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花朵皎洁饱满,光彩夺目,显得那样雍容华贵,妩媚娇丽;颤巍巍,飘飘然,芳香飘溢,恍若白衣仙女下凡。”花在历来的文章诗篇中从不缺席,花以她独特的魅力让很多人投身花卉种植。花卉种植的技巧和学问是需要学习和摸索的,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呢?鲜之花网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宿根花卉造景艺术与原则”,仅供您在种植花草参考。

近年来,宿根花卉在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观赏效果。这是创造优美生存空间过程中“师法自然”的一种趋势。然而,宿根花卉周年生长在露地,一年种植、多年观赏的特点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同时也似乎失去了一二年生草花绿化、美化所具有的应时性和灵活性。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在运用宿根花卉进行绿化、美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种类丰富、生态各异的优点,合理配置,创造出季相分明、色彩斑斓的优美景色来。具体说来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要遵循宿根花卉的生态特性

宿根花卉因其周年生长在露地,管理栽培又不像温室花卉那样精致,故对周围的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光、水分、温度、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宿根花卉,尽量做到适地适花。如在林下、建筑物的背面等以散射光为主的地方应选择耐阴性宿根花卉,如玉簪(Hosta plantaginea)、紫萼(Hosta ventricosa)、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一叶兰(Aspidistra elatior)、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土麦冬(Liriope spicata)、石蒜(Lycoris sp.)等;在空旷地或路边应选择喜阳性宿根花卉,如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萱草(Hemerocallis fulva)、鸢尾(Iris sp.)、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等;在池塘边或水体环境中应选择耐湿或水生宿根花卉,如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万年青(Rohdea japonica)、马蔺(Iris lactea)、溪荪(Iris sanquine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angustata)、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tetragon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等;在干旱瘠薄、岩石园等处选择的宿根花卉有萱草(Hemerocallis fulva)、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日本景天(Sedum japonica)、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等。

在做到适地适花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宿根花卉种内和种间的关系。同种花卉种植在一起,要安排好种植方式和密度、距离,使其符合各自的生态要求。不同种类间种植,要尽量做到管理措施的一致。只有这样,宿根花卉才能正常生长,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实现观赏效果连年不变。

(二) 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功能相符合

不同的绿化环境,其功能和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对宿根花卉的种植设计也是不同的。如街道绿地,主要功能是遮荫和美化环境,在不妨碍交通视线的前提下,利用各种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结合起来,既可丰富街景,又给来往的行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又如居民小区和街心公园,其功能是美化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美的休息场所。在这一地段,一般以种植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精美的花灌木,耐修剪的造型植物,树型优美的小乔木等植物材料来营造幽雅的街区小景观。在街道的两旁,可以选择一些抗性强、株形紧凑的宿根花卉,如葱兰、石蒜、红花酢浆草、沿阶草等,也具有开阔视线、装饰效果强等特点。

(三) 要合理配置,使景观观赏效果尽量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

宿根花卉一年种植,多年观赏。为了避免因秋、冬季节枯叶落叶及炎热夏季部分花卉休眠,地面裸露所带来的不良效果,要在对各种宿根花卉生态习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布置,使宿根花卉一年四季的观赏效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如荷包牡丹与耧斗菜在夏季炎热地区仅在上半年生长,炎热夏季到来时即因休眠而枯萎,这就需要在株丛间配置夏、秋季生长茂盛而春至夏初又不影响其生长与观赏的其他花卉。石蒜类根系很深,秋、冬季保持绿色,开花时又无叶,如与茎叶葱绿的麦冬类、萱草类,或与浅根系匍匐生长的爬景天配合种植,则会收到良好的观赏效果。又如早春开花的二月蓝与初秋花色丰富、略带清香的紫茉莉交替混种,正好错开了各自的展叶期和开花期,解决了树下黄土不见天的问题。

(四) 要注重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

宿根花卉种类繁多,花期有早有晚。色彩也极其丰富(分为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橙黄系、紫色系、蓝色系等)。如果在种植设计时配合得当,注意季相的变化,又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花姿,以及与周围色彩的协调和对比,那将会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优美景色。

要实现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就要熟悉各种宿根花卉的花期、花色及花型。如早春开花的二月蓝、郁金香、风信子、金盏菊、铁筷子、雪滴花等;夏季开花的各色美人蕉、大花马齿苋、大花萱草、宿根福禄考、蜀葵、一枝黄花、玉簪、紫萼、葱兰等;秋季开花的早小菊、日本早小菊、蓍草、荷兰菊、菊花等;冬季开花的水仙、黄花石蒜等。在色彩的配合方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且要有主题,有特色,有意境,有美感。如在水边种植宜选用米黄色等浅色花卉,如水生鸢尾、玉带草等。在山边种植,应选择与山体、岩石等相近的色彩,如土三七、景天、荷兰菊等。在树丛中宜用红、黄、橙等暖色调。另外,还要根据气候、季节、园林绿地的功能等设计色彩,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多用冷色调,在寒冷的冬季则采用暖色调等。

(五) 植物配置材料有主、有从,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

宿根花卉在种植设计时,不论是花带、花坛,还是花丛都要有自己的主调和配调。主调数量多、比重大,配调数量少、比重小,体现重点和主从关系。另外,在主调和配调的不同植物材料之间,叶色、质地、株型也要互相映衬和搭配协调。如在居住区花带的种植设计时,以萱草为主调,以鸢尾、早小菊为配调,不仅有季相的变化,而且其株型、叶色及质地相互映衬。鸢尾的叶竖直向上,萱草、早小菊的叶横向伸展;鸢尾的叶是剑形的,而萱草的叶是披针形的,且叶色又有白绿、墨绿之分。

