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簇鲜艳的花朵,聚集在叶片下,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动。”如果没有花,人类的历史将失色一大部分,花是我们生活的好朋友!不学习不求教,种养花卉会遇上一定难题,你正在学习养花知识和技巧吗?鲜之花网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种植百科:芍药白绢病的防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芍药白绢病病菌喜高温多湿,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和高于40℃则停止发展。壤腐殖质丰富,含氮量高,土壤粘重以及比较偏酸的园地,发病率高。

芍药白绢病的症状

各种感病植物的症状大致相似。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初发生时,病部宾皮层变褐,逐渐向周围发展,并在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丝,菌丝作扇开扩展,蔓延至附近的土表上,以后在病苗在基部表面或土表的菌丝层上形成油菜籽状的茶褐色菌核。苗木受病后,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植株的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被阴断,叶片变黄枯萎,全株枯死。

芍药白绢病的防治方法

1、为了预防苗期发病,可有70%五氯硝基苯粉剂处理土壤,每67平方米地用250克,加干细土5公斤,混和均匀后,撒在播种或扦插沟内,然后进行播种或扦插。

2、发病初期,在苗圃内可撒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于土面,每67平方米地亦用250克,施药后松土,使药粉均匀混入土中;亦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铜液,或萎锈灵10ppm,或氧化萎锈灵25ppm,浇灌苗根部,可控制病害的蔓延。

3、春秋天扒土晾根树体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后,将树干基部主根附近土扒开晾晒,可抑制病害的发展。晾根时间从早春3月开始到秋天落叶为止均可进行,雨季来临前可填平树穴防发生不良影响。晾根时还应注意在穴的四周筑土埂,以防水流入穴内。

4、选用无病苗木调运苗木时,严格进行检查,剔除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液,2%的石灰水,0.5%硫酸铜液浸10~30分钟,然后栽植。也可在45℃温水中,浸20~30分钟,以杀死根部病菌.

5、病树治疗根据树体地上部分的症状确定根部有病后,扒开树干基部的土壤寻找发病部位,确诊是白绢病后,用刀将根颈部病斑彻底刮除,并用抗菌剂401的50倍液或1%硫酸液消毒伤口,再外涂波尔多浆等保护剂,然后覆盖新土。

6、挖隔离沟在病株我围,挖隔离沟,封锁病区。

xzh52.coM延伸阅读

种植百科:芍药菌核病的防治


芍药菌核病的症状:该病危害牡丹的叶、茎及花蕾。叶片受害时,病斑呈油渍状,灰白色至褐色。茎部一般在接近地面处受害,病部初为水渍状褐色病斑,以后腐烂部位逐渐扩大。幼芽受害,初期出现油渍状斑点,以后变褐色,幼

芍药菌核病的症状:

该病危害牡丹的叶、茎及花蕾。叶片受害时,病斑呈油渍状,灰白色至褐色。茎部一般在接近地面处受害,病部初为水渍状褐色病斑,以后腐烂部位逐渐扩大。

幼芽受害,初期出现油渍状斑点,以后变褐色,幼芽萎凋、下垂。花蕾受害则出现褐色病斑而枯死。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被害部位表面生有白色霉状物,最后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芍药菌核病的防治:

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并对病株周围的土壤消毒。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氯硝胺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10-15天喷洒1次,喷2-3次。

种植百科:芍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芍药叶斑病一般秋季发生较多且严重,且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发病期较叶霉病晚。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芍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一)危害情况及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叶部病害,往往造成发病植株叶片枯黄、焦枯,提早脱落,生长势衰弱,影响根部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初期,叶正面呈现褐色近圆形病斑,后逐渐扩大,呈同心轮纹状。严重时,叶上病斑散生,圆形或半圆形,直径2~20毫米,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密集轮纹,边缘有时不明显,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黑绿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

(二)发病规律:一般秋季发生较多且严重,且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发病期较叶霉病晚。

(三)防治措施:

一是深翻土地,实行3年以上轮作;

二是结合中耕除草、摘化蕾等,摘除植株下部病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三是与药剂防治结合,发病初期喷施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者混合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具较强的内吸传导活性)或1:1:100的波尔多液,每隔半月喷1次,连喷2~3次。

以上就是芍药叶斑病的防治方法,你了解了吗?

