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一朵朵,一串串,团团相依,簇簇拥抱。没有人不喜欢花的,赏花的更深境界则是种植花卉。如果想种植好花卉,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到底有哪些经验和技巧需要掌握呢?鲜之花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如何防治梅花缩叶病”,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危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春季,首先被害的是新发嫩芽和新出叶片,嫩梢节间变粗缩短,叶片密生,叶面皱缩变厚,呈肉质化,表面粗糙,向叶背卷曲。病叶初呈黄色、红色或紫红色,后逐渐变成灰白色,并有粉状物出现。发生严重时,病梢枯死,树势衰弱,花量减少。

发病规律

一般以芽孢子侵染寄主。在寄主芽鳞内外梢上越冬后,翌年4月上旬病菌开始侵染,5月上旬病害发生较重,6月停止发病。病菌1年侵染1次,偶尔也发生再侵染。但由于气温高,条件不适,危害不显著。冷凉湿润的气候最适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20℃左右最适于病菌的生长,28℃时病菌生长受到抑制,病害不能发生。早春连阴雨或多雾天气,不利病害发生。

如何防治

如冬季需要修剪,一定要捡拾干净掉落的梅叶、梅枝,打扫干净梅园。结合冬剪,在追肥管理时,多施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或最好不施氮肥,以促进梅树枝叶的健壮生长,提高植株对梅花缩叶病的抗病能力。
春季如需要剪枝,把剪掉的病枝、病叶带出园外,集中烧毁,以减少下一年的病菌。在剪除病枝、病叶时,可把剪刀放入1∶1∶100的波尔多液中浸泡3至5分钟,然后再剪。
可在梅花的叶芽刚膨大时,喷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或1∶1∶100的波尔多液。每年喷1至2次,连续防治2至3年,效果较好。注意,在喷药时,千万要均匀喷雾,使药液形成药膜。
对盆栽的梅花,除在冬、春季节进行剪枝、剪叶,并把病枝、病叶远离花盆烧毁外,花盆周围的环境要保持干燥,这样,有利于抑制病菌的发生。如已发生了梅花缩叶病,则按上述药及浓度逐盆喷洒。

xzH52.Com阅读延伸

怎么防治油松苗叶枯病


油松病害常从幼苗的下部针叶逐渐向上发展,病叶开始出现黄褐色的斑点,后扩大呈段斑,并逐段枯死,颜色暗黑,在病斑上产生许多纵行排列的小黑点,病叶虽枯,但不脱落,如全部针叶发病,苗即枯死。在华东地区,松苗叶枯病一般在8月中旬开始发病,9~10月为盛期,11月以后为害渐弱。在发病期间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最易流行。

应从改善环境条件采取有效育苗技术措施,增强苗木抗病能力为主,辅以药剂灭菌,减少或制止病害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在连年发病的苗圃,应实行轮作,针阔叶树种轮作可减轻病害。只能连作的苗圃,冬季应彻底清除病苗,减少菌原。

2、冬季深耕将病株残部埋入深层土中,施足基肥,夏季注意防旱适时灌溉,最好引水至步道渗入苗床。

3、生长过密的苗木,应及时减去弱苗,以免形成发病中心,并使苗木生长健壮。

4、从8月中旬开始用1:1:100~200(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波尔多液喷雾防病,每二周喷药一次,每亩用量75~100公斤;或用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剂,用量同上。发病盛期用50%退菌特800倍液防治,效果较显著。

如何防治茶树赤叶斑病?


茶树赤叶斑病是茶树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病害一般从5月份开始发生,7~9月份为发病高峰,受害叶片在大量脱落。严重时,致整个茶园呈红褐色焦枯状,落叶严重。严重危害茶叶产量,那么如何防治茶树赤叶斑病?