宿根花卉种植设计作为群体观赏效果在国外已十分普遍,且取得了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但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它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现代理念。作为宿根花卉应用的基础,我国宿根花卉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相信会不断地创造出优美的人间佳境来。

XzH52.COM推荐阅读

浅谈桂花的造景艺术(精选)


浅谈桂花的造景艺术; 桂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特产的不雅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其形、色、香、韵俱佳。因其好桂树之冬荣,不因花小而自弃,清香飘逸,浓馥致远等品质,而备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又因其与嫦娥奔月等众多民间传说有关,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喜爱的一个树种,是园林造景艺术中广泛运用的植物材料。

桂花在自然条件下分枝点较低,细枝垂地,枝叶茂密,姿态优美,树型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富于变化,呈现出长圆形、圆形、扁圆形等形状,树叶的色彩四季不同,新叶红褐色,而后变嫩绿、翠绿、墨绿等,并且花香浓郁,具有极高的不雅观赏价值。

1.孤植。孤植主要表示树木个体的体形美,一般作为视觉中心处理。桂花树型优美,可孤植成景。南京灵谷寺大草坪上孤植着一株桂花王,形如巨伞,在周围成片的桂花林的映衬下,个性鲜明,具有鹤立鸡群的效果;镇江焦山景区桂花广场中也有一株孤植桂花,广场呈方形,广场中央用卵石做成一个大圆,圆的中心取桂花花开四瓣的特征,以十字形花瓣状砌成花坛,花坛中心栽培一株姿态优美的桂花,俯视其景,方中有圆,圆中有花,不仅表现出花开月圆,幸福圆满的寓意,并且点出了广场主题。

2.列植。列植主要表现植物的整齐美、线条美,树龄相近的桂花一般树型近似,按直线或曲线以等距离栽植,很容易取得整齐一致的艺术效果。在园林中,桂花一般作为行道树、林带及水边等绿化栽培或作为树墙,绿篱栽培。南京灵谷寺道路的两侧就是以桂花与其他树种配置作为行道树栽培的,使道路两侧的植物景不雅观富有层次变化,十分独特。焦山定慧寺围墙外,别离以数株桂花列植,黄墙、碧瓦,绿树色彩丰富,构图优美。

3.丛植、群植。丛植,群植主要表现树木的群体美、协调美。将不同树龄的桂花按必然规律配植,能够呈现出优美的桂花林景不雅观。苏州光福和杭州满觉垅等成为赏桂胜地,就是由于花农们群植桂花数千亩,而形成桂花林景不雅观,桂花的群体美得到极致的表示。

桂花的造景艺术点谈


桂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其形、色、香、韵俱佳。因其“好桂树之冬荣”,“不因花小而自弃,清香飘逸,浓馥致远”等品质,而备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又因其与“嫦娥奔月”等众多民间传说有关,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喜爱的一个树种,是园林造景艺术中广泛运用的植物材料。
一、桂花的独立造景
桂花在自然条件下分枝点较低,细枝垂地,枝叶茂密,姿态优美,树型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富于变化,呈现出长圆形、圆形、扁圆形等形状,树叶的色彩四季不同,新叶红褐色,而后变嫩绿、翠绿、墨绿等,而且花香浓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1. 孤植。孤植主要表现树木个体的体形美,一般作为视觉中心处理。桂花树型优美,可孤植成景。南京灵谷寺大草坪上孤植着一株桂花王,形如巨伞,在周围成片的桂花林的映衬下,个性鲜明,具有“鹤立鸡群”的效果;镇江焦山景区桂花广场中也有一株孤植桂花,广场呈方形,广场中央用卵石做成一个大圆,圆的中心取桂花花开四瓣的特征,以十字形花瓣状砌成花坛,花坛中心栽培一株姿态优美的桂花,俯视其景,方中有圆,圆中有花,不仅体现出“花开月圆,幸福圆满”的寓意,而且点出了广场主题。
2.列植。列植主要体现植物的整齐美、线条美,树龄相近的桂花一般树型近似,按直线或曲线以等距离栽植,很容易取得整齐一致的艺术效果。在园林中,桂花一般作为行道树、林带及水边等绿化栽培或作为树墙,绿篱栽培。南京灵谷寺道路的两侧就是以桂花与其他树种配置作为行道树栽培的,使道路两侧的植物景观富有层次变化,十分独特。焦山定慧寺围墙外,分别以数株桂花列植,黄墙、碧瓦,绿树色彩丰富,构图优美。
3.丛植、群植。丛植,群植主要体现树木的群体美、协调美。将不同树龄的桂花按一定规律配植,能够呈现出优美的桂花林景观。苏州光福和杭州满觉垅等成为赏桂胜地,就是由于花农们群植桂花数千亩,而形成桂花林景观,桂花的群体美得到极致的表现。
 

 
 

