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直都是美好跟浪漫的象征,每个季节也会有象征每个季节的花,每个地方也会有每个地方代表的花。花卉好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下面是爱花卉网(xzh52.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科普:福建清流花卉产业迎来亮丽春天",希望对您了解花卉行业能有所帮助。

连日来,福建清流县嵩口镇玫瑰园种植区内,工人们抓紧时间种植树状玫瑰蔷薇树干,7000多株蔷薇树干待明年开春发芽后,即可进行玫瑰嫁接。这是清流县落实政协建议,做大做强花卉产业的结果。

近年来,清流县花卉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福建省最大的鲜切花种植基地,但由于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还比较低,花卉产业发展仍存在融资渠道不畅、科技创新滞后等困难和问题。为推进清流花卉产业健康发展,清流县政协组织委员深入该县嵩溪镇、林畲乡花卉企业、交易市场、种植基地进行花卉产业发展课题调研,在县政协九届四次常委会议上就此课题进行专题协商,并向清流县委、县政府报送了推进清流花卉产业健康发展调研报告,提出要加强扶持引导,突出政策保障,实施龙头带动,突出打造玫瑰系列品种,打响清流花卉品牌等建议。

清流县农办、林业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采纳政协建议,采取相应措施,全力扩大花卉产业种植规模,引进种植树状玫瑰,推动花卉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XzH52.COM推荐阅读

了解花卉行业:福建清流当好苗木致富“领头羊”


初冬的清流县嵩口镇立新村,清晨寒气逼人,村口上的苗木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管理苗木,苗地里,一畦畦松木、杉木小苗郁郁葱葱。“今年气候好,苗木长势旺,预计明春可以卖个好价。”正在地里忙活的村民刘稳生说。

立新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育树苗,历经20多年,全村人靠苗木走上富裕路。“立新苗木远销到江西、浙江、湖南、广东等地,全村年可出售苗木8000多万株,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立新村有89户人家,育苗户达73户,是响当当的苗木专业村。”村支书袁正东说。如今的立新村,家家盖起小洋楼,户户都有小汽车,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民就达30户以上。

曾经,立新村的苗木产业也经历了挫折,技术、市场难题一直困扰着他们,最严重时,他们甚至将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苗木付之一炬。但多年来,立新人始终坚守着苗木致富这个梦想,2024年,立新村还成立了立新苗木协会,对苗木种植和销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靠着山里人的诚信朴实和勤劳肯学,立新人克服了技术与市场难题,使苗木成为全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袁正东说:“目前,立新村培育红豆杉、罗汉松、湿地松等各类苗木30多个品种,面积达1000多亩。”

全省打响水土保持攻坚战后,苗木成为俏销货。“每天有好几辆大货车到村里来,苗木还在田里,就被订购一空。”袁正东说,去年村里最高收入者进账70多万元,40万元以上收入的占育苗户的一半以上。

“十八大报告里提出要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袁正东说,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到老百姓身上,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在立新村的带动下,附近的苍龙村、梓材等村也加入到苗木种植行列。

花卉相关知识:福建漳平花卉苗木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日前,在漳平市永福镇西山花卉专业合作社,笔者看到,花卉大户陈金才正在指导工人盆景杜鹃的栽培技术。“合作社作为实施省级现代花卉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承担单位,我们更加精心钻研‘传统盆景造型技艺引入盆栽杜鹃花种植’这一技术,一到花卉销售旺季供不应求。”陈金才自豪地告诉笔者。该专业合作社共有会员86人,种植各式花卉苗木年产值近4000万元。

2024至2024年间,在福建省财政厅、林业厅的支持下,漳平市实施了福建省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该市花卉业生产设施水平,提高了花卉产品质量,带动了花卉苗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项目区的农民收入。

积淀:花卉发展地利人和

漳平市花、茶、画“三乡文化”特色鲜明,花乡与旅游联结度紧密,花木产业发展氛围浓厚。本地花农自觉自发经营产业早成传统,在品种、规模、技术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旅外花农众多,依托花卉协会、杜鹃花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组织,市场信息品牌优势明显,市场份额、科技创新和品牌提升等空间不断扩大。同时着力培养和壮大了一批“留得住、走得出”的花卉科研、生产、营销、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并完善集种植、营销、物流于一体,遍布全国各地的营销网络,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多年的积淀,造就了如今漳平丰富的花卉品种:现有花卉苗木种植品种有盆栽杜鹃花、君子兰、兰花、红掌、凤梨、茶花、桂花、红豆杉等近百种,去年以来组织开发了野生观赏植物竹柏、映山红两个品种;其中盆栽杜鹃花是漳平花卉产业的拳头产品,年产量1200万盆,产值2.06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盆栽杜鹃花产地。漳平市率先起草制订并通过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盆栽杜鹃花标准。