症状:

嫩叶、成叶、老叶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处开始产生浅褐色病斑,后扩展到半叶或全叶,形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病斑颜色较一致,呈深红褐色至赤褐色,边缘具深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很明显,后期病部生出略凸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条件:

茶园缺水,茶树水分供应,抗性下降易诱发该病。台刈及修剪后抽生嫩枝多,采摘不净留叶多或夏季干旱,蒸腾,根部供水不足,易遭受病菌侵染。

防治措施:

1、建茶园时选择适宜的地形、地势和土壤。

2、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龙井、福鼎、台茶13号、毛蟹、清明早、瑞安白毛茶、铁观音、福鼎白毫、藤茶、梅占、龙井群体种等较抗病。

3、加强茶园管理,做好防冻、抗旱和治虫工作,及时清除园中杂草。

4、提倡施用酵素菌或EM活性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保水保肥,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

5、夏季干旱要及时灌溉,合理种植遮阴树,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日灼。

6、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做好茶树赤叶斑病的防治工作,是成功种植茶树的基础,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当引起重视。

龙柏叶枯病的防治措施


症状

龙柏叶枯病主要危害当年麟叶及绿色嫩枝。发病初期,麟叶由绿色变为黄绿色,无光泽,最后变成枯黄色,引起麟叶早落。麟叶上的病斑向下蔓延,危害嫩枝,嫩枝发病褪绿,变成黄绿色,最后为枯黄色,不易凋落,次年春天被风吹落,严重的树冠布满枯黄的病枯枝叶,连年发生树冠稀疏,生长势弱,降低观赏性。

病原

经对病株分离培养,明确病原为细交链孢属。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枝条上越冬,次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自伤口侵入。发病期4-5月,盛发期7-9月。小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释放和侵入。

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侵染来源。清除枯枝落叶,特别是树冠上残留的病枯枝,清理的病枯枝集中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对多年栽的龙柏增施有机肥,早春灌足底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

(3)防治病原菌。4月份,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续喷3遍,间隔期7天,防治效果60%以上。

如何防治速生杨食叶害虫


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时,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中的害虫蛹,以削减虫口基数,成虫羽化盛期运用杀虫剂、黑光灯诱杀等办法,下降下一代的虫口密度。依据大多数品种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安排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杀死大量幼虫。也可利用幼虫受惊吓后吐丝下垂的习性,经过轰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2、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前期喷施BT和病毒等防治。地上喷雾,树高在12米以下中幼龄林,BT用药量200亿国际单位/亩,或阿维菌素用药量6000-8000倍。也选用1%阿维油烟剂进行防治。卵期开释赤眼蜂也是较好的防治办法。害虫产卵前期,每平方公里设50个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公顷。

3、仿生等药剂防治:关于小龄幼虫,可选用20%灭幼脲Ⅲ号25/亩,或1.2%烟碱乳油1000-2000倍喷雾防治。也可选用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剂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运用20%吡虫啉(康福多)可溶性液剂稀释20-50倍或5%吡虫啉乳油稀释10倍进行防治。也可选用0.5%吡虫啉水剂直接打孔防治。用药量均为10厘米胸径4-6毫米。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4、毒环和毒绳防治:关于春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于树干基部和胸高处各涂1个宽10厘米以上的药环,药剂为1%阿维菌素1份加机油20份,隔绝成虫上树产卵。有上下树干和越冬后上树习性的害虫,可选用将药剂在树干涂环或绑扎毒绳的办法防治。在幼虫上树前,用1∶20的阿维菌素机油,在树干上涂3-5厘米宽的闭合环或2.5%溴氰菊酯与废柴油1∶10混合,浸泡包装用纸绳制成毒绳,在树胸径处绑缚2周。

什么是白绢病?种植兰花如何防治白绢病?


兰花栽培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人墨客历来把兰花比喻成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兰花在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排在第四位。

对于喜欢养兰花的朋友来说,兰花中的白绢病真是令人烦恼。白绢病是兰花的一种常见病害,这种病不会大面积爆发却对兰花的危害很大,严重时可造成整株兰花的死亡,给养兰花的朋友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白绢病潜伏期长且容易传染,一旦兰苑里发生了白绢病,那么可能以后每年都会发生,且病情会逐年加重。所以养兰花的朋友们一定要引起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一、白绢病症状识别

白绢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齐整小核菌侵染所致,主要危害兰花的茎部即常说的芦头。致使兰花的茎部皮层变褐色腐烂,植株表面布满绢丝状菌丝及分散的菜籽状菌核。菌丝初期为白色,后期产生菜籽状菌核。患病的兰花最后渐渐死亡。

二、白绢病的传播途径

白绢病的病菌是以菌核或菌丝留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菌或菌丝借浇水、修剪、换盆等作业向四周传播蔓延。