园林植物造景艺术之我见


园林植物造景艺术之我见--摘 要: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艺术;自然景观。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基本功能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一、植物造景的时空序列节奏与其自然美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如苏轼在《冬景》一诗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总体季相演变)。这种随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二、植物造景的独立景观与表现形式 园林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的各具特色的观赏性植物,以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沁人的芳香在园林中可以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孤植树,是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朗的山崖坡顶处,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广西阳朔的榕荫古渡风景点,就是以挺立在田野中的一株占地亩余的大榕树而得名,这株榕树盘根错节、枝干舒展、冠如华盖、浓荫匝地,使人产生向心、依附的心理。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侧枝悬挑在文殊洞顶,如主人招手迎客,是中外知名的风景点。2、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色彩上有基调、主调与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换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合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我市体育公园的植物配置,较好地采用了这一植物造景的表现手法。3、花坛,是以草本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纹样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 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和花径形式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如我市砂子岭;广场中心的圆形花坛,以几种有色植物组成几何图案,大块的色彩对比鲜明,形式活泼,使人赏心悦目。4、树群,是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更宜混交林。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具有曲折迂回的林缘线,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在大型园林和风景区内可以与密林或防护林带结合构成风景林。树群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如昭山风景区在大片的马尾松林内混交檫木,林下有长蕊杜鹃、白继木等,初春时节,远望,林冠线上嫩绿的松针衬托着淡黄的檫木花,宛如一幅刚刚渲染过的水彩画;近观,林下火红的杜鹃、雪白的继木花,色彩斑斓令人倍感大自然的亲切。三、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材料的组合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独立的景观表象,还是园林中的山水、建筑、道路及雕塑、喷泉等小品构景的重要组合材料1、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景观的作用(1)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的景观有着明显的衬托作用。首先是色彩的衬托,用植物的绿色中性色调衬托以红、白、黄为主的建筑色调,可突出建筑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衬托用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建筑形体。另外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2)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有着自然的隐露作用,露则浅,隐则深,园林建筑在园林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可以形成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问路鸟先知的绿色景深和层次,使人产生览而愈新欲观全貌而后快的心理追求。同时从建筑内向外观景时,窗前檐下的树干、树叶又可以成为前景和添景。(3)植物造景能改善园林建筑的环境质量。以建筑围合的庭院式空间往往建筑与铺装面积较大,游人停留时间较长,由硬质材料产生的日照热辐射和人流集中造成的高温与污浊空气均可被园林植物调节,为建筑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另外,园林建筑在空间组合中作为空间的分隔、过渡、融合等所采用的花墙、花架、漏窗、落地窗等形式都须借助园林植物来装饰和点缀。2、植物造景对山石水体的作用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虽然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须有植物、建筑和道路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植物覆盖山体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还如同华丽的服装使山体呈现出层林叠翠,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山地植物景观。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和道路掩映在绿荫.之中。在园林中,为求登高之乐或得自然之趣而篑土叠石成山,唐代画家王维说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植物材料对假山石的重要性,同作画一样,不能忽视。裸露的假山石既无生气,而且四季毫无变化,如点缀一些文苔小草、紫竹伏松,立刻感到添上了生机,如同画家绘石点绿,顿增美感。园林水体也只有与园林植物组合才会有生气。园林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和色彩,是水体和陆地的融合媒介。如湘潭市第二中学小游园中,在规则式水体中放置几株睡莲,片片圆形小叶散飘在水面与红花相映,使平淡规整的水池活泼生动起来。又如在韶山 故居前的池塘水面上种植几处荷花、蒲草,既可增加水面的绿色层次,又有荷花映日红的自然野趣。另外,在雨湖公园蜿蜓的湖岸旁斜植垂柳,林木倒映在水中;水面上下两层天,使公园更显得秀丽多姿。3、植物造景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园林道路除必要的路,面用硬质材料铺装外,路旁均以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游览小路也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才能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自然式园林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自然式园林化。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不能有空间实分,就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虽然可用山岗、建筑物进行分隔,但都不如园林植物灵活机动。而且可以用乔木构成疏透的空间分隔,也可用乔、灌组合进行封闭性分隔。这也说明园林植物还是障景、框景、漏景的构景材料。四、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即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例如:以松柏的苍劲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态,抗旱耐寒、常绿延年的生物特性比拟人的坚贞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和体魄。正如郑板桥的七绝咬定青山不放松,主根原在破岩中。千磨百击还坚韧,任凭东南西北风数千年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松柏已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所以不论宫苑寺庙,还是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等以松柏作为寄情寓意的主要表象。同样,以竹比喻人的高风亮节、偃而犹起的崇高品德;以荷花比喻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种种寄情于植物之例不胜枚举。同时,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表现也会使人触景而生情,产生意境的联想。因此,园林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五、植物造景体现园林特色与地方特色利用园林植物突出园林个性,表现地方园林特色早为前人所运用。诸如:以蔷薇、杜鹃、牡丹、梅花等观赏植物为内容的专类园。在大型园林中选用观赏价值较高、季相景观突出的植物,如樱花、月季、荷花、槭树等作为不同园林不同时节的景.观特色。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各异,园内应有本地区的代表性观赏植物。地区性的乡土树种是体现园林地方特色的最好材料。如我国华南地区的木棉、凤凰木、蒲葵、芭蕉、羊蹄甲、榕树等热带植物与东北地区的云杉、冷杉、杜松、水曲柳、桦树等寒带植物,不论是生态习性还是季相景观表现,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自己的景观特色。这种因自然条件形成的地方性特征,也是园林植物自然美素质的表现。合理的运用园林植物造景,可以为园林艺术带来极美的自然空间景象和意境上的诗情画意。离开了植物造景就不成其为园林艺术。

