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直都是美好跟浪漫的象征,每个季节也会有象征每个季节的花,每个地方也会有每个地方代表的花。花卉好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下面是爱花卉网(xzh52.com)小编收集整理的"元江是中国芦荟之乡",希望对您了解花卉行业能有所帮助。

芦荟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生长后发生变异,被称为“中华芦荟”,是库拉索芦荟的一个变种,在中国生长于热带地区。云南元江是中国野生芦荟的发源地。《辞海》记载:芦荟产于非洲亚热带,我国云南元江有野生。

元江坝区年平均温度23.8℃,最低月平均气温16.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全年日照2261小时,干湿指数远远低于南非的开普敦,为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日照充足,无霜冻,12月至翌年1月最低平均温度16.7℃,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80%的雨量集中于5~10月间,降雨量≥0.1毫米113天,冬季干旱无雨,而年蒸发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5倍,全年日照2261.6小时。坝区炎热干燥等特殊的环境小气候。在客观上,为芦荟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外部条件。就生物学特性而言,芦荟属强阳性,耐炎热干旱,耐瘠薄土壤,怕寒冷、不耐寒、不耐荫、忌积水的习性。因此,芦荟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并且没有病虫害侵染。芦荟主要原产分布在非洲大陆,以南非开普敦(capetowb)为例,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10月至翌年3月),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区。元江与开普敦的气候条件分析地 点年均气温最冷月气温(℃)年降雨量(mm)降雨类型干湿指数(K)元江23.816.7800夏雨型17开普敦17.38.5630冬雨型18 ,元江与开普敦的K值分别为17和18,结果十分相近。尤其是元江最低月气温高于开普敦一倍,元江甚至比开普敦气候更适宜芦荟生长。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最适合种植芦荟的地区之一。

在元江一个名叫普漂的地方,拥有中国罕见的最大面积的野生芦荟群落。这里,就是中国硕果仅存的唯一一个野生芦荟自然保护区。目前,元江已建成高标准优质基地5000余亩。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随着中国元江野生芦荟保护区的建设及中国元江芦荟产业协会的成立,元江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芦荟之乡”。

XZh52.coM延伸阅读

中国银杏之乡—河南新县


新县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地,地跨江淮两大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银杏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新县丰富的银杏资源和悠久的银杏栽培历史,使新县素有“银杏之乡”的美称,是全国四大银杏基地县之一。

截止目前,全县银杏面积已发展到2.8万亩,1089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银杏古树4150株。年银杏果产量达50万公斤,银杏叶产量150万公斤,果、叶产量均占河南省总产量的80%以上,涌现了以羚锐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千斤银杏加工厂等为代表数家龙头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新格局。

为进一步加快银杏产业开发步伐,加大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把银杏产业作为我县创汇产业和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重头戏来抓,强化银杏产业化开发的组织和领导,提高发展银杏产业的认识,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银杏发展规划,扩大银杏基地规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强力开发银杏资源,建立银杏产业区域规模经济,使新县的银杏资源优势变成新县的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新县银杏果、叶,质量好,品质优,欢迎全国广大客商前来洽购。

中国柑桔之乡—宁波象山


柑桔是宁波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栽培总面积近20万亩,其中以象山县最为集中,种植面积在8万亩以上,约占全市柑桔面积的40%。

柑桔在宁波栽培已有悠久历史,据文字记载:早在唐代宁波已见有柑桔种植。1915年,象山延昌纪子庚引进黄岩早桔、朱红、槾桔400余株试种。1929年,张葆灵等集资兴办石浦柑桔园,并引入日本早生、尾张等温州蜜柑以及华盛顿脐橙、日本 橙等品种,发展到1949年解放前夕,桔园已具相当规模。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海涂地试验种植柑桔,以后逐步扩大,到七十年代末形成规模,1981年象山县被林业部列为全国年产万吨柑桔基地县。