三、白绢病的发病条件

白绢病的病丝不耐干旱,其发育的温度为28到32度,生长温度为8到40度。菌核耐低温、抗逆性强,在零下10度或通过家畜的消化道后仍然能存活。自然条件下5到6年仍然能萌发。使用带病菌而未腐熟的有机肥、重复使用带菌盆土、种植过密或者通风透光差,都很容易诱发此病,并且酸性土壤更加适宜病菌生长。

四、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1、因为酸性土壤适宜病菌生长,因此使用石灰即可中和酸性土壤,保持土壤中性或微碱性。

2、发现病株立即隔离,或放于太阳光下爆晒,可有效杀死病菌。

3、使用石灰水浇灌病株。

4、药剂防治使用五录硝基苯拌土撒于兰花茎基部土面,或用甲基托布津、甲霉灵、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乳油喷施或浇灌茎基部,连用2—3次即可治愈。

白绢病在兰花中非常常见且伤害极大,兰友们在养兰花时多注意观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避免兰花因患白绢病而亡造成损失。

杜鹃叶肿病


症状:

杜鹃叶肿病又叫饼病。杜鹃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主要为害花芽、嫩叶和新梢。叶片正面初为淡黄色半透明的圆形斑,后为黄色,下陷;叶背面淡红色,肥厚肿大,随后隆起呈瘿瘤,瘿瘤表面有厚厚灰白色的粉层,如饼干状,叶枯黄早落。严重时叶柄病斑连片,畸形肥厚。嫩梢发病时,顶端产生肉质莲状叶,或为瘤状叶,后干缩为囊状。花瓣感病后,异常肥厚,呈不规则的瘿瘤。花芽受害成为肉质变厚变硬。这些嫩叶和花芽感病后异常的呈肉质增厚,产生大小不一的菌苞,花农称之为“杜鹃苹果”,直径为3-12毫米,有的可达8-18毫米,表面披覆有灰白色粉状物,此即为病原菌的担子的和担孢子。最后病部变黑褐色干枯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

真菌。为担子菌的日本外担子菌(Exobasidium japonicum Shirai.)或杜鹃外担子菌(E. Rhododendri Cram .)。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科、外担子菌属。

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为发病盛期。病菌的担子在杜鹃寄主的表皮组织下形成。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上生圆筒形的担子孢子,以此侵染传播。低温高湿病害容易发生。月均温为15-20摄时度,相对湿度80%以上利于病害发生。 杜鹃叶肿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组织内潜伏越冬。次年春天产生担子孢子,经风吹雨水飞溅传播,侵染幼嫩组织。潜育期7-17天。病害一年发生两次,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最常见,3-5月较严重。温度较低,月平均气温在15-20摄氏度时,相对湿度为80%以上,阴雨连绵,阳光不足,植株生长柔嫩,病害容易流行。高山杜鹃发病最重。

防治办法:

(1)初现病状而在病部未形成白色粉状物时,立即摘除感病组织,集中烧毁。不要将带病苗木引入无病区。

(2)发芽前喷2-5波美度石硫合剂。

(3)发病前,尤其在抽梢展叶时可喷洒0.5-1%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发病时喷洒65%的代森锌5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3-5次。

梅花花后如何修剪


一些早期先花后叶的木本花卉,它们的花芽一般在上年的夏秋季形成,若在早春发芽前修剪,即会剪掉花枝或碰掉花芽。因此修剪应在花后1周至2周内进行。但此时花木已开始生长,树液流动较旺盛,修剪量不宜过大,梅花即属于这类花木之一,宜在花谢后1周至2周内进行修剪。

梅花叶芽的萌发力与成枝都较强。

花枝根据长度可分为短、中、长三种,20厘米以下的中枝着花率最高,长约2厘米左右的短枝上也能开发,30厘米以上的长枝上着花较少,仅先端着生几朵。梅花的花芽,多着生当年生的新枝上的,老的梅枝上常有隐芽发生为短枝而能开花。

梅花的主枝生长旺盛,不易产生花芽,因此宜把长枝短截,促使它当年发生侧短枝,待当年夏秋季的花芽形成。

另外剪除无用的徒长枝和纤弱枝、病虫枝。梅花是喜光植物,在修剪的同时,尽量剪除互相重叠、遮挡的枝条,让其充分接受光照,这样才能叶茂花繁。

此外还应注意,花谢后结合松土,追肥一二次,补充能量,促生新枝,促进花芽分化。

相信《如何防治梅花缩叶病》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鲜之花网”是您了解花卉,学习花卉知识必备网站,请您收藏xzh52.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叶螨防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