种植百科:蔷薇种植菌核病的防治


蔷薇多自然分布于溪畔、路旁及园边、地角等处,往往密集丛生,满枝灿烂,微雨或朝露后,花瓣红晕湿透,景色颇付佳。下面介绍一下蔷薇种植菌核病的防治。

蔷薇菌核病的症状

该病危害蔷薇的叶、茎及花蕾。叶片受害时,病斑呈油渍状,灰白色至褐色。茎部一般在接近地面处受害,病部初为水渍状褐色病斑,以后腐烂部位逐渐扩大。幼芽受害,初期出现油渍状斑点,以后变褐色,幼芽萎凋、下垂。花蕾受害则出现褐色病斑而枯死。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被害部位表面生有白色霉状物,最后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蔷薇菌核病的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隶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真菌。菌核能耐不良环境。

蔷薇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萌发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该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和适宜相对湿度为85%。植株发病后,在病组织外表形成菌丝体。菌丝体接触植物后可进行再次侵染。

蔷薇菌核病的防治

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并对病株周围的土壤消毒。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氯硝胺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10-15天喷洒1次,喷2-3次。

以上就是蔷薇种植菌核病的防治的介绍,你了解了吗?

种植百科:雪松枯病的防治


雪松叶枯病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落针叶越冬后,第二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 -5月间子囊抱子陆续成熟;在雨天或潮涩的条件下,因子囊盘吸水膨胀而张开,露出乳白色的子囊群;子囊袍子从子囊内挤出后进一步借气传播。

雪松叶枯病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病落针叶越冬后,第二年3-4月间形成子囊盘,4 -5月间子囊抱子陆续成熟;在雨天或潮涩的条件下,因子囊盘吸水膨胀而张开,露出乳白色的子囊群;子囊袍子从子囊内挤出后进一步借气传播。病菌由雪松叶气孔侵入,经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出现明显的症状。由于分生抱子器中产生的分生抱子萌发力很差而无侵染力,故无再侵染发生。但因子囊子包子放射时间很长,达3个月左右,自春至夏都可能有新的侵染发生。 在子囊抱子飞散期间,如果降水量大,湿度,有利于侵入。林地干旱,土壤癖薄,雪松遭受病虫害和管理不良等,都可能促使病害的发生。

无公害防治措施:

①加强抚育管理,使雪松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

②对小面积人工林、雪松苗圃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子囊抱子飞散前清除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

③在子囊抱子成熟后飞散期间,喷1 : 2: 200倍量式波尔多液,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25%可温性 多菌灵400-500倍液,或65%可湿性代森特8倍液防治2-3次,每次间隔10-15天。

种植百科:防治杨树溃疡病


一、杨树溃疡病的危害。杨树溃疡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侵害,但以苗木、幼树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

一、杨树溃疡病的危害。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侵害,但以苗木、幼树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现已知在生产上主要造成危害的有: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和杨树烂皮型溃疡病三种。另有一种杨树细菌型溃疡病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在我国东北有发生,危害非常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杨树溃疡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在不表现症状的树皮内,病菌以潜伏状态存在。春季是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的最主要的发生时期,尤其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杨树栽培管理不善,水分、肥力不足、养分失调,导致生长衰弱的条件等,均易引起发病。树体内含水量与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树皮膨胀度低于60%时发病重;高于80%时抗病性增强。

2、杨树大斑型溃疡病: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暗褐色,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可变褐,老病斑可连年扩大,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被认为是杨树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树皮内越冬。正常年份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病势减缓,9月又可见新的病斑出现,10月以后停止扩展。