象山县所产柑桔品种原以温州蜜柑为主,以后陆续从国外引进西班牙脐橙“朋娜”、“纽荷尔”、日本“宫内伊予柑”和“市文”、“三川3号”等极早熟温州蜜柑。九十年代,象山县柑桔科技人员又从日本引入的株系中选育出优质良种“象山红”,并通过高接换种迅速扩大面积,初步改变了原有单一品种的布局,良种覆盖率已达到50%以上。“象山红”表皮红橙色,果形略扁,完全成熟时其可溶性固形物可达12%以上,汁多香甜,被群众喜称为“希望之果”。1999年在全国第三届名特优果品展销会上以柑桔类总分第一的佳绩荣获“中华名果”称号。

中国鲜切花之乡—浙江嘉善


1、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我县花卉产业起步1998年,经过八年来的培育发展,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截止2005年底,全县共有花卉苗木近1万亩,其中花卉种植面积近3000亩,涉及大云、魏塘、干窑3个镇11村,现有各类花卉生产企业和农户61家,主要种植的花卉品种有非洲菊、百合、鹤望兰、洋桔梗、凤梨、大花蕙兰、杜鹃等,其中非洲菊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年产各类鲜切花1.5亿支,盆花近100万盆。

2、花卉生产总体效益良好。近年来,我县花卉效益总体比较平稳,波动幅度不大,在调查中多数花农反映,2003-2005三年中,平均亩效益在1.2万元左右,超过大棚蔬菜的平均效益,而工效比种大棚蔬菜提高3-4倍。2005年全县实现花卉销售总额3000万元,比2004年的1800万元增长了66.7%,我县最大的花卉生产企业碧云花园去年实现产值1600万元,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花卉市场销售比较顺畅。我县花卉销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由企业、基地带头,到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窗口,如碧云花园、嘉德花卉园艺场分别在上海和杭州设立多个销售店面开展批发和零售,掌握和了解花卉市场信息行情;二是有一定规模的花卉大户自己到市场联系批发客商,顺便帮花农代销一部分;三是花卉经销商和专业营销户到田头进行收购。在调查座谈时花农们普遍表示销路不成问题,并且认为鲜切花市场前景是稳中有升,销售趋势比较看好。

4、花卉产业化进程得到推进。花卉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日益提升,全县花卉生产有一定种植规模的有12家,占19.7%,大云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鲜切花之乡”、“中国鲜切花之乡”和浙江省十大花卉特色镇,同时花卉种苗生产和科技示范推广也得了一定的发展,已建成组培室2个,面积500平方米,可年产种苗种球600万株(个),其中,开地种苗基地已具备年产400万株的非洲菊种苗能力,今年为花农提供非洲菊种苗100万株,月产观叶植物组培苗8万株,已引进各类中高档花卉品种26个,可为花卉产业发展和种苗需求提供服务;碧云花园作为我县一个花卉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为我县花卉产业发展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中国花木之乡—北碚区静观镇


静观素有"花卉之乡"的美称,种植花卉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花卉五大流派之一,川派中川东花卉的发源地,以人工造型、园林艺术巧夺天工见长,树桩蟠扎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几百年来静观花卉的能工巧匠汇集、名师高徒辈出,其蟠扎工艺,上乘精品,国内销至北京、上海、广东新疆等地,国外远销至西欧、日本、东南亚等地,位于上场口的静观花园,至今保存有两株在西南地区绝无仅有的约520多年树龄的罗汉松古桩头,如今已成为静观的镇镇之宝。是往来客商争先观赏的景致。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静观镇的花卉发展突飞猛进,现在,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到12600亩,花卉品种达900多个,现有花农6500多户,花卉从业人员1.2万人,全镇43个村,村村都种植花木,2001年花木收入6500多万元,花木发展已经基本形成桩头盆景、梅花规模种植、绿化苗木培植、草坪基地、精品一条线等五大格局,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授予首批"中国花木之乡"的称号。静观的花木种植不管是从种植规模、花木品种档次在重庆市都是屈指可数,多次得到市区领导的好评。

