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花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为此,很多人都倾情投入到花卉的种植中去!花卉的种植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人们有哪些种植花卉的经验呢?以下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水浇麦田灌溉技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麦灌溉根据土壤墒情、气候情况、苗情而定。土壤墒情够不够,要看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以小麦出苗来说,要求的土壤含水量,沙土为14%~16%,两合土为16%~18%,淤土为18%20%。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个适宜的土壤墒情指标,作为灌溉的依据。气候情况主要是看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和气象变化,不同水文年份,应该有不同的灌溉制度。根据各地生产经验,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的地区,一般年份都要浇3~4次水,灌溉定额每亩为150~200立方米,湿润年份只浇1~2次水,灌溉定额每亩为50100立方米,干旱年份要浇5~6次水,灌溉定额每亩为250~300立方米。另外,浇水时必须注意气象变化,如冬灌时气温下降到0℃时就不能再灌,否则引起冻害死苗。后期浇水则要注意风速,浇水时如遇大风就会倒伏减产。苗情如何主要是看群体大小和单株生长健壮与否。对于群体过大的旺苗,一般应采取晚浇或不浇的办法,以控制继续旺长;对于弱苗,各时期浇水都应该采取适当早浇的办法,以促进弱苗变化。

1.播前灌水足墒下种是培育壮苗,夺取小麦高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之一。小麦播种时,要求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55%以下时,出苗慢而不全,就应该考虑浇好底墒水。冬小麦灌底墒水有2种方式,一是在翻地前浇,二是在翻地后浇。前者灌水量小些,但灌水期提前,有利于冬性品种早播;后者灌水量大,使底墒更充足,对出苗有利,在不误播期的情况下,壮苗增产效果更显著。

2.冬灌是我国北方冬小麦行之有效的增产经验之一。冬灌的目的是使小麦在越冬期有适宜的水分状况,使其正常生长,平抑地温,防止冻害,并可做到冬水春用,减轻翌春浇水的负担。冬灌的适宜温度要求在日气温3℃左右。冬灌过早,气温尚高,蒸发量大,起不到蓄水、增墒的作用,同时还会使麦苗徒长,不抗冻;冬灌过晚,气温偏低,土壤冻结,水分不能下渗,常发生凌抬,会使麦苗受冻或窒息死亡。从土壤水分来考虑,如果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就要冬灌,如果高于70%时,可适当推迟冬灌或不冬灌。旺苗一般不缺水肥,不必冬灌。弱苗也不宜冬灌,对这类弱苗,可把冬水改为分蘖水,以水调肥,以肥攻苗,使麦苗由弱转壮。稻茬麦田,土壤透气性差,冬灌后麦苗易发红、发黄,在灌过播前水,足墒下种的情况下,分蘖后采取加强中耕保墒措施,不必冬灌。冬灌水量不可过大,以免地面积水,遇低温而形成冰壳,致使植株地上部受冻,根系窒息,分蘖死亡而减产。

3.春季灌水指冬小麦的返青水、拔节水和孕穗水。冬小麦3叶期进入分蘖和幼穗分化时期,冬小麦返青后是中上部叶片形成,年前分蘖生长,年后分蘖出现,幼穗加速分化发育的阶段,是冬小麦争取穗多、穗大、粒多的重要时刻。冬小麦返青期,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55%时,单株的有效穗数和穗部性状发育受影响。拔节期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最低不能低于60%,否则成穗率低,单株分蘖成穗少,穗也小;孕穗期,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否则影响每穗粒数。一般认为小麦

四分体时期是小麦一生对水分要求员最迫切、反应最敏感的时期,生理上称为临界期。对于冬小麦地区的低产麦田,一般都应该浇好返青水、拔节水。但是浇返青水的时间不宜过早,开春后,主要应以划锄提高地温为主,可促进麦苗早返青,当地下5厘米处地温回升到5℃左右时,再浇返青水,对促进有效穗数有很大作用。高产田为了控制年后群体不过大,防止倒伏,一般在已经冬灌的基础上,返青时不施肥,不浇水,只进行松土保墒和深中耕伤根等措施,到起身、拔节期麦田开始两极分化时再结合施肥浇水。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不能缺水,应结合孕穗肥或单独进行浇水。