桂花的造景艺术点谈(一)


桂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其形、色、香、韵俱佳。因其“好桂树之冬荣”,“不因花小而自弃,清香飘逸,浓馥致远”等品质,而备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又因其与“嫦娥奔月”等众多民间传说有关,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喜爱的一个树种,是园林造景艺术中广泛运用的植物材料。
一、桂花的独立造景
桂花在自然条件下分枝点较低,细枝垂地,枝叶茂密,姿态优美,树型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富于变化,呈现出长圆形、圆形、扁圆形等形状,树叶的色彩四季不同,新叶红褐色,而后变嫩绿、翠绿、墨绿等,而且花香浓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1. 孤植。孤植主要表现树木个体的体形美,一般作为视觉中心处理。桂花树型优美,可孤植成景。南京灵谷寺大草坪上孤植着一株桂花王,形如巨伞,在周围成片的桂花林的映衬下,个性鲜明,具有“鹤立鸡群”的效果;镇江焦山景区桂花广场中也有一株孤植桂花,广场呈方形,广场中央用卵石做成一个大圆,圆的中心取桂花花开四瓣的特征,以十字形花瓣状砌成花坛,花坛中心栽培一株姿态优美的桂花,俯视其景,方中有圆,圆中有花,不仅体现出“花开月圆,幸福圆满”的寓意,而且点出了广场主题。
2.列植。列植主要体现植物的整齐美、线条美,树龄相近的桂花一般树型近似,按直线或曲线以等距离栽植,很容易取得整齐一致的艺术效果。在园林中,桂花一般作为行道树、林带及水边等绿化栽培或作为树墙,绿篱栽培。南京灵谷寺道路的两侧就是以桂花与其他树种配置作为行道树栽培的,使道路两侧的植物景观富有层次变化,十分独特。焦山定慧寺围墙外,分别以数株桂花列植,黄墙、碧瓦,绿树色彩丰富,构图优美。
3.丛植、群植。丛植,群植主要体现树木的群体美、协调美。将不同树龄的桂花按一定规律配植,能够呈现出优美的桂花林景观。苏州光福和杭州满觉垅等成为赏桂胜地,就是由于花农们群植桂花数千亩,而形成桂花林景观,桂花的群体美得到极致的表现.

苏铁盆景的制作与造景


一、制作技术

1、伤口防腐、修剪:造型中形成的伤口应尽可能小,并及时处理,防止流胶、腐烂。办法主要是在伤口处涂上多菌灵粉或草木灰,在根部保湿,将伤口在阳光下晒干至边缘凹入(收缩)至 2-3毫米。盆土可用0.3%高锰酸钾水溶液淋透消毒。水份管理以盆土见干见湿即可,但注意宁干勿湿,未生根前应避免雨淋。

2、促叶:造型后将苏铁放在蔽荫处,促进潜伏芽萌发,真叶出现后转到阳光下。

3、控叶:从观赏角度要求,苏铁叶片宜短小。办法有二:一是长叶期控水;二是用50%矮壮素200倍液涂抹在出初期的叶柄。

4、整形:一是及时剪去多余的根及芽体,并在新叶开始萌发时,剪去老叶;二是攀扎造型,在新叶片未展开变硬时,用细铁丝或棉丝系住叶片牵控。最常见的是将叶片向下回卷成羊角式。

5、布苔:在夏季,将2份煮成流法状淀粉浆,冷却后另入3份苔藓,用粘土拌成稀糊状,刷涂于盆中的土面、配石、树干上。盆景放在荫暗潮湿处,半月后可生苔。

二、造景方式

1、卧干式:将干高与直径粗比达4:1以上的苏铁剪去顶叶及部分根系,保留造型要用的子球(蘖芽),横栽于盆中。在裸露的根系中苏铁基部覆盖泥团。泥团用1% 的多菌灵水和成。苏铁生长2-3年后,主干盆曲。干上之芽可选留一些。盆面覆盖土,在当年9月份逐次浇水冲掉。

2、斜干式:去顶芽及叶片,切口消毒。将苏铁与水平面成45斜栽于盆中。如干上需要芽而又未生芽,可将切口上的芽去强留弱,促进干上生芽。经2-4个月,干上生芽后选留2-3个,当年可发叶并形成具3-4个层次的斜干式盆景。

3、探崖式:将干高15厘米的苏铁多余小根剪去,留下的粗壮根理直栽入小而深的盆中生长一年。第二年春取出苏铁,剪叶及干基部的细弱根。中上部的侧根也剪去,下部的各级根应尽量保留。使主要的根弯曲,将树干悬于盆外栽好,并将干绑于盆上,根要尽可能地用土盖严,以利成活。栽后在荫处养护。4个月后去土并松绑。

4、劈干式:纵向劈去的部分苏铁干,注意留子球少伤大根。具体劈干位置,如保留顶芽的,劈口宜处于1/4范围内,如不保留则可从中心劈。髓部要除去,以防腐烂。劈面消毒,在荫处养护3-4个月,新芽体露绿后转入阳光下。多余的芽除去。.