发力:现代花卉产业飞速发展

福建省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实施前,永福镇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花卉产区,花卉苗木产业存在着产业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生产设施较为落后,基本是竹木棚或简易的钢管单拱小棚,环境调节能力不足,所生产的花卉产品质量不高,产业应对不良气候的能力较弱,严重影响花卉苗木产品的质量。项目实施后,随着第一批花卉钢架大棚的投入使用,生产条件的改善,带来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三年来,永福镇共建设花卉温室100余亩,连栋花卉钢架大棚近2000亩,大大提升了当地花卉苗木产业的生产设施水平,增加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项目的示范与带动下,漳平市花卉苗木产业飞速发展,三年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从1.35万亩增长到4.67万亩;年产值更是从不足2亿元增长到10.2亿元,增长了5倍。永福镇西山花卉专业合作社增加花卉年产量150万盆,年产值增长200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的人均年收入从2024年的1.35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2.8万元,效益显著。

拓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全市运输、农资等行业的形成与发展。永福镇现有农资经营商店53家,每年与花卉业有关的营业额达1.18亿元;当地现有专业运输车队及货运公司11家,年营业额7500万元;永福镇现有从事花卉苗木产业的外来务工人员3000多人,加上临时用工,当地花卉苗木产业的人员年工资就达1亿多元。花卉苗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漳平市花卉苗木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甚至全国杜鹃花产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漳平市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花农约1万人,建立的花卉基地12万亩,年产值约25亿元,“永福”花卉成了全国花卉苗木行业内知名的品牌。2024年9月成立的广东省花木商会,其会长及监事长均由漳平旅外花农担任,商会会员中也多数是漳平旅粤花农,显现了该市花卉产业在花卉大省广东的地位与优势。

花卉养殖:花木市场从城市走向城镇 产业或迎来高速发展


花木节上浙江传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组培的“人工试管花木”。沈兰摄中新网杭州3月23日电(记者沈兰)十八大之后,政府会议从简,现场鲜花摆放取消,花卉市场受到小幅冲击。云南昆明泛亚花木城董事秘书李成却格外看好,未来苗木产业发展前景。23日,中国花木节花开杭州萧山。历时十年,萧山花木节从一个地方区域性展会已经发展了全国覆盖最广的交易市场。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等7个国家的15家外企和全国16个省市区的1200多家花木企业参展。李成即是国内参展企业代表之一。“2024年一批大型城镇化项目启动拉开大幕,未来十年绿化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李成看来,传统市政绿化、道路绿化、房产绿化几乎进入饱和状态,比如绿化同质化严重,处处是香樟。而相比之下小城镇很多没有行道树,或者种植不好行道树等绿化植物。另外一方面,环境恶化需要园林绿化治理,湿地公园、荒山、荒坡也需要绿化修复。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在开幕仪式上也表示,十八大召开后,中央政府提出美丽中国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将带来花木行业无限发展前景。美国北卡罗来纳市场部农业和客服处助理主任彼得索顿,同样也看到中国市场的潜质,参展单位从去年的一家企业拓展到四家企业。他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美国的植物在浙江已经试种,今年再次参展是希望得到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记者发现,机遇之下,花木企业科技含量更是不断创新升级,比如,浙江传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组培的“人工试管花木”,首次参展的广州吉宏园艺有限公司带来了日本的无土栽培技术。这些展位都吸引了无数参展者好奇停留。(完)

了解花卉:福建省武平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近年来,武平县充分发挥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林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推动、示范带动”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包括生产、营销、科技、社会化服务等为一体的花卉苗木产业体系,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一是栽培设施明显改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新建标准钢架大棚600亩、生产管理房2200平方米,新开机耕道13公里,铺设排水系统15公里,总投资3700万元,花卉栽培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花卉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县培育花卉协会和专业合作社8家,发展花卉企业146家,种植各类特色野生花卉1.51万亩,年产值达2.45亿元。

二是企业示范效果显著,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以专业户为龙头,通过“大户联小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各乡镇花农参与花卉种植,在促进花卉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近三年,武平花卉苗木主产乡镇的花农纯收入年均递增超15%。