一般光皮树种的感病程度重于粗皮树种,粗皮的木栓化程度较高,病菌不易侵入。日灼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树干阳面的病斑数多于阴面。杨树在生长衰弱或土壤干旱、树体含水量低的情况下感病重。

3、杨树烂皮型溃疡病:杨树烂皮型溃疡病又称杨树腐烂病,为害杨属、柳属等树种的树干、枝,引起皮层腐烂、枝枯,严重地块可引起大片杨树的死亡。

病菌在病组织内常年存活生长。该病于4月上旬开始发病,5-6月是盛发期,7-8月病势缓和,10月停止发展。该病的发生与杨树品种、立地条件以及冻害、日灼伤、虫害、旱害等密切相关。栽培管理不良、生长衰弱的林分或植株受害重。

4、杨树细菌型溃疡病:该病与前三种不同,它是由一种叫做草生欧文氏杆菌的细菌所引起,该细菌为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该病主要危害树干,也能在大枝上发生,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椭圆形的瘤,直径约1厘米,外表光滑,后逐渐增大成梭形或圆柱形的大瘤,颜色变为灰褐色,表面粗糙并出现纵向开裂。夏季从病部裂缝中流出棕褐色粘液,有臭味。病瘤内韧皮部变棕红色,木质部由白色变为灰色,后变为红色。发病严重时出现腐烂,树木生长衰弱,木材腐朽不成材,严重时可致树木全株死亡。

病菌在杨树病干部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大树比幼树受害重,地势低洼的林分发病重,夏季修枝的树比春、秋季修枝的树发病重;冻伤和修枝伤易引起发病;修枝不整齐、茬高的也易造成侵染。

三、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措施。

杨树溃疡病是寄主主导型病害,就是病害发生与否主要看寄主的生理健康状况。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导,提高杨树的综合抗逆性,增强抗病能力;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加强病情的监测和普查:根据溃疡病的发生、为害程度及分布特点,对全省的杨树林进行科学分类,可分为重病区、轻病区和预防区,可以有的放矢,保证采取有效措施,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进行防治。

2、加强抚育管理:农民群众对植树造林认识不足,存在着误区,认为植树造林就是为了省事、省钱,所以栽上树就不管不问了,林地内杂草兹生,土壤板结,水分、肥力不足,树木生长弱,抗病力差。杨树是喜大水大肥的树种,造林后至少应每年春浇一次透水,施一次肥。对分化的林分要合理疏伐,合理修枝,及时修除病枝。

3、化学防治:发病高峰期前,用1%溃腐灵稀释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病斑处,或用溃疡灵50-100倍液、多氧霉素100-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50%退菌特100倍液、20%农抗120水剂10倍液、2.12%的843康复剂100倍液、菌毒清80倍液,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秋末在树干下部涂上白涂剂,生石灰、食盐、水的配制比例为1:0.3:10。

种植百科:芍药种植的修剪方法


芍药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下面介绍一下芍药种植的修剪方法。

芍药修剪目的

保持株形优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节省营养,促进(局部)生长发育,确保花芽饱满和花大色艳。

生产区芍药修剪方法

萌芽前,对不协调的过高枝条短截或回缩修剪,保持株形整齐;萌芽后,及时疏除过密的枝条、侧芽及土芽,留壮去弱,保持通风透光;3月中旬至5月上旬,摘掉花蕾和部分开花芍药的残花,减少养分消耗;秋末,剪掉弱枝、病枝、枯枝、残叶,及时清园,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观赏区芍药修剪方法

2月,疏枝整形,并对部分老枝短截或回缩复壮;3月中旬至4月上旬,摘去弱小花蕾、畸形花蕾;5月,及时剪掉残花;秋末,剪掉弱枝、病枝、枯枝、残叶,清园并集中烧毁。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白,满山遍野的芳香,站直了身子,在风的吹动下,舞出美丽的英姿!花在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和种植花卉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侍弄好花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哪些种植经验和知识可以学习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植百科:芍药白绢病的防治”,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