小灌木密植造景


通俗地讲,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就是把高度、形态、色彩、大小相对和谐统一的小灌木在一定区域内像栽草一样一棵挨一棵紧密栽植,而后修剪外表面,形成植物组合新景观,以满足不同的园林设计效果需要。
一、常用的品种:1.红色类:红叶小檗、美国红栌、丰花月季、红瑞木、椤木石楠等。2.黄色类:金叶女贞、洒金柏、棣棠、黄刺玫等。3.绿色类:小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水蜡、石楠、火棘、小刺柏、地柏、龙柏、绒柏、小叶黄杨、忍冬等。4.具备叶形小而密集、萌枝力强、耐修剪、整体观赏色彩效果好的其他灌木或者可用修剪控制主干的丛生小乔木。

二、在园林绿化中常见的应用形式:1.代替草坪成为地被覆盖植物。对大面积的空地,利用小灌木一棵一棵紧密栽植,而后对植株进行修剪,使其平整划一,也可随地形起伏跌宕。虽是灌木所栽,但整体组合却是一片“立体草坪”之效果,成为园林绿化中的背景和底色。2.代替草花组合成色块和各种图案。一些小灌木的叶、花、果具备不同的色彩,可运用小灌木密集栽植法组合成寓意不同的曲线、色块、花形等图案,这些色块和图案在园林绿地中或大片草坪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花坛满栽。对一些形状各异的花坛,采取小灌木密集栽植法进行绿化美化,形成花镜、花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特点:1.由于小灌木是木本植物,具有草坪草、草花等草本植物难以比拟的管理优势。(1)抗病虫害,抗旱,管理任务较小。由于是木本植物,根系较深,因此较草本植物耐旱。栽植后前期浇水、喷水,保证成活后,后期基本可以粗放管理,苗木荫蔽后杂草也难以生长。进入正常管理后,即使在旺盛生长季节修剪次数每月仅1至2次,比起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类混播的冷季型草修剪次数相对要少。(2)和一、二年生草花或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相比有一劳永逸的功效。为保证效果,有的一、二年生草花一年要更换2至3次;而一些草坪草除了管理费工费时费水外,一般最佳观赏期只有2至3年,若仍不更换草坪则会出现根系盘结、草坪老化等问题,影响观赏效果。运用密集栽植法栽植的小灌木,其显露在外表面的枝叶量有限,养分充足,且根系深远,故最佳效果明显、持久。(3)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在园林上应用时,由于主要靠修剪造型,因此土壤水肥不均造成的苗势强弱对整体效果影响不大。

2.与草坪、草花比,小灌木密集栽植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虽具草坪观赏效果但不能真正取代草坪。比如仅能应用于面积有限、管理水平高的空地。(2)小灌木的色彩比较少,比草花的自然形态及颜色都颇有逊色。(3)一次栽植时投资略高于草坪。(4)主要靠修剪出效果,不能完全放任生长。

四、结论1.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可作为一种园林设计手法大量应用于园林绿地。它体现的不是植物的自然美、个体美,而是通过人工修剪造型的办法,体现植物的修剪美、群体美。这些植物组合或色块,应用于不同场合,能起到丰富景观、增加绿量的作用,有着简洁明快、气度不凡的效果,体现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大手笔。2.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虽不能完全取代草坪和草本地被植物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但也因其具有便于管理,效果上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的重要部位,替代草坪和草花产生较高水平的园林艺术效果,满足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

四大原则提升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品质


城市绿化不但要求城市绿起来,而且要尽可能兼顾美观。因此,绿化植物配置就十分关键,不仅要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要统一,还要体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以绿化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景观是人们感受最为直接的景致,其景观的丰富度更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影响。

任何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该对该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性、功能性、艺术性和可持续性四大原则做综合考虑,违背其中任何一个原则,其所设计的植物景观终将成为败笔。

配置原则应科学性当先

植物配置首先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从而科学地配置园林植物,使植物正常生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发挥园林植物的各种功能和效益。

在植物造景设计中,园林植物选择应以本地域的乡土植物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外来植物,经过长期驯化,已经融入本地植物群体之中,是本地绿化树种的有益补充。

其次还要考虑物种的多样性。城市中多为人工植物群落,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该注意物种多样性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物种的配置形式,同时设计创造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

最后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在植物造景设计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选配生态位重叠较少的物种,增强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植物群落平衡与稳定。

种植设计应以功能为本

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旨在解决问题,满足特定功能。因而设计者无论是选择植物种类,还是确定布局形式,都不能仅以个人喜好为依据;应根据绿地类型,充分发挥植物各种生态功能、游憩功能、景观功能,结合设计目的进行植物配置。

植物作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起着重要作用。植物配置应视具体绿地的生态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比如,作为城市防护林的植物必须具备生长迅速、寿命较长、根系发达、易栽易活、管理粗放、病虫害少等特性。

城市各种园林绿地常常也是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场所。植物配置还应考虑园林绿地的使用群体和游憩功能,进行人性化设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和人体尺度,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植物配置做到“因材制宜”也很重要,充分利用各种园林植物的色、香、姿、声、韵等方面的观赏特性,根据功能需求,合理布置,构成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植物景观,可最大限度发挥园林植物“美”的魅力。

艺术性贯穿植物造景始末

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 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

统一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行道树等距离的配置或在乔木下配种同龄花灌木。在竹园景观设计中,相似的竹叶及竹竿构成了和谐的统一,而多竹种的巧妙配植,很能说明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

