

2、由于这种病周年都可发生,所以必须每周喷一次预防性杀菌剂,如代森锰,代森锌,扑海因,百菌清等,特别是在切花之后及时喷药,用75%百菌清,50%克菌丹5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均可。

叶斑病、霜霉病、黑斑病的区别


雨季一到,红蜘蛛少了,可是别的病害缺不减,尤其是霜霉病、叶斑病、黑斑病这些病害,而很多童鞋都无法分辨这些病害,弄得常常是这种病用了别的药,结果不但控制不住而且越来越严重,把常见的一些病害比较一下吧。

灰霉病的叶子边缘是黑色的这种病由于需要观察花朵的情况才能判断清楚可是得病的花常常等不到开童鞋看着讨厌就会把花苞剪掉所以会导致误判。灰霉病其实很容易治疗,可杀得三千、波尔多液都可以(波尔多液碱性、所以使用时7天内不能使用其他的药物,因此慎用)。

黑斑病这个是雨季多发病喷药3天内不要淋雨7天一次连喷2-3次只要是你淋雨了这个病在雨季一般就不断药倒是易保就完全可以治疗。

霜霉病病这个早晚温差大的地方容易发生反正我这地栽这几天就看到了用抑快净就行了。

叶斑病这个好判断叶子或者叶子边缘上有斑点就是叶斑好治疗可杀得三千或者叶斑唑就行了不过叶斑病的时候最好是一起用下磷钾肥。

紫茉莉叶斑病及其防治技术


紫茉莉的的发病主要是在叶子,所以在种植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叶子的防治。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下怎么去防治。

分布与危害紫茉莉MirabilisjalapaL.别名胭脂花、胭脂豆、水粉花、粉子头、夜娇娇、夜晚花、入地老鼠等,属紫茉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及根入药,具清热利湿、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之功效,全国均有分布。叶斑病是紫茉莉上的常见病害,各种植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

紫茉莉叶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初在叶片上出现浅褐色点状斑,后向四周扩展,病部圆形或不规则形,逐渐变薄,大小4-10mm,病斑边缘有褐色线纹,病健部分界明显。严重时造成穿孔,叶片早落。

病原Phyllostictasp.称一种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大小l00-110m,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至椭圆形,大小4-63-4(m)。

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释放出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侵染。华北、东北7月发生。

防治方法:

1.业防治。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入冬前认真清园,集中把病残体烧毁。

2.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多霉威(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混杀硫胶悬剂500-6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紫花地丁叶斑病及其防治


紫花地丁的叶斑病的发生

紫花地丁虽然不太起眼,但是其实花型很漂亮,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小小的植株,纤细秀美。但是需要注意,紫花地丁还是会有病害的,最常见的一种病害就是叶斑病。

紫花地丁发生叶斑病,多是由一种半知菌引起的,这是一种真菌,一般感染了紫花地丁,会使其叶片出现病变。发生叶斑病的时候,先会在叶子上长出黄褐色的小型斑点,并会逐渐的蔓延扩大,形成较大的范围的黑斑,并且会导致叶子发黄,严重的时候甚至还会死亡。

紫花地丁的叶斑病的防治

一般紫花地丁发生了叶斑病,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如果发现紫花地丁出现了斑点,那就一般是感染了叶斑病的,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一般使用百菌清的800倍液就可以进行治疗。在治疗的时候,一般都是进行叶面喷雾,一个周喷洒因此,连续的喷洒2——3次,基本上就可以痊愈了。

紫花地丁的的其他虫害

紫花地丁常见的病害是叶斑病,常见的虫害则是介壳虫和白粉虱等,一般,紫花地丁发生了介壳虫或者是白粉虱等病害,就需要喷药进行喷杀,可以用40%的氧化乐果的1000倍液进行喷洒。

桂花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桂花,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端直,树冠圆整,四季常青,花期浓香四溢,是我们喜爱的传统园林花木,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桂花叶斑病是桂花叶片上各种斑点病的总称,如褐斑病、枯斑病、炭疽病等,引起早期落叶、削弱植株生长势、影响观赏价值,同时降低桂花产量,造成经济损失。

桂花褐斑病

1.1症状

受害叶片初期出现褪绿小黄斑,逐渐扩展为近圆形病斑,或因受叶脉限制而形成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黄褐色至灰褐色,外围有一黄色晕圈,直径2~10mm。病部后期着生有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1.2病原及发病特点

桂花褐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尾孢属。子座褐色,近圆形;分生孢子梗成束着生其上,淡橄榄色,无分枝,少有横隔;分生孢子倒棒形,近无色至淡橄榄色,直或微弯曲,大小15~58×2.8~3.7μm。病害在4~10月均有发生,老叶比嫩叶发病严重。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水滴传到健康叶片上,引起侵染。

枯斑病

2.1症状

病菌多从叶尖、叶缘侵入,初为淡褐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大型病斑,严重时几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大枯斑,使全叶干枯达1/3~1/2。病斑灰褐色至红褐色,边缘为鲜明的红褐色,有时卷曲脆裂。后期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2.2病原及发病特点

桂花枯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菌纲、球壳孢目、叶点霉属。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有孔口,直径100~150μm;分生孢子长圆形至近梭形,无色、单胞,大小6.0~9.5×1.8~2.5μm。病菌发育温度10~33℃,最适为27℃。病害多发生在7~11月,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在高温和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及植株长势衰弱时,发病严重。

炭疽病

3.1症状

受害叶片初期出现褪绿小斑点,逐步扩大形成圆形、半圆形或长圆形病斑。病斑浅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有红褐色环圈。后期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病部出现淡桃红色的黏孢子团。

3.2病原及发病特点

桂花炭疽病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菌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分生孢子盘褐色或黑色,直径100~300μm,盘上长有数根刚毛;分生孢子梗圆筒形,大小12~21×4~51μm;分生孢子圆筒形,生于叶片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大小11~18×4~6μm。病害4~6月发生较严重,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越冬,由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

4.1减少侵染来源

盆栽的桂花应及时摘除病叶,秋季彻底清扫病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源;重病区的苗木出圃时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泡消毒。

4.2园林技术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增施腐殖质肥和钾肥,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光,以提高植株抗病力,控制病害的发生。

4.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褐斑病可用1∶2∶20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50%苯来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枯斑病可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40%多菌灵600~800倍液喷雾防治;炭疽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6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要交替使用,连续防治2~3次,效果较好。

树上的花十分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我在疲倦的时候解除疲劳,仿佛坠入花海,进入彩色的梦里,让我流连忘返。生活情趣的体现很大一部分就在花上,所以很多人将种植花卉作为人生一大乐趣。花木的种植不同于赏花,学问很多,如何解决种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呢?以下是鲜之花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叶斑病图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