三是主打产品特色鲜明,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形成了以富贵籽、竹柏、金线莲等为主打产品,以桂花、香樟、金玉满堂、茶花、红豆杉等多种花卉苗木共同发展的野生花卉生产格局。“武平金线莲”、“武平富贵籽”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平富贵籽系列产品四次获海峡两岸花博会金奖,两次获福建花卉精品展盆栽观果“花王”称号。(福建省林业厅)

花卉科普:开原打造“中国彩色苗木产业旗舰”


200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辽宁省开原市苗木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增面积达万亩以上。到2024年,全市苗木种植面积达20万亩,沿“102线”等主要公路两侧形成了200公里的苗木基地产业带,其中70%种植的是彩色苗木;全市有苗木经营业户4.8万户、从业人员11万人;彩色苗木年产值达30亿元。2024年,开原市先后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彩色苗木产业第一县”,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和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开原市彩色苗木产业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开原市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把苗木产业打造成为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

利用自然资源优势

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处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带的最北端,是典型的北树南栽的缓冲过渡中转站,非常适宜南北方的常绿与落叶多种苗木的栽培种植。由于开原以北地区寒冷的气候条件不适宜南方各种苗木的栽培种植,开原以南地区培育出的苗木不适宜北方气候的生长,使开原处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南北苗木移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培育出的苗木适合全国不同地域的栽培种植。

开原市交通便利,哈大铁路、京哈电气化铁路、沈哈高速公路和102国道贯通全境,“沈四线”、“中兰线”、“彰桓线”、“辽开线”等多条公路纵横通过。

优越的气候资源、便利的交通网络,为开原市苗木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资源优势。

继承传统渊源优势

在我国300余年的苗木产业发展历史长卷中,开原苗木无疑成为东北地区最为浓重的一笔。早在清朝初期,开原市苗木在东北地区就颇有名气,曾作为皇家园林树种栽植。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沈阳故宫和北陵的皇家园林时,就选用了开原东部山区的苗木树种。悠久的苗木种植历史,使开原的广大苗农继承并掌握了娴熟的苗木种植经验,为这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开原种苗产业的快速壮大,开原苗木实现了传统优势与现代发展的有机结合,开原苗木更是名扬南北。在2024年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上,许多奥运场馆的周边绿化就选用了开原市的金叶糖槭、金叶榆、金焰绣线菊、金山绣线菊等彩叶苗木,开原的五角枫和桧柏更是种到了鸟巢场馆周围。

放大政策扶持优势

为调动农民种植苗木的积极性,开原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推进苗木产业做大做强。一是配套基础设施。对形成一定规模的苗木基地,政府出资予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对农民投资新建的基地,在道路、机电井、看护房、大棚、电力增容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适当补贴。二是解决土地流转困难。政府安排扶持资金,保证农民以每亩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承包土地。同时,政府还在土地串换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三是解决生产资金困难。政府协调金融部门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生产资金,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植苗木的积极性。

突出科技引导优势

为了提升苗木产业的竞争力,开原市一直以来都把提升科技水平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原市苗木花卉发展局与省林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发具有开原特色的苗木优良品种;大力推广苗木花卉生产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彩色苗木种植的步伐。开原市从全国各地引进的彩叶苗木新品种近百种,极大地丰富了苗木的品种资源。建立了种苗繁育生产中心,开展苗木组培和研发,提升了彩叶苗木产业的档次和水平。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省风景园林协会都先后把教学基地和示范基地建在了开原市。

强化行业管理优势

2024年,开原市成立了“市苗木花卉办公室”,指导全市苗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24年,市政府将“苗木办”提格为“苗木花卉发展局”,增加了人员编制,加强了组织领导。2024年,市政府又责成市林业、质监、工商等部门制定苗木质量标准,建立并完善苗木产业市场监管体系,抓好苗木商标品牌的管理和保护等工作,不断促进苗木种植和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开原市把发展彩色苗木产业的重点由原来的“三线”,扩大到“五线”,带动全市苗木产业发展。同时,将苗木产业由原来的14个重点乡镇,扩大为全市21个乡、镇、街,充分发挥各乡、镇、街的特色、优势和潜力。今年,成立了开原市苗木花卉协会,有会员2000多人,组织苗木生产专业合作社51个,提高了苗木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扩大产业规模优势