4.后期灌水指灌浆水和麦黄水。小麦抽穗期以后到蜡熟期,麦田的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80%,这个时期每亩日耗水量均在3立方米以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都要浇好这两水。灌浆水是促进小麦籽粒形成,但灌浆期海水必须注意风雨,防止倒伏。麦黄水对于促进小麦灌浆,防御干热风,提高粒重也有很大作用。但如果前期灌水很少,这时突然灌水,重者会引起烂根,逼熟青干,降低粒重,轻者也会引起大面积倒伏。另外,对于施肥过量的麦田,一般也不宜浇麦黄水,免得调肥过多,引起贪青晚熟而减产。

xZh52.cOM阅读欣赏

苗木栽培中不同灌溉技术的应用


苗木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源于雨水、地下水以及人工灌溉水。对于北方地区的苗木,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的特殊性,前两者供水方式远远不能满足苗木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因此主要以人工灌溉方式为主。本文为您介绍苗木栽培养护中不同灌溉技术的应用。

苗木栽培方式的不同,其灌溉方式也有所不同:

1、播种苗播种后要尽量避免表土干燥,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一些小粒种子播种后覆土较浅,易受春旱的危害。通过合理灌溉使床面保持湿润,防止小苗失水,还可调节地表温度,防止日灼。一般要求灌水次数多,每次灌水量要少。

2、扦插、压条、埋条苗这些苗的生根、发芽都需要较大水量,特别是在刚开始展叶而尚未完全生根(即假活期)阶段,叶面蒸腾量较大,土壤水分供应量较少,一旦断水就将造成植株死亡,及时灌水是关键。在北方,气候干燥季节更应注意。灌水量可适当大些,但水流要细、缓,以免水流冲力移动苗木。

3、分株苗、移植苗这些苗由于在栽植时根系受伤,苗木内部的水分供应出现不平衡,必须加强供水。在分株和移植后应连续灌水三四次,灌水量要大些,间隔时间也不能太长。

4、嫁接苗嫁接苗对水分的需求不是太大,只要能保证砧木的正常生命活动即可。水不能太多,尤其是接口部位不能积水,否则会使伤口腐烂。干旱天气必须灌水时也要注意。

苗木生长气候条件不同,其灌溉方式也相应不同:

灌溉必须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灵活掌握。一般来说,春季到初夏,苗木处于旺盛生长期,南方雨水多,只要灌溉三四次即可?北方是干旱期,要灌七八次。播种苗、扦插苗则需要灌溉次数更多。

初夏,南方是阴雨季节,要注意排水。夏季北方常逢雨季,可不灌水。南方则不同,如果高温又干旱,必须增加灌水次数。秋季,虽然南北方雨量不同,但为了让苗木组织充实和木质化,准备越冬,一般不灌水。冬季,南方不灌水,北方则要在土地冰冻前灌一次冻水,以利于苗木越冬。

不同树种的灌溉方式:不同树种对水的要求各不相同,幼苗期差别并不太大,一般都需要有足够的水分。随着苗龄的增长,差别越来越明显。对于一些耐旱树种,如臭椿、刺槐、丁香等更应注意,水多时要立即排水。对于一般树种则要经常保持湿润状态,结合地下水位和降雨情况,确定适宜的灌水量。

苗圃栽培技术之苗木灌溉技术


苗木在种子萌发后的生长过程中,水分的管理十分重要作用。灌溉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分的含量,以满足苗木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所以,合理的灌溉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灌溉是指适时适量,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苗木的生长发育时期和圃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等。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如培育杨、柳、泡桐、落叶松、水杉等树种播种苗时,由于幼苗细嫩,根系发育较慢,要求比较湿润的土壤,灌溉次数应多些;而榆树、刺槐、槭树等树种的幼苗比较耐旱,需水中等,灌溉次数可适当少些;栎类、核桃、山杏等树种,幼苗根系分布较深,需水较少,可尽量少灌溉。

苗木生长发育特点:同一树种苗木各生长时期的特点不同,灌溉次数和一次灌水量也各不相同。

出苗期灌溉:播种苗在出苗期,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条件。此时根系分布很浅,为了防止根系分布层过于干燥,对于小粒种子,需水较多的树种,灌溉宜少量多次,最好采用喷灌;对大中粒种子,需水较少的树种,最好是播前灌足底水,播后在不影响发芽的情况下,尽量不灌,以免降低地温,并造成底土板结。

幼苗生长初期灌溉:苗木地上部分和根系开始生长,幼根长出侧根,开始形成根系,但分布比较浅,灌溉量可适当控制,灌溉次数可相应减少,以促进根系生长。

苗木速生期灌溉:苗木生长速度最快,需水量最多,而且气温高,主要根系分布较深。这一时期灌溉的深度最深,用水量最大,可采取少次多量,一次灌透的方法,充分满足苗木迅速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没有人不喜欢花的,所以很多人将种植花卉作为人生一大乐趣。不同于赏花,种植花卉的学问则比较多,你是不是也在花卉种养上遇到问题了呢?花卉网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水浇麦田灌溉技术”,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