调和的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在景观设计时,找出植物的近似性和一致性, 配置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觉。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眼。根据设计环境,在配置时有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如门前两旁培植对称的两株桂花等。

培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韵律可分为:连续韵律,重复出现的图案相同、距离相等,如行道树的种植方式。渐变韵律,重复出现的图案形状不同、大小成渐变趋势,等距离出现。交替韵律,指数个因素交替出现,如杭州西湖白堤上桃柳间植就是一例,这样游人沿途游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调,而有韵律感的变化。

充分考虑景观可否持续

利用以上三原则对园林景观进行植物配置,方算基本达标。但是,若想绿化植物造景不会随时间的演绎而“褪色”,则还需照顾到植物配置的稳定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在植物造景设计和配置过程中,既要考虑目前的园林效果,又要充分考虑长远的效果,预见今后植物景观的变化。

为此,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种植密度,使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空间和生长空间。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为了在短期内达到较好配置效果,可适当缩小种植密度,几年后再间移,还可以适当选用大树栽植。此外,合理地安排快生树和慢生树的比例,在竖向设计上注意将喜光与耐阴、深根性和浅根性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合理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稳定的植物景观。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野趣水景园的植物造景艺术


洛阳有着悠久的建城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闻名遐迩的园林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这座地处暖温带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水系和肥沃的土地,人文风景和自然风景资源丰厚,利于造园。
2006年,坐落于古城里坊遗址之上的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建成。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位于新旧城区的中部核心地区,东起现状里坊路,西至王城大道,南临古城路,北接洛宜路,周边为规模更大的隋唐地遗址保护区,全园占地861 800m2。
园区被东西流向的古洛渠、胜利渠分成3大区域,南区为生产管理区,北区为苗圃科研基地,中区为专类园区。
野趣水景园是专类园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园子,位于植物园的西北部,总面积133 800 m2,水域面积28 378 m2。设计时间为2005年10月,2006年6月建成。
1 野趣水景园的总体规划
作为植物园中专类园区的一个区域,野趣水景园要与全园总体规划目标原则一致,满足全园所要达到的功能——以洛阳的山水、植物和隋唐遗址文化为基础,以文物保护和促进当地生物产业发展为前提,以科研、科教、生产、旅游和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植物园,同时,要充分利用原有渠道,解决灌溉、排水和造景要求[1]。
造园手法富有细节变化,充分体现自然野趣的风格特色,充分利用水系、地形与植物配置相协调,使园中的一切都统一在娴雅而和谐的气氛之中。同时运用山水画艺术风格,使园林成为立体的山水写意画,有形的自然山水诗。
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一环、一轴线”。
一心:以湖水围绕的大洲为重心,统帅全园。洲内林木森森,野花怒放,趣味盎然。
一环:以环湖路为纽带串联景区,环湖路既为水陆的分界面,又作为景观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大小不同的岛屿美不胜收,水中的荷花、睡莲、美人蕉等竞相开放,相映生辉。
一轴:通过贯穿水景园内的二级路形成与全园的有机联系,既体现了水景园独特的人文景观,又实现了与整体植物园协调统一的连通。
2 水景园植物景观特色
以水生植物造景为主题,以洲、岛、渚等丰富的地形地貌,野趣自然的植物配置,分区域展示了各植物组合的野生、天然、美丽的园林景观,从而集中体现了耐湿、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在湿地水域的生态环境中所起的固岸护坡、洁净水质、哺育动物等大地之肾的生态功能。
以植物造景为主,除了原种的植物收集展示,还补充大量观赏价值高的品种作为配景,既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又注意到植物配置的群体美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从季相、色彩、质地等造景要素上全面提升植物园的观赏性,营造出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优美园景和舒适的环境以吸引游人前来参观,达到寓教于游憩休闲的目的。
3 植物配置类型分析
3.1 疏林缀花草地的植物配置
以榉树、榆树、黄连木、乌桕等高大乔木为主,或孤植或群植。修剪整齐的草坪,姿态优美的大树,散置的置石,以及镶嵌于草坪上的花卉组合,共同组成了一幅自然、朴素、淡雅的优美景色。
3.2 水边空间的植物配置
水生、湿生植物所在的水边空间,将水域和陆地的景观融为一体,其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植物难以替代的,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水体景观,还与水质处理系统、生态保护系统巧妙地结合为一体[2]。
3.2.1 水边林、湿生植物带
这一地带处于水陆交界处,土壤湿润,选用的植物材料应对水分条件的变化适应性很强,还要有与自然山水相协调的景观效果。在陆地与近水区之间种植了水杉、落羽杉、垂柳等乔木,林下种植了吉祥划等耐湿植物,岸边种植了千屈菜、卵叶丁香蓼等适应性强的岩生植物,是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带。千屈菜花色明艳醒目、姿态娟秀洒脱,与水体绿树形成对比,层次分明,景色优雅宜人