中国兰花之乡—浙江兰溪


兰溪地处浙江中部,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兰花的生长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兰溪历史上盛产兰花,故“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兰花遍及兰溪的崇山峻岭之中,到处是兰香四溢,兰蕙飘香,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唐朝建县一千多年以来,兰溪百姓就有养兰的习俗,有“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音自幽”等古诗为证。兰溪拥有丰富的兰花资源和悠久的民间养兰历史。

明清以来,“兰事”日多,“兰业”日盛。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历江南,闻说兰溪兰荫山有奇兰,带随从前来寻觅。兰荫寺僧不愿让奇兰逸失,就把奇兰藏入古井中。正德帝遍寻岗岗坳坳而不得,题写“兰荫深处”于崖壁,怫然离去。

明末清初名人冒襄王(1611-1693)《兰言四种·兰言小录》中云:“忆辛已春过兰溪,见县署(衙门)与邑大门高悬王仲山先生所书‘观瀔采兰’四个大字,极其遒拔。”这两处记载说明:在明代崇祯十四年时,兰溪县衙门和邑大门额上就书有“观瀔采兰”大字。

清朝植兰名家首推李渔。他出生于兰溪孟湖乡夏李村。在传奇小说、戏剧创作等方面富有成就,其选举理论具有世界性影响,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晚年寓居南京时,构筑了“芥子园”。园林建造了玲珑秀巧的“偑兰亭”,时不时去凭栏赏兰,大发思“美”之情。他还秉笔写了《兰》与《蕙》两篇散文,收入专著《一家言》,广为传播。

民国年间,兰溪兰花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元古梅”。“元古梅”是由兰溪养兰名家陈元吉于1916年发现并培植成功的。一度被无锡已故兰艺老前辈沈渊如先生移植。沈渊如先生在一本兰花专著中详细介绍了“元古梅”的来历以及栽培方法。以后其他学者和专家写的兰花著作也常常提到“元吉梅”,因为这梅瓣品种属于兰花的“贵族”,是不可多得的名品,现在该名兰已回兰溪。原产兰溪,曾一度流入日本的名品“佘蝴蝶”也于八十年代中期返回故乡。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兰溪的兰花带来快速发展。1987年2月23日,兰溪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以兰花为兰溪市市花。

1994年,兰溪市兰花协会宣告成立,会员不断增加,至今已逾300名,是兰溪最大的专业协会之一。协会会员利用各自的优势,开辟兰苑、兰圃、兰园。会员养殖兰花普遍在千盆以上,拥有3000盆者也为数不少。兰溪的养兰爱好者不满足于养殖兰花的“大路货”,而是努力寻觅和培育名品。目前,兰溪已培育了“雪洞荷”、“燕窝索”、“唐三彩”、“绮霞兰”等本地奇异品种。还从外地用高价买回了“元吉梅”,使离“家”半个多世纪的“兰花游子”重回故里,散发异香。兰溪人走出兰溪,和全国各地的养兰名家和养 兰爱好者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同时参加各种级别的兰花展。有多人获中国兰花博览会、海峡两岸国兰展、华东六省一市春兰展、浙江省兰协兰展等的奖牌100余枚,其中金牌十余枚。

1999年5月,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向兰溪市颁发了“中国兰花之乡”的证书。这既提高了兰溪兰花的知名度,又促进了兰溪新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效益农业的“催化剂”。

1999年底,兰溪市人民政府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在兰荫山麓,创建兰溪市兰花专业基地和专业市场,建设“中国第一村——兰花村”。新辟兰花村已成兰溪新千年的重点项目之一,首期规划200亩已经落成。兰溪人争先恐后抢“摊”兰花村,筹集巨资建造兰房,开辟兰苑。外地人也慕名而来兰荫山,千方百计争取成为兰花村的村民。