在开原市的21个乡镇中,苗木种植面积超万亩的乡镇有5个,占乡镇总数的24%,有千亩以上苗木基地26处、百亩以上基地147处。开原的苗木产品主要包括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造型苗木和高新彩叶苗木五大类,品种达300多个。目前,全市彩叶苗木的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占全市苗木种植总面积的70%,种植范围主要分布在靠山镇、兴开街和中固镇等三个乡镇,形成了密枝红叶李、金叶榆、金叶糖槭、花灌木、乡土树种、荒山绿化苗木等彩叶苗木专业生产区。彩叶苗木产业已形成规模,具有代表性的树种有密枝红叶李、金叶榆、金叶糖槭、金叶水蜡、紫叶李、紫叶稠李、紫叶水蜡、紫叶小檗、紫叶风箱果等30余个。其中,种植品种最多的是金叶榆,面积达3.5万亩以上;其次为金叶糖槭,面积超过1万亩;新引进的密枝红叶李面积也已超过了1万亩。到2024年,开原市金叶糖槭、金叶榆和紫叶稠李三个彩色苗木品种种植规模将力争达到东北第一。

培育专业人才优势

经过近十几年的苗木产业发展,开原的苗木专业人才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很多传统的种植苗农转变成精通科技种苗的技术专家、善于捕捉市场行情的新型农民,许多人成功转型为销售苗木的经纪人、绿化企业的企业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专门从事苗木营销的经纪人3000余人,他们把开原的苗木推销到全国的大中城市,把需求苗木的客户带到开原;全市还成立了上百家苗木经营公司和几十家绿化工程公司。

做大苗木市场优势

开原市政府审时度势,加强了苗木营销平台建设。目前,开原的苗木专业村基本都有自发形成的市场,在中心城镇还有规模更大的苗木市场,每年对外营销苗木20亿元;全市从事苗木营销的经纪人2024年实现销售额达15亿元;全市有上百家苗木公司和苗圃在网上开辟了苗木网站,强化了信息交流,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开原苗木的知名度。目前,开原市已形成了固定的销售网络和完善的销售渠道,彩色苗木成功进入了北京、天津、云南、新疆以及内蒙古的许多大中城市的市场。在开原市建设的东北最大的苗木交易市场——“东北亚·国际花木城”一期工程即将竣工营业,“中国(开原)首届花木博览会”将于2024年春季举办,进一步展示品牌,交流经验,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挥典型引领优势

近年来,开原市已经培育了一大批典型乡镇、典型大户,发挥了显著的典型带动作用。靠山镇是开原市苗木生产面积最大的乡镇,苗木种植面积达5.4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90%。全镇现有苗木专业村15个,90%以上的农户从事苗木产业,全镇年产成品苗木5000万株、种苗1亿株。此外,靠山镇的农民还到周边乡镇或域外承包土地种植苗木1.7万亩。靠山镇仅苗木产业一项就可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靠山镇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苗木产业基地和购销集散地,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苗木花卉乡镇”和“中国花木之乡”、“辽宁特产彩色苗木之乡”。

开原市苗木大户郭云清现有标准温室大棚205栋,苗木种植面积3500余亩,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全国最大的密枝红叶李繁育基地,建设了年产紫叶水蜡种苗2000万株的全国最大的紫叶水蜡繁育基地。2024年,他投资800万元新建了100栋日光温室大棚,建立年产容器苗1000万株以上的繁育基地。2024年共实现销售额3000余万元。靠山镇的农民王金学种植了苗木红王子锦带,仅此一个品种就给靠山镇的农民带来了超亿元的收益。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24年,开原市计划把苗木种植面积发展到23万亩,苗木专业乡镇达到5个,专业村达到50个,经营业户达到5.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经纪人达到4000余人,园林绿化公司达到100余家,年产值实现35亿元,项目区内人均年收入2万元。到2024年,彩色苗木产品品牌要力争达到10个以上,拥有4到5个在国内排名前列的品种,拥有自主或引进的专利品种。2024年底,全市彩色苗木种植面积力争达到30万亩,实现总产值50亿元。

花卉科普:洛阳市打造花卉苗木产业新高地


位于伊滨区庞村镇、东西延绵6.5公里、南北跨度3公里的万亩牡丹花都产业示范园蔚为壮观。未来3年至5年,该园将被打造成集牡丹生产、科研、加工、交易于一体的产业龙头。而这仅是我市致力于打造牡丹花都和壮大花卉苗木产业大棋局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度挖掘牡丹文化、打造牡丹产业,确立了“牡丹为媒”的发展思路。加之当前全市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步伐持续加快,以牡丹为引领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我市把坚持牡丹发展战略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重要举措,牡丹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市用于发展牡丹的奖补资金总额超过3000万元。