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常用品种


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常用品种|应用形式|特点--通俗地讲,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就是把高度、形态、色彩、大小相对和谐统一的小灌木在一定区域内像栽草一样一棵挨一棵紧密栽植,而后修剪外表面,形成植物组合新景观,以满足不同的园林设计效果需要。
一、常用的品种:
1.红色类:红叶小檗、美国红栌、丰花月季、红瑞木、椤木石楠等。2.黄色类:金叶女贞、洒金柏、棣棠、黄刺玫等。3.绿色类:小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水蜡、石楠、火棘、小刺柏、地柏、龙柏、绒柏、小叶黄杨、忍冬等。4.具备叶形小而密集、萌枝力强、耐修剪、整体观赏色彩效果好的其他灌木或者可用修剪控制主干的丛生小乔木。二、在园林绿化中常见的应用形式:
1.代替草坪成为地被覆盖植物。对大面积的空地,利用小灌木一棵一棵紧密栽植,而后对植株进行修剪,使其平整划一,也可随地形起伏跌宕。虽是灌木所栽,但整体组合却是一片立体草坪之效果,成为园林绿化中的背景和底色。2.代替草花组合成色块和各种图案。一些小灌木的叶、花、果具备不同的色彩,可运用小灌木密集栽植法组合成寓意不同的曲线、色块、花形等图案,这些色块和图案在园林绿地中或大片草坪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花坛满栽。对一些形状各异的花坛,采取小灌木密集栽植法进行绿化美化,形成花镜、花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三、特点:
1.由于小灌木是木本植物,具有草坪草、草花等草本植物难以比拟的管理优势。(1)抗病虫害,抗旱,管理任务较小。由于是木本植物,根系较深,因此较草本植物耐旱。栽植后前期浇水、喷水,保证成活后,后期基本可以粗放管理,苗木荫蔽后杂草也难以生长。进入正常管理后,即使在旺盛生长季节修剪次数每月仅1至2次,比起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类混播的冷季型草修剪次数相对要少。(2)和一、二年生草花或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相比有一劳永逸的功效。为保证效果,有的一、二年生草花一年要更换2至3次;而一些草坪草除了管理费工费时费水外,一般最佳观赏期只有2至3年,若仍不更换草坪则会出现根系盘结、草坪老化等问题,影响观赏效果。运用密集栽植法栽植的小灌木,其显露在外表面的枝叶量有限,养分充足,且根系深远,故最佳效果明显、持久。(3)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在园林上应用时,由于主要靠修剪造型,因此土壤水肥不均造成的苗势强弱对整体效果影响不大。2.与草坪、草花比,小灌木密集栽植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虽具草坪观赏效果但不能真正取代草坪。比如仅能应用于面积有限、管理水平高的空地。(2)小灌木的色彩比较少,比草花的自然形态及颜色都颇有逊色。(3)一次栽植时投资略高于草坪。(4)主要靠修剪出效果,不能完全放任生长。 四、结论1.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可作为一种园林设计手法大量应用于园林绿地。它体现的不是植物的自然美、个体美,而是通过人工修剪造型的办法,体现植物的修剪美、群体美。这些植物组合或色块,应用于不同场合,能起到丰富景观、增加绿量的作用,有着简洁明快、气度不凡的效果,体现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大手笔。2.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虽不能完全取代草坪和草本地被植物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但也因其具有便于管理,效果上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的重要部位,替代草坪和草花产生较高水平的园林艺术效果,满足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

红花继木常见的园林造景方式


红花继木可以选择的造景方式

孤植

红花继木可以孤植,一般可以将其孤植与庭院或者草坪,可以独立的成为一景,主要是发挥景观的中心视点作用,或者是引导视线的作用。

丛植

丛植就是讲红花继木和其他的植物种植成丛,可以丰富景观的整个色彩。如果和绿色的植株种植在一起,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此外,将红花继木作为主要的树木丛植,可以构成一片风景林,绿化效果很好。

群植

群植也是红花继木造景的方式之一,在红花继木还是小苗的时候就可以将其密植,和其他的一些花卉搭配起来,组成不同颜色的色块,可以起到一种色彩的反差,观赏效果极佳。

红花继木的造景方法

灌木球

此种方法主要是将红花继木修剪成为球形,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修剪定型,它才会起到比较好的观赏效果。其中毛球类,管理比较粗放,一般是绿地种植。精球型,主要是运用在别墅或者是庭院等处。