兰花村建于明正德皇帝题词“兰荫深处”的兰荫山北麓,南邻兰溪第一中学,北靠教师新村,东接国道,交通便捷,风景秀丽,文化氛围浓郁。总规划600亩,现已初具规模,再加上城郊30多处兰花基地,将是全国最大的兰花培育基地之一。

作为中国兰花之乡的一个窗口,兰花村的功能为:一是基地;二是交易,整个兰花村就是一个大市场;三是城市公园的功能,兰花村将成为以兰花为特色的美丽的城市公园;四是旅游功能,兰花村内,除了遍地兰花和小巧玲珑的特色建筑外,还建有兰花史博物馆,供游人观花询史。兰花村以遍地的兰花,醉人的幽香,美丽的传说,古色古香的建筑为美丽的江南增加了一个崭新的旅游景点。

兰花村内主要设施有:兰花苑149个,兰花博物馆一座,牌楼两座,一条服务街,服务房56间。

每户兰花苑占地一亩左右,园内有可供养兰户居住、管理兼营业的房屋,造型为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为“青瓦白壁马头墙”。每个兰苑设种花大棚一个,供其种植兰花。在二楼设花园平台、屋顶花园。

兰花博物馆收集兰花史资料,陈列名人兰花诗词字画,同时为购买兰花的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服务街主要是兰花旅游纪念品销售处,建筑依山错落,从而形成古色古香的步行街。 兰花村的建筑,得到了广大兰花爱好者的热烈响应,兰溪的养兰大户均已入户兰花村,四川、河南、福建、台湾和浙江等地兰花大户也纷纷慕名前来落户,世界兰蕙交流协会会长黄秀球先生为兰花村题写了村名,他本人在兰花村也拥有一个兰花苑。

兰花村,家家户户以兰花为主业,户均种兰超千盆,漫步在小桥流水、水榭歌台的兰花村里,轻盈柔美的兰苑随风摇曵,幽香飘逸,令人心旷神怡。

2000年10月9日上午,中国第一村——兰花村举行了开园仪式,来自台湾、四川、河南以及本地的种兰高手,携20多万盆200多个品种的兰花,喜气洋洋入兰花村。当天兰花、兰肥等交易额达100余万元。交易市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享有“天下第一香”美称的兰花,必将在中国兰花第一村内越开越香。

中国花木之乡—浏阳柏加镇


素有“花木之乡”美称的柏加镇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近一个世纪的传统花木生产历史,成为中南六省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

全镇总面积约87.5平方公里,辖9个村和1个居委会,花木栽种面积达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并形成了以柏加为核心,辐射镇头、黄兴、跳马的种植规模达3万亩。人口2.1万,从事花木种植经营达1.5万余人。花木品种1200多个,产品远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额达1.3亿元。花木之乡美名远扬,考察参观的领导及客商更是络绎不绝,先后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中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原省长储波、原省长张云川等领导莅临柏加考察花木产业,年平均接待参观达4万人次。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使得我镇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去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年底储蓄总额突破7200万元,电话入户率达90%,手机入户率达60%,私人拥有小车100多台,拥有电脑农户70余户,上网40余户,据初步统计,去年花农网上成交额达300万元。99年以来,我镇相继被授予“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全国无检疫对象种苗繁育基地”等称号。

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淳化民风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状况保持良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安居乐业。2002年7月10日,省委书记杨正午同志在柏加视察工作时提出要建设以柏加为中心,包括镇头、普迹、跳马、黄兴、洞井等乡镇在内的“百里花木走廊,万顷苗木基地”,形成公园式基地,园林式庭院,生态式村庄,带动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

目前,我镇正在紧锣密鼓修建投资2600多万元的黄兴——柏加大桥,拉通百里花木走廊主干道,逐步建设成以柏加为核心的万顷花木基地。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元江是中国芦荟之乡》一文,希望能解决您养殖花卉植物的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芦荟是花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