目前,全市建成牡丹催花基地、盆养牡丹基地、牡丹嫁接苗繁育基地100多个,牡丹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年产值达10.8亿元。牡丹科研工作深入推进,国家牡丹基因库、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牡丹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牡丹种质资源鉴定及检疫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牡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精油等牡丹产业化链条进一步拉长。

在突出牡丹引领外,整体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成为增色我市林业生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推手,并在助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4年,我市《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设方案》出台,引领花卉苗木产业迅速崛起。按照以重点和亮点工程带动全城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整体发展的思路,我市对在规划区内集中连片建设花卉苗木基地的企业给予每亩600元的补助,对水、电、路“三通”配套工程给予资金补贴。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各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据统计,两年间全市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基地21万亩,形成了以龙门西山万亩花卉苗木休闲度假基地为代表的9大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总面积达30万亩,其中,牡丹种植面积超过7万亩。

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活了土地结构,转富了农民,提升了城市品位。如今,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十二五”末,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面积将达50万亩。

花卉科普:浙江象山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态势高涨


近年来,随着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浙江省象山县花卉苗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据调查统计,2024年,象山县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11730亩,其中鲜切花300余亩,规模以上花木苗圃企业达48家以上,今年上半年苗木销售产值达3070万元以上,其中鲜切花销售80万支产值440万元,花卉苗木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区域发展趋势特征明显。象山县花木产业已形成以涂茨、贤庠、墙头、西周等为主的象山港区域和以茅洋、泗洲头、新桥等为主的蟹钳港区域两大区域格局,各苗木产区优势品牌产品也逐步形成,如涂茨中堡村成为珊瑚树苗基地,贤庠、墙头是大规格香樟、桂花供应地,茅洋银子洋村拥有象山红木樨花木品牌,泗洲头杨大场村成为百合、郁金香等鲜切花花卉基地。同时,打造精品苗木观念意识提升,推进苗木良种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无论在产品质量、品种数量,还是营销能力、品牌建设等各方面的竞争力都较往年更加突出。

花木企业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除了受环象山港路土地征占用因素影响,涂茨中堡等村花木面积减少200余亩,象山县各地花木产业发展热情高涨。据统计,上半年新增苗圃面积1552亩,象山县花木面积达11730亩,比去年增加16%。具有一定规模的花木苗圃企业48家,其中规模300亩以上的企业有6家,面积7763亩,占全县花木面积的66%,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如宁波文翔园艺工程有限公司今年新增花木面积450亩,拥有苗圃基地面积达4279亩,占全县花木总面积的36.5%;象山绿润花业有限公司、宁波百汇桂花研究所苗圃基地面积都达1200亩。

花卉苗木销售形势依旧乐观。受房地产调控影响,今年绿化工程量有所减少,但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绿化用量增加,全县绿化苗木销售形势依旧乐观。上半年除珊瑚、红叶石楠等小规格苗木或色块类苗木由于存货量大出现积压滞销、销售价格下降情况,中大规格苗木销售依然紧俏,规格6cm至10cm的玉兰、桂花、樱花等苗木树种售价比去年同期上涨30%左右,出现供不应求或惜售现象。据统计,上半年全县花卉苗木销售产值达3070万元,较去年同期2600万元相比增长18%,出现量价齐升的良好势头。

珍稀树种发展势头高涨。受市场因素驱动,今年苗木企业热衷于种植或培育大规格和珍稀树种,如象山县绿润花业有限公司上半年新增罗汉松、特大规格油茶等苗木面积达300余亩;宁波百汇桂花研究所新增大规格金桂等苗木面积200余亩,1200亩苗圃基地中90%以上是金桂和罗汉松,株数达8万余株;宁波文翔园艺工程有限公司吴厚文,专门以象山文翔红木樨桂花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象山红木樨”集体商标,并培育2000余亩20余万株“象山红木樨”桂花品种。据调查,在乔木树种中,全县拥有中大规格的桂花、香樟、樱花、无患子、玉兰类、含笑类等品种面积占到70%以上,主要以桂花、香樟等品种为主,面积4000余亩,数量达40万余株。

花卉行业《花卉科普:福建清流花卉产业迎来亮丽春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纲好的种植建议的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迎来春天的花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