色篱

将红花继木的植株制成色篱也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可以起到阻隔空间的作用。

大型色雕

色雕就是将植株修剪成一定的动物的造型,红花继木也是可以这样培养的,在它的生长期间进行修剪,按照一定的动物的外形来进行即可。

桩景

桩景造型也是红花继木比较长运用的一种方式,可以利用双面红类红花继木的特点,将其进行定向培养,在高档的园林运用较多,也可以作为花坛的焦点花卉。

行道树

行道树也是红花继木在运用中的一种很好的选择。一般在小区内,可以见到将红花继木作为行道树使用的情况。主要就是利用修剪,将其培养出小乔木。

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


我国的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2]。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园艺术,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清代中叶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
1.2.1殷商至秦汉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上世纪70 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获得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可见,早在7000 年前我国就有花卉栽培了[3]。然而,园林植物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出现在殷商时期,它是将一定地域加以范围,让花草果木、鸟兽鱼虫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后来统称园囿,以后则发展为以种植观赏花木为主的园苑。在长达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从闻名中外的《诗经》中可知此时园林植物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其中桃、李、棠棣、木瓜、梅等已成为众人喜爱的观赏花木。据载:吴王夫差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在嘉兴),记载中说: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时造园及花木配置已具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时期,屈原《离骚》载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已明确提到木兰与菊花已成为观赏植物[4]。秦汉期间,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园林植物的种与品种都很繁多,引种驯化活动也十分频繁,此时人们对植物是综合利用:观赏、食用及提供生产资料等。值得注意的是, 在2000 多年前的秦代,我国就有了街道绿化。
1.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出现,人们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也愈加讲究。《洛阳伽兰记》中记载:当时四海晏请,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夸,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可见此时园林中树木很多,配置上已很讲究意境。西晋大官僚石祟的金谷园,园内树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其他的种属则分别与不同的地貌相结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如前庭配有沙棠,后园植有乌,柏木林中梨花点缀等。而且在这期间,随着佛教、道教盛行,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1.2.3隋唐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空前繁荣,同时也是园林的全盛时期。隋炀帝所筑西苑,方圆二百里,苑内十六院绕龙鳞渠而筑,庭院周围均植名花,渠上有桥,过桥百步,既是郁郁葱葱的杨柳与修竹。这里种植的植物,已作精心布局,使山水、建筑、花木交相辉映,景色如画。在唐明皇的宫苑中,植物配置合理,如沉香亭前植木芍药,庭院中植千叶桃花,后苑有花树,兴庆池畔有醒醉草,太液池中栽千叶白莲,太液池岸有竹数十丛;唐朝的长安城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政府对城市街道绿化十分重视,严禁任意侵占街道绿地。居住区的绿化由京兆尹(相当于市长)直接主持。居民分片包干种树,诸街添补树......价折领于京兆府,乃限八月栽毕 [5]。主要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主,间植榆、柳;皇城、宫城内则广种梧桐、桃树、李树和柳树。据此,可以设想长安城内城市绿化是十分出色的。
1.2.4宋元清初时期园林植物造景
宋元清初时期为我国园林的成熟前期,造园时对花木的选择栽植,利用园林植物造景已形成其独特的风格:造园时十分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且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乔木以松、柏、杉、桧等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为主;花卉以牡丹、芍药、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在宋朝出现了以花木为主的园林,如天王花园子、归仁园、李氏仁丰园。《洛阳名园记》[4]中记载归仁园:归仁其坊名也,园盖尽些一坊,广输皆里余。北有牡丹、芍药数千株,中有竹千亩,南有桃李弥望,说明此园为一个花簇锦绣,植物配置种类繁多,以花木取胜的园子。元朝的版图大,宗教活动多且复杂,寺、观庙宇也很多,其中多有建置园林的,其中又以位于西湖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景观最美。当时到过大都的朝鲜人写的《朴通事》[5]对其有详尽生动的描写:殿前阁后,擎天耐寒傲雪苍松,也有带雾披烟翠竹,诸杂名花奇树不知其数。可见,在优美的园林景观中,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必须的。清朝中叶和清末随着园林的日趋成熟,造园时对植物的配置及造景作用,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清代晚中期园林,因建筑物增多,花木不可能密集种植,因此改为同种植物少数植株进行丛植,如丛桂之内,不以其它花木杂之。或采用几种花木少数植株进行群植,如在粉墙前面竖以湖石,再配置芭蕉、翠竹和其它花木,使富于诗情画意,或在大树周围用砖石砌成花坛,杂莳各种花卉,或在漏窗、景窗前配置园林植物,使之构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尤其在庭园中还运用盆花以弥补永久性灌木景观缺乏变化的不足,开花季节,选择佳种,置于台阶回廊两侧,或置于客厅、书斋内,使园景更加美丽而又不失季相变化。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学会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许多植物用于园林中创造植物景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园林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园林独树一帜,为世界造园史上的艺术瑰宝[4]。

邯郸市中水造景,公园景观宜人


国庆节期间,邯郸市刚刚一期完工并初步开放的龙湖公园成了许多市民的游玩之处。设置在该公园内部的大型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等水景项目,让诸多游客流连忘返。而据了解,包括龙湖公园在内,目前位于邯郸市主城区内的赵苑公园、滏阳公园、滏阳河带状公园、沁河带状公园等大型公园中的水系景观均采用的是中水造景。

据邯郸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金紧张、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此,邯郸市园林部门采取了“苗木建材本地化”、“园林用地多元化”、“用水方式多样化”、“日常管护规范化”等多种措施,也探索出一条厉行节约建绿化的新路子:植物选择坚持以乡土植物、耐旱抗害植物为主,本地有的植物不外购,确需引种外地植物的,坚持以引种培育养殖为主;坚持建设选材本地化,园林雕塑、景石、小品、甬路铺装等绿化工程用材绝大部分取自邯郸西部的太行山区;为提高土地使用率,要求暂时不具开工条件的闲置土地必须先期绿化,工程开工建设时再进行有偿移植;将市内公园和沿街单位的实体围墙改建为通透式围墙,实现道路和庭院绿化资源的共享;兴建7座污水处理厂,并对全部雨污管网进行截污分流,将处理后的中水作为景观用水和绿地浇灌的主要水源。

另据介绍,邯郸市自1999年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立足当地实际,提出“赵都+绿网”、“绿化+文化”的城市绿化定位,并始终在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和节约建绿化的理念。

经过邯郸市全体社会力量的努力,目前该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43%、35%和10.9平方米,邯郸市也形成了以绿为主、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景观优美,独具北方平原城市特色的现代园林城市风光。

去年,邯郸市被成功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今年8月,该市在全国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现场会介绍的当地节约建园林经验,受到了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赞扬。

《宿根花卉造景艺术与原则》由养花技巧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用到鲜之花小编说的养花技巧,能够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花卉植物造